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机学》求取 ⇩

绪论1

一、病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二、病机学的内容和特点4

(一)病因方面4

(二)发病原理方面5

(三)病变机理方面5

三、病机学的学习与研究8

复习思考题8

第一章 病因9

第一节 六淫10

一、风11

(一)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11

(二)风性开泄11

(三)风性善行、数变11

(四)风性主动12

(五)风为百病之长12

二、热(火)12

(一)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13

(二)易于伤津耗气13

(三)易于生风动血13

(四)易扰心神13

(五)传变迅速13

(六)易生肿毒14

三、暑14

(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14

(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易扰心神14

(三)暑多挟湿14

四、湿14

(一)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易困脾阳15

(二)湿性重浊15

(三)湿性粘滞15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5

五、燥15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16

(二)燥易伤肺16

六、寒16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6

(二)寒性凝滞,不通则痛17

(三)寒性收引17

第二节 杂气17

一、杂气的致病特点17

(一)杂气是一类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17

(二)杂气致病具有特异性18

(三)杂气致病急骤,病情险恶,症状类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18

二、影响杂气致病的因素18

(一)气候18

(二)环境与饮食卫生18

(三)预防隔离18

(四)社会因素19

第三节 七情内伤19

一、七情致病的条件19

(一)外界的不良刺激19

(二)脏腑气血失调19

(三)心理特征与身体素质20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

(一)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20

(二)七情致病,发无常分,触遇则发21

(三)伤神乱志,引起精神疾患21

(四)五志化火与情志致生“六郁”为病22

(五)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22

第四节 饮食失宜22

一、饥饱失常23

(一)过饥23

(二)过饱23

二、饮食不洁23

三、饮食偏嗜23

(一)偏寒偏热23

(二)五味偏嗜24

(三)偏嗜膏粱厚味24

第五节劳逸过度25

一、过劳25

(一)劳力过度25

(二)劳神过度25

(三)房劳过度25

二、过逸26

第六节外伤26

一、外力作用引起的损伤26

(一)创伤26

(二)软组织损伤27

(三)骨折与脱臼27

(四)外力损伤引起的内伤27

二、烧烫伤与冻伤27

(一)烧烫伤27

(二)冻伤27

三、虫兽所伤及其他损伤28

第七节中毒28

一、药毒28

(一)药毒的毒性分类28

(二)导致药毒致病的主要因素29

二、饮食毒30

(一)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30

(二)食进自死或疫死的六畜肉类30

(三)误食有毒动植物30

(四)饮酒过量或长期饮酒31

三、虫兽毒31

(一)毒蛇咬伤31

(二)猘狗啮伤32

(三)蜂、蝎等螫伤32

第八节寄生虫32

一、蛔虫32

二、绦虫33

三、蛲虫33

四、钩虫33

第九节体质因素33

一、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33

二、体质因素决定病机变化的倾向性和病证类型34

三、体质影响病程与转归34

小结34

复习思考题35

【附】参考文献选录36

第二章发病40

第一节 发病原理40

一 、正邪相搏40

(一)邪气损正41

(二)正气抗邪41

二、正邪相搏与发病41

(一)正胜邪负则不发病41

(二)邪胜正负则发病41

三、发病观点42

(一)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2

(二)正气相对不足是机体发病的内部因素42

(三)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正与邪在发病中都可分别起主导作用43

第二节 发病途径43

一、外邪入侵的发病途径43

(一)从肌表侵入43

(二)从口鼻而入44

二、内伤病因的发病途径44

第三节 发病形式44

一、感邪即发44

(一)顿发44

(二)中毒45

(三)急性外伤45

(四)情志过激45

二、伏而后发45

三、继发45

四、复发45

(一)食复46

(二)劳复46

(三)药复46

(四)复感新邪46

(五)导致疾病复发的其他因素46

小结47

复习思考题47

【附】参考文献选录47

第三章基本病机48

第一节 表里出入48

一、表里病位49

(一)病位在表49

(二)病位在里49

二、表里病势49

(一)表邪入里50

(二)里邪出表50

第二节 邪正盛衰51

一、邪正消长的基本形式51

(一)邪胜病进51

(二)正胜病却52

(三)邪正相持52

(四)正虚邪恋52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52

(一)虚实病理53

(二)虚实变化53

第三节 阴阳失调54

一、阴阳偏胜54

(一)阳偏胜55

(二)阴偏胜55

二、阴阳偏衰55

(一)阳偏衰55

(二)阴偏衰56

三、阴阳互损56

(一)阴损及阳56

(二)阳损及阴57

四、阴阳极变57

(一)阴阳格拒57

(二)阴阳转化57

五、阴阳亡失58

(一)亡阴58

(二)亡阳58

第四节 气机失常59

一、气机上逆59

(一)气机上逆的机理59

(二)气机上逆的病理表现59

二、气机郁闭60

(一)气机郁闭的机理60

(二)气机郁闭的病理表现61

三、气机泄脱62

(一)气机泄脱的机理63

