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及其地位1

二、中医诊断学的特点1

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2

第一章 诊法4

第一节 望诊4

一、望神5

(一)神的概念5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5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7

二、望面色7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7

(二)常色与病色8

(三)色、脉、症合参11

三、望形态11

(一)望形体11

(二)望姿态13

四、望头颈五官13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4

(二)望目15

(三)望耳16

(四)望鼻17

(五)望唇、齿、咽喉17

五、望皮肤18

(一)斑疹18

(二)白?18

(三)痈疽疔疖18

六、望络脉19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19

(二)望鱼际络脉20

(三)望指甲形色20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20

(一)痰涎涕唾21

(二)呕吐物21

八、望舌22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22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4

(三)舌诊的内容25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33

附:一、察舌辨证歌35

二、诊色歌37

第二节 闻诊37

一、听声音37

(一)正常的声音37

(二)病变的声音38

二、嗅气味41

(一)病体的气味41

(二)病室的气味41

第三节 问诊42

一、问一般情况42

二、问主诉和现病史43

三、问既往史43

四、问个人史和家族史43

五、问现在症状44

(一)问寒热44

(二)问汗46

(三)问头身47

(四)问胸胁脘腹48

(五)问耳目50

(六)问饮食口味50

(七)问睡眠53

(八)问二便54

(九)问妇女56

(十)问小儿58

第四节 切诊59

一、脉诊59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59

(二)脉诊的部位及与脏腑的关系60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0

(四)平脉62

(五)病脉63

(六)诊妇人脉69

(七)诊小儿脉70

(八)相兼脉与主病70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71

附:一、临床常见病脉模式图、脉图及《濒湖脉学歌诀选录》71

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病脉顺逆诀》80

三、败脉歌81

二、按诊81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81

(二)按诊的内容81

第二章 辨证85

第一节 八纲辨证86

一、表里86

(一)表证87

(二)里证87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88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88

二、寒热89

(一)寒证89

(二)热证89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90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9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92

三、虚实93

(一)虚证93

(二)实证94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95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96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98

四、阴阳99

(一)阴证和阳证99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101

(三)亡阴与亡阳101

附:一、八纲辨证病例举例102

二、八纲辨证现代研究简介10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05

一、气病辨证106

(一)气虚证106

(二)气陷证106

(三)气滞证106

(四)气逆证107

二、血病辨证107

(一)血虚证107

(二)血瘀证108

(三)血热证109

(四)血寒证109

三、气血同病辨证109

(一)气滞血瘀证109

(二)气虚血瘀110

(三)气血两虚110

(四)气不摄血111

(五)气随血脱111

四、津液辨证112

(一)津液不足证112

(二)水液停聚证112

第三节 脏腑辨证11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6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117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117

(三)心火亢盛118

(四)心脉痹阻118

(五)痰迷心窍120

(六)痰火扰心120

(七)小肠实热12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22

(一)肺气虚123

(二)肺阴虚123

(三)风寒束肺124

(四)寒邪客肺124

(五)痰湿阻肺125

(六)风热犯肺125

(七)热邪壅肺126

(八)燥邪犯肺126

(九)大肠湿热127

(十)大肠液亏127

(十一)肠虚滑泻128

三、脾与胃病辨证129

(一)脾气虚130

(二)脾阳虚130

(三)中气下陷131

(四)脾不统血131

(五)寒湿困脾131

(六)湿热蕴脾132

(七)胃阴虚133

(八)食滞胃脘133

(九)胃寒134

(十)胃热134

四、肝与胆病辨证136

(一)肝气郁结136

(二)肝火上炎137

(三)肝血虚137

(四)肝阴虚138

(五)肝阳上亢138

(六)肝风内动138

(七)寒滞肝脉140

(八)肝胆湿热141

(九)胆郁痰扰14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43

(一)肾阳虚144

(二)肾阴虚144

(三)肾精不足145

(四)肾气不固145

(五)肾不纳气146

(六)膀胱湿热146

六、脏腑兼证147

(一)心肾不交148

(二)心脾两虚148

(三)心肝血虚149

(四)心肾阳虚149

(五)心肺气虚149

(六)脾肺气虚150

(七)脾肾阳虚150

(八)肺肾阴虚151

(九)肝肾阴虚151

(十)肝脾不调152

(十一)肝胃不和152

(十二)肝火犯肺153

第三章 诊断与病案155

第一节 诊法与辨证的运用155

一、辨证要点155

(一)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155

(二)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155

(三)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156

(四)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157

(五)辨证与辨病的关系157

二、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158

三、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159

第二节 病案159

一、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160

二、病案的整理161

三、病案格式161

(一)住院病案的格式及内容和要求161

(二)住院证治记录163

(三)门诊病案164

附篇 临床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164

一、发热165

二、疼痛172

三、心悸178

四、眩晕179

五、咳嗽180

六、失血181

七、呕吐186

八、黄疸187

九、小便不利188

十、昏迷189

十一、抽搐191

1985《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