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与任务1

一、基本内容1

(一)诊法1

(二)辨证1

(三)诊断与病案2

二、学科范围与任务2

三、学习要求与方法2

(一)学习要求2

(二)学习方法2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2

一、特点3

(一)诊察与思维并用3

(二)局部与整体兼顾3

二、基本原则4

(一)审察内外,观外揣内4

(二)四诊并用,整体观察4

(三)辨证辨病,综合分析5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5

一、渊源5

二、发展6

(一)秦汉时期6

(二)晋隋唐时期6

(三)宋金元时期7

(四)明清时期8

(五)近代发展简介9

三、展望9

复习思考题9

第二章诊法10

第一节 概述10

一、诊法的概念10

二、诊法的内容10

三、诊法的原理11

(一)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11

(二)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11

第二节病史采集12

一、病史采集的目的与意义12

二、病史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2

三、病史采集的内容13

(一)一般项目13

(二)主诉14

(三)现病史14

(四)既往史15

(五)个人史16

(六)家族史16

复习思考题16

第三节诊寒热与汗16

一、诊寒热16

(一)恶寒发热17

(二)但寒不热18

(三)但热不寒18

(四)寒热往来19

二、诊汗19

(一)汗之有无19

(二)汗出时间19

(三)汗出部位20

(四)汗出过多20

(五)战汗21

复习思考题21

第三节诊神与形态21

一、诊神21

(一)得神22

(二)少神22

(三)失神22

(四)假神23

(五)神志异常23

(六)睡眠异常24

(七)健忘25

二、诊形体25

(一)形体与体质25

(二)发育与营养26

(三)常见体型及其临床意义26

三、诊动态27

(一)体位姿态27

(二)异常动态28

复习思考题29

第四节诊头面29

一、诊头部29

(一)头颅29

(二)头发32

二、诊面部32

(一)色泽变化32

(二)外形变化37

(三)面部疼痛38

(四)面部抽搐38

复习思考题38

第五节诊五官39

一、诊目39

(一)目神39

(二)目色39

(三)目形40

(四)目态40

(五)视觉41

(六)其它41

二、诊耳41

(一)形色变化42

(二)耳道分泌物42

(三)感觉异常43

(四)听力变化43

三、诊口唇与咽喉44

(一)诊口与唇44

(二)诊齿与龈45

(三)诊咽喉46

四、诊鼻47

(一)五色主病47

(二)形态变化47

(三)分泌物与鼻衄47

(四)嗅觉异常48

(五)鼻塞48

(六)鼻干48

复习思考题48

第六节 诊颈项、躯干与四肢48

一、察颈项48

(一)外形变化49

(二)动态变化50

二、诊胸胁50

(一)诊胸部50

(二)诊虚里51

(三)察乳房51

(四)诊胸胁疼痛52

三、诊腹部52

(一)感觉异常53

(二)形态异常54

四、诊腰背55

(一)诊背部55

(二)诊腰部56

五、诊二阴57

(一)前阴57

(二)后阴59

六、诊四肢59

(一)感觉异常59

(二)形态变化60

(三)活动异常61

(四)诊爪甲61

(五)诊络脉61

复习思考题62

第七节诊皮肤63

一、色泽变化63

(一)皮肤发赤63

(二)皮肤发黄63

(三)皮肤发黑64

(四)润与燥64

二、感觉异常64

(一)疼痛64

(二)冷热64

(三)麻木64

(四)瘙痒65

三、斑疹痘?65

(一)斑65

(二)疹66

(三)痘66

(四)白?66

四、痈疽疗疖67

(一)痈67

(二)疽67

(三)疗67

(四)疖67

复习思考题67

第八节 舌诊68

一、舌的结构与舌诊原理68

(一)舌的结构及生理功能68

(二)舌诊原理一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70

二、舌诊的方法与正常舌象70

(一)舌诊的方法70

(二)正常舌象71

三、望舌质72

(一)舌神72

(二)舌色72

(三)舌形73

(四)舌态74

四、望舌苔74

(一)苔质75

(二)苔色75

五、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76

(一)淡白舌类77

(二)红舌类77

(三)绛舌类78

(四)青紫舌类78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78

复习思考题79

第九节脉诊80

一、脉象的生理病理80

(一)脉象的形成80

