《中医诊断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1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2

三、中医诊断的特点与原则2

四、如何学习中医诊断学3

第二章 四诊4

第一节 望诊4

一、望神4

(一)神的概念4

(二)神的产生4

(三)神与形的关系5

(四)望神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

二、望色6

(一)望色的意义6

(二)常色6

(三)病色——五色主病6

三、望形态8

(一)望形体8

(二)望动态9

四、望舌(舌诊)9

(一)舌与脏腑关系9

(二)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0

(三)舌诊的意义10

(四)正常舌象10

(五)望舌质10

(六)望舌苔13

(七)舌质与舌苔关系14

(八)病情与舌象变化15

五、望头与发16

(一)望头16

(二)望发16

六、望颈项16

(一)瘿瘤17

(二)瘰疬17

七、望苗窍17

(一)望眼目17

(二)望耳18

(三)望鼻18

(四)望口与唇18

(五)望咽喉18

八、望皮肤19

(一)望肤色19

(二)望外形19

(三)望斑疹19

(四)望白瘠20

九、望指纹20

(一)指纹部位20

(二)诊察手法20

(三)三关20

(四)辨病20

十、望二阴与排泄物20

(一)前阴20

(二)后阴20

(三)望排泄物21

第二节 闻诊21

一、听诊21

(一)听声音21

(二)听语言22

(三)听呼吸22

(四)听咳嗽22

(五)听呕吐声22

(六)听呃逆声23

(七)听暖气声23

二、嗅气味23

(一)口气23

(二)二便气味23

(三)痰涕气味23

(四)经带气味23

(五)病室气味23

第三节 问诊23

一、问诊的意义23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3

三、问一般情况24

四、问现病史24

(一)主诉24

(二)发病经过24

(三)现在症状24

五、问既往病史30

六、问个人生活情况30

七、问家族病史30

第四节 切诊30

一、脉诊30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诊脉的临床意义30

(二)诊脉的部位31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四)正常脉象33

(五)病脉与主病34

(六)相似脉的鉴别39

(七)怪脉40

(八)诊妇人脉41

(九)诊小儿脉41

(十)相兼脉与主病41

(十一)脉症顺逆从舍42

二、按诊42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42

(二)按诊的内容43

第三章 八纲辩证46

第一节 八纲辩证46

一、表里46

(一)表证47

(二)里证47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48

(四)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48

二、寒热48

(一)寒证49

(二)热证49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49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5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51

三、虚实52

(一)虚证52

(二)实证52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53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53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55

四、阴阳56

(一)阴证和阳证57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58

(三)亡阴与亡阳58

第二节 病因辨证59

一、六淫与疫疠病证59

(一)风淫证候60

(二)寒淫证候60

(三)暑淫证候60

(四)湿淫证候60

(五)燥淫证候60

(六)火淫证候61

(七)疫疠证候61

二、七情病证62

(一)喜伤证62

(二)怒伤证62

(三)思伤脾62

(四)悲忧伤肺63

(五)惊恐伤肾63

三、饮食劳逸病证63

(一)伤食证63

(二)劳逸伤证63

(三)房劳伤证64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64

一、气病辨证64

(一)气虚证64

(二)气陷证65

(三)气滞证65

(四)气逆证65

二、血病辨证65

(一)血虚证65

(二)血瘀证66

(三)血热证66

(四)血寒证66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67

(一)气血两虚证67

(二)气虚失血证67

(三)气随血脱证67

(四)气虚血瘀证67

(五)气滞血瘀证68

四、津液病的辨证68

(一)津液不足68

(二)水液停滞68

第四节 脏腑辨证70

一、心与小肠辨证70

(一)心气虚70

(二)心阳虚与心阳暴脱71

(三)心阴虚71

(四)心血虚71

(五)心脉痹阻72

(六)心火亢盛72

(七)痰迷心窍72

(八)痰火扰心73

(九)小肠实热7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75

(一)肺气虚75

(二)肺阴虚75

(三)风寒束肺76

(四)痰湿阻肺76

(五)风热犯肺76

(六)热邪壅肺76

(七)燥邪犯肺77

(八)大肠湿热77

(九)大肠液亏77

(十)肠虚滑泻78

三、脾与胃病辨证79

(一)脾气虚79

(二)脾阳虚80

(三)脾不统血80

(四)寒湿困脾81

(五)湿热蕴脾81

(六)胃阴虚82

(七)胃寒82

(八)胃热82

(九)食滞胃脘83

四、肝与胆病辨证84

(一)肝气郁结85

(二)肝火上炎85

(三)肝血虚85

(四)肝阴虚86

(五)肝阳上亢86

(六)肝风内动86

(七)寒滞肝脉87

(八)肝胆湿热87

(九)胆郁痰扰88

五、肾与膀脆病辨证发89

(一)肾阳虚89

(二)肾阴虚90

(三)肾精不足90

(四)肾气不固90

(五)肾不纳气91

(六)膀胱湿热91

六、脏腑兼证92

(一)心肺气虚92

(二)心脾两虚93

(三)心肝血虚93

(四)心肾不交93

(五)心肾阳虚94

(六)脾肺气虚94

(七)脾肾阳虚94

(八)肺肾阴虚95

(九)肝肾阴虚95

(十)肝脾不调96

(十一)肝胃不和96

(十二)肝火犯肺96

第五节 经络辨证97

一、十二经脉病证97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97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97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97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97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98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98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98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98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98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98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98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98

二、奇经八脉病证99

(一)任脉病证99

(二)督脉病证99

(三)冲脉病证99

(四)带脉病证99

(五)阳维脉,阴维脉病证99

(六)阳跷脉、阴跷脉病证99

第六节 六经辨证99

一、概述99

(一)概念99

(二)六经病证的分类100

(三)常用术语简释100

二、六经病证100

(一)太阳病证100

(二)阳明病证101

(三)少阳病证102

(四)太阴病证102

(五)少阴病证103

(六)厥阴病证104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105

—、概述105

(一)概念105

(二)沿革105

(三)传变规律105

(四)治法105

二、卫气营血病证106

(一)卫分证106

(二)气分证106

(三j营分证107

(四)血分证108

第八节 三焦辨证108

一、上焦病证109

二、中焦病证109

三、下焦病证109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记录112

第一节 诊断112

一、诊断的注意事项112

(一)注重医德 实事求是112

(二)四诊合参 不可偏废112

(三)辨证方法 灵活运用112

(四)病案记录 要求及时112

二、诊断方法的运用112

(一)四诊是辨证的根据112

(二)辨证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113

(三)在四诊辨证的基础上确立诊断114

(四)根据诊断立法用药114

第二节 病案记录115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简介115

二、病案记录的意义115

(一)病案资料是诊疗疾病的依据115

(二)病案是病人的保健资料115

(三)病案记录是临床教学、科研的环节115

(四)病案是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体现115

(五)病案有时可作为法律参考116

三、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116

(一)内容116

(二)要求116

四、中医病案格式117

(一)门诊病案117

(二)住院病历117

1987《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丽霞等编写 1987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