(二)气机泄脱的病理表现63

小结64

复习思考题65

[附]参考文献选录65

第四章病变的主要类型68

第一节 化热与化寒68

一、化热(化火)与化寒的机理69

(一)化热和化火的机理69

(二)化寒的机理70

二、火热和寒的病理表现71

(一)火热的病理表现71

(二)寒的病理表现72

三、寒性与热性的转化72

(一)体质的阴阳盛衰73

(二)机体的邪正盛衰73

第二节 化风73

一、肝阳化风73

二、热极生风74

三、阴虚风动74

四、血虚生风74

第三节 湿浊与痰饮74

一、湿浊74

(一)湿浊形成的机理74

(二)湿浊的病理表现75

二、痰75

(一)痰的形成机理75

(二)痰的病理表现76

三、饮77

(一)饮的形成机理77

(二)饮的病理表现77

第四节 津伤化燥78

一、化燥的机理78

二、化燥的病理表现78

第五节 气滞与血瘀79

一、气滞80

二、血瘀80

(一)血瘀形成的机理80

(二)血瘀的病理表现81

三、疼痛的机理82

四、癥瘕积聚的机理83

小结83

复习思考题84

[附]参考文献选录84

第五章脏腑经络病机91

第一节 五脏病机91

一、心的病机92

(一)心的病机特点92

(二)心的病理表现92

二、肺的病机94

(一)肺的病机特点94

(二)肺的病理表现94

三、脾的病机96

(一)脾的病机特点96

(二)脾的病理表现96

四、肝的病机97

(一)肝的病机特点97

(二)肝的病理表现97

五、肾的病机99

(一)肾的病机特点99

(二)肾的病理表现99

第二节 六腑病机100

一、胃的病机100

(一)胃的病机特点100

(二)胃的病理表现101

二、小肠的病机101

(一)小肠的病机特点101

(二)小肠的病理表现102

三、大肠的病机102

(一)大肠的病机特点102

(二)大肠的病理表现102

四、胆的病机103

(一)胆的病机特点103

(二)胆的病理表现103

五、膀胱的病机103

(一)膀胱的病机特点103

(二)膀胱的病理表现104

六、三焦的病机104

(一)三焦的病机特点104

(二)三焦的病理表现104

[附]女子胞的病机105

第三节 脏腑相关病机105

一、五脏相关病机105

二、六腑相关病机107

三、脏与腑相关病机107

第四节 经络病机108

一、十二经脉病机108

(一)十二经脉病证与循行部位的关系108

(二)十二经脉与络属脏腑的病理关系109

(三)十二经脉虚实的病机109

(四)经气逆乱的病机109

(五)经气阻滞的病机109

(六)经气终绝的病机110

二、奇经八脉病机110

(一)与脏腑功能的关系110

(二)与诸阴阳经的关系111

小结111

复习思考题112

[附]参考文献选录112

第六章疾病传变116

第一节 伤寒六经传变117

一、伤寒六经的概念117

二、六经传变的形式117

(一)一般传变117

(二)特殊传变118

(三)六经传变的途径118

三、六经传变的病理表现119

(一)太阳病119

(二)阳明病119

(三)少阳病120

(四)太阴病120

(五)厥阴病121

(六)少阴病121

第二节温病卫气营血传变121

一、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形式122

(一)一般传变122

(二)特殊病变122

二、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病理表现122

(一)热在卫分122

(二)热在气分123

(三)热在营分123

(四)热在血分124

第三节温病的三焦传变124

一、温病三焦传变形式124

二、温病三焦传变的病理表现125

(一)上焦病机125

(二)中焦病机125

(三)下焦病机126

第四节脏腑杂病传变126

一、脏腑杂病传变的基本形式127

(一)表里相传127

(二)五脏互传127

二、脏腑杂病传变的病机表现127

三、影响传变的因素128

(一)脏腑虚实128

(二)情志变动129

(三)其它因素129

小结129

复习思考题130

[附]参考文献选录130

1988.06《中医病机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区永欣主编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虫病学(1991 PDF版)
中医虫病学
1991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皮肤病学(1990 PDF版)
中医皮肤病学
1990
中医痰病学(1984 PDF版)
中医痰病学
198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性病学(1991 PDF版)
中医性病学
1991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脑病学(1998 PDF版)
中医脑病学
1998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福布斯  一个曾经拥有一切的人(1999 PDF版)
福布斯 一个曾经拥有一切的人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中医精神病学(1989 PDF版)
中医精神病学
1989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肛肠病学(1996 PDF版)
中医肛肠病学
1996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医病机治法学(1988 PDF版)
中医病机治法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骨病学(1998 PDF版)
中医骨病学
199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传染病学(1997 PDF版)
中医传染病学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老年病学(1992 PDF版)
中医老年病学
1992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医呼吸病学(1994 PDF版)
中医呼吸病学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五脏病学(1991 PDF版)
中医五脏病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病理学史(1994 PDF版)
中医病理学史
1994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