(二)脉象的病理81

二、诊脉的部位81

(一)遍诊法(三部九候)81

(二)三部诊法81

(三)寸口诊法83

三、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85

(一)诊脉的方法85

(二)注意事项85

四、正常脉象86

(一)平脉形象86

(二)正常脉象特点86

(三)脉象的生理性变异86

五、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87

(一)六个纲领性脉象87

(二)常见脉象89

(三)其他脉象92

(四)二十八脉鉴别95

六、相兼脉及其主病96

(一)含义96

(二)主病96

七、诊妇人脉与小儿脉97

(一)诊妇人脉97

(二)诊小儿脉98

八、诊怪脉98

九、脉症的顺逆从舍99

(一)脉症的顺逆99

(二)脉症的从舍99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100

(一)辨病位与病性100

(二)辨邪正的盛衰100

(三)辨预后的吉凶100

复习思考题100

第十节诊声音与气味101

一、诊声音101

(一)诊声音的原理101

(二)正常声音101

(三)病态声音102

二、诊气味104

(一)诊气味的原理104

(二)正常气味104

(三)病态气味104

复习思考题105

第十一节 诊饮食口味与渴饮105

一、诊饮食105

(一)食欲105

(二)饮食喜恶偏嗜106

(三)吞咽情况106

二、诊口味106

(一)五味相应五脏106

(二)各种口味106

三、诊渴饮107

(一)口不渴107

(二)口渴107

复习思考题108

第十二节 诊分泌物与排泄物108

一、诊痰涎108

(一)吐涎108

(二)咯痰108

二、诊呕吐物109

(一)呕血109

(二)呕吐物109

(三)吐蛔109

三、诊二便109

(一)小便109

(二)大便110

四、诊经带111

(一)诊月经111

(二)诊带下112

复习思考题112

第三章辨证113

第一节 概述113

一、辨证的概念113

二、辨证与辨病114

三、辨证的沿革114

四、各种辨证归类法的特点及关系115

五、辨证思维的方法115

复习思考题116

第二节八纲辨证116

一、八纲基本证候117

(一)表里辨证117

(二)寒热辨证119

(三)虚实辨证120

(四)阴阳辨证121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25

(一)证候相兼125

(二)证候错杂128

(三)证候真假131

(四)证候转化134

三、八纲辨证的指导意义136

复习思考题137

第二节病因辨证138

(一)六淫、疫病辨证138

(二)七情证候141

(三)饮食劳伤141

(四)外伤142

复习思考题143

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144

一、气病辨证144

(一)气虚144

(二)气陷144

(三)气滞145

(四)气逆145

二、血病辨证145

(一)血虚145

(二)血瘀146

(三)血热146

(四)血寒146

三、气血同病辨证147

(一)气滞血147

(二)气虚血瘀147

(三)气血两虚147

(四)气不摄血148

(五)气随血脱148

四、津液病辨证148

(一)津液不足148

(二)水液停聚149

复习思考题150

第四节脏腑辨证15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51

(一)心气虚152

(二)心阳虚与心阳暴脱152

(三)心血虚152

(四)心阴虚153

(五)心火亢盛153

(六)心脉痹阻153

(七)痰迷心窍153

(八)痰火扰心154

(九)小肠实热15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54

(一)肺气虚155

(二)肺阴虚156

(三)风寒束肺156

(四)风热犯肺156

(五)肺热壅盛156

(六)燥邪犯肺157

(七)痰饮停肺157

(八)大肠湿热157

(九)大肠液亏158

三、脾与胃病辨证159

(一)脾气虚159

(二)脾阳虚159

(三)中气下陷159

(四)脾不统血160

(五)寒湿困脾160

(六)湿热蕴脾160

(七)胃阴虚161

(八)食滞胃脘162

(九)胃实寒162

(十)胃虚寒162

(十一)胃火(热)162

四、肝与胆病辨证163

(一)肝气郁结164

(二)肝火上炎164

(三)肝血虚164

(四)肝阴虚165

(五)肝阳上亢165

(六)肝风内动165

(七)寒滞肝脉166

(八)肝胆湿热166

(九)胆郁痰扰16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68

(一)肾阳虚168

(二)肾阴虚168

(三 )肾精不足169

(四)肾气不固169

