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原理1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地位2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3

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5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5

第六节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7

第二章 四诊10

第一节 问诊10

一、问诊的内容11

(一)一般情况11

(二)主诉11

(三)现病史11

(四)既往史12

(五)个人生活史12

(六)家族史12

二、问现在症12

(一)问寒热13

(二)问汗14

(三)问疼痛16

(四)问头身胸腹17

(五)问耳目18

(六)问睡眠19

(七)问饮食19

(八)问二便20

(九)问经带22

(十)问小儿23

第二节 望诊25

一、整体望诊25

(一)望神25

(二)望色27

(三)望形体29

(四)望姿态29

二、局部望诊30

(一)望头面部30

(二)望五官32

(三)望躯体35

(四)望四肢38

(五)望皮肤39

三、望舌40

(一)望舌概述41

(二)望舌质42

(三)望舌苔45

(四)舌诊的应用与临床意义48

四、望排出物50

(一)望痰涎50

(二)望呕吐物51

(三)望大便51

(四)望小便51

五、望小儿指纹51

(一)方法52

(二)临床意义52

第三节 闻诊55

一、听声音55

(一)正常声音55

(二)病变声音55

二、嗅气味57

(一)口鼻之气57

(二)汗身之气57

(三)痰涕之气57

(四)二便之气57

(五)经带恶露之气57

(六)病室之气57

第四节 切诊59

一、切脉59

(一)切脉原理59

(二)切脉部位60

(三)切脉方法61

(四)正常脉象62

(五)病理脉象64

(六)切妇人脉68

(七)切小儿脉69

(八)脉独顺逆与从舍70

(九)相兼脉象与主病70

二、按诊71

(一)按胸腹71

(二)按肌表73

(三)按手足73

(四)按腧穴73

(五)按小儿额部73

第三章 八纲83

第一节 表里83

一、表里的证候84

(一)表证84

(二)里证84

(三)半表半里证84

二、表里证的关系85

(一)表里同病85

(二)表里出入85

第二节 寒热86

一、寒热的证候87

(一)寒证87

(二)热证87

二、寒热证的关系87

(一)寒热错杂87

(二)寒热转化88

(三)寒热真假88

三、寒热证与表里的关系89

第三节 虚实91

一、虚实的证候91

(一)虚证91

(二)实证91

二、虚实证的关系92

(一)虚实挟杂92

(二)虚实转化92

(三)虚实真假92

三、虚实证与表里寒热的关系93

(一)表虚、表实93

(二)虚寒、实寒93

(三)虚热、实热93

第四节 阴阳94

一、阴证和阳证95

(一)阴证95

(二)阳证95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95

(一)阴虚证95

(二)阳虚证95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96

(一)亡阴证96

(二)亡阳证96

第四章 辨证99

第一节 病因辨证99

一、六淫,疫疠证候100

(一)风淫证候100

(二)寒淫证候100

(三)暑淫证候101

(四)湿淫证候101

(五)燥淫证候102

(六)火淫证候102

(七)疫疠证候103

二、七情证候105

三、饮食劳逸所伤证候105

(一)饮食所伤106

(二)劳逸所伤106

(三)房事所伤106

四、外伤证候106

(一)金刃所伤106

(二)虫兽所伤107

(三)跌仆损伤107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09

一、气病辨证109

(一)气虚109

(二)气陷110

(三)气滞110

(四)气逆110

二、血病辨证110

(一)血虚111

(二)血瘀111

(三)血热111

(四)血寒112

三、气血同病辨证112

(一)气滞血瘀112

(二)气虚血瘀112

(三)气血两虚112

(四)气不摄血112

(五)气随血脱113

四、津液病辨证113

(一)津液不足113

(二)水液停聚113

第三节 脏腑辨证11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8

(一)心气虚119

(二)心阳虚与心阳暴脱119

(三)心血虚119

(四)心阴虚119

(五)心火亢盛119

(六)心脉痹阻120

(七)痰迷心窍120

(八)痰火扰心120

(九)小肠实热12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21

(一)肺气虚121

(二)肺阴虚121

(三)风寒犯肺121

(四)风热犯肺122

(五)肺热壅盛122

(六)燥邪犯肺122

(七)痰饮停肺122

(八)大肠实热122

(九)大肠液亏123

(十)肠虚滑泄123

三、脾与胃病辨证123

(一)脾气虚123

(二)脾阳虚123

(三)中气下陷124

(四)脾不统血124

(五)寒湿困脾124

(六)湿热蕴脾124

(七)胃阴虚125

(八)食滞胃脘125

(九)胃实寒125

(十)胃虚寒125

(十一)胃热(火)125

四、肝与胆病辨证126

(一)肝气郁结126

(二)肝火上炎126

(三)肝血虚126

(四)肝阴虚127

(五)肝阳上亢127

(六)肝风内动127

(七)寒滞肝脉128

(八)肝胆湿热128

(九)胆郁痰扰12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8

(一)肾阳虚129

(二)肾阴虚129

(三)肾精不足129

(四)肾气不固130

(五)肾不纳气130

(六)膀胱湿热131

六、脏腑兼病辨证131

(一)心肾不交131

(二)心肾阳虚131

(三)心肺气虚132

(四)心脾两虚132

(五)心肝血虚132

(六)肝火犯肺133

(七)肝脾不调133

(八)肝胃不和133

(九)肝肾阴虚133

(十)脾肾阳虚134

(十一)脾肺气虚134

(十二)肺肾阴虚134

第四节 经络辨证140

一、十二经脉病证141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141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141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141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142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142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142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143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143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143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144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14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144

二、奇经八脉病证144

(一)督脉病证144

(二)任脉病证145

(三)冲脉病证145

(四)带脉病证145

(五)阴矫、阳矫脉病证145

(六)阴维、阳维脉病证147

第五节 六经辨证149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149

(一)太阳病证149

(二)阳明病证150

(三)少阳病证151

(四)太阴病证151

(五)少阴病证151

(六)厥阴病证152

二、六经病的传变152

第六节 卫气血辩证154

一、卫气营血证候的分类154

(一)卫分证候154

(二)气分证候155

(三)营分证候155

(四)血分证候156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156

第七节 三焦辨证158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158

(一)上焦病证158

(二)中焦病证159

(三)下焦病证160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160

第五章 诊病164

第一节 证候诊断164

一、诊病与辨证的方法164

二、常见症的鉴别166

第二节 疾病诊断177

一、疾病诊断的定名177

二、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分类180

第六章 病案185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185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与要求186

一、医案的内容与要求188

二、病历的内容与要求188

1985《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振球主编 1985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