(五)肾不纳气169

(六)膀胱湿热170

六、脏腑兼病辨证171

(一)心肾不交171

(二)心肾阳虚171

(三)心肺气虚171

(四)心脾两虚172

(五)心肝血虚172

(六)肝火犯肺172

(七)肝脾不调173

(八)肝胃不和173

(九)肝肾阴虚173

(十)脾肾阳虚173

(十一)脾肺气虚175

(十二)脾肾阴虚175

复习思考题175

第五节经络辨证176

一、十二经脉病证176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176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177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177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177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177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178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178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178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178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179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179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179

二、奇经八脉病证179

(一)督脉病证180

(二)任脉病证180

(三)冲脉病证180

(四)带脉病证180

(五)阳维阴维病证181

(六)阳?阴?病证181

复习思考题181

第六节六经辨证181

一、太阳病证182

(一)太阳伤寒证182

(二)太阳中风证182

(三)太阳蓄水证183

(四)太阳蓄血证183

二、阳明病证183

(一)阳明经证183

(二)阳明腑证183

三、少阳病证184

四、太阴病证184

五、少阴病证184

(一)少阴寒化证184

(二)少阴热化证185

六、厥阴病证185

复习思考题185

第七节卫气营血辨证185

一、卫分证186

二、气分证186

三、营分证187

四、血分证187

复习思考题187

第八节三焦辨证188

一、上焦病证188

(一)温邪犯肺188

(二)热闭心包188

二、中焦病证189

(一)胃燥阴伤189

(二)脾经湿热189

三、下焦病证189

(一)肾阴欲竭189

(二)肝虚风动190

复习思考题190

第四章诊断与病案191

第一节 诊断191

一、诊病191

(一)病的概念191

(二)病的沿革191

(三)病的命名192

(四)病的分类193

(五)病的定义举例194

二、证与病的关系195

三、诊断的确立195

(一)诊法是基础196

(二)辨证是关键196

(三)辨证与辨病综合运用198

复习思考题202

第二节 病案203

一、病案记录的意义203

二、中医病历的内容203

(一)住院病历203

(二)门诊病历207

三、病历书写要求208

四、中医病历格式209

(一)中医完整住院病历书写格式209

(二)中医门诊初诊病历书写格式210

(三)中医门诊复诊病历格式210

[附一]住院病历书写举例211

[附二]门诊病历举例213

复习思考题214

附篇一症状鉴别诊断215

第一节 发热215

(一)恶寒发热215

(二)寒热往来216

(三)壮热216

(四)潮热217

(五)低热218

第二节 出汗219

(一)全身性出汗219

(二)局部出汗220

第三节 头痛222

第四节 胸胁痛224

第五节 胃脘痛224

第六节 腹痛225

第七节 腰痛227

第八节 关节痛227

第九节 喘促228

第十节 心悸229

第十一节 嗜睡230

第十二节 不寐231

第十三节 黄疸232

第十四节 晕厥232

第十五节 昏迷233

第十六节 眩晕234

第十七节 呕吐236

第十八节泄泻237

第十九节 咳嗽238

第二十节 半身不遂239

第二十一节抽搐239

第二十二节 鼻衄240

第二十三节 咳血241

第二十四节 吐血242

第二十五节 尿血243

第二十六节 便血243

第二十七节 小便不利244

第二十八节 小便清长245

附篇二 文献选录243

1988.06《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丽霞主编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