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能力学引论》求取 ⇩

目录1

第一篇1

一、现代社会的全新力能——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

(一)社会的科学能力是科学劳动社会化的产物2

(二)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7

(三)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基本属性13

二、主体是科学家队伍——二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6

(一)一定规模的科学家社会集团16

(二)一种最佳的社会年龄结构20

(三)一种稳定的人员代谢速度27

(四)一个科学的知识专业构成30

(五)建设我国第一流的科学家队伍33

三、两翼是图书情报——三论社会的科学能力34

(一)作为科学能力的图书情报系统34

(二)作为科学劳动资料的图书情报资源37

(三)作为创造“中介”的图书情报知识40

(一)实验技术装备是特殊的生产资料49

四、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能力的脊梁——四论社会的科学能力49

(二)实验技术装备的非生产特征52

(三)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能力的分度尺56

(四)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能力的要素59

(五)我国实验室现代化问题62

五、科学能力的社会骨架——五论社会的科学能力64

(一)科学劳动社会结构的馈赠性64

(二)科学劳动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67

(三)现代科学劳动结构的柔性特征71

(四)向科学劳动结构要馈赠76

六、科学教育的潜在力量——六论社会的科学能力78

(一)科学教育是近代科学的产物78

(二)科学教育是科学能力的潜在因素80

(三)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85

(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88

七、知识的潜流——七论社会的科学能力92

(一)孕育中的科学92

(二)潜科学的结构要素及其变化96

(三)潜科学的无形力量101

(一)好奇心与怀疑精神106

八、科学能力的原动力——八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06

(二)自信心与谦逊精神108

(三)进取心与献身精神112

九、科学创造的集团效应——九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15

(一)论争中的智力激发115

(二)协作中的智力互补117

(三)学派中的智力系统119

十、社会化的集团力量——十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22

(一)学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122

(二)学会是学派集团的社会力量125

(三)我国学会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促进会130

十一、民族的创新精神——十一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35

(一)独创自立的科学战略135

(二)鼓励创新的科技政策137

(三)自由探讨的学术风气140

(四)民族的创新精神是科学事业奋飞的大气142

(五)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148

十二、科学能力是特殊的生产力——十二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51

(一)科学劳动资料的多样性151

(二)科学劳动者的高度创造性153

(三)科学劳动结构的机动性155

(四)科学教育的潜在性158

十三、科研领域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十三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61

(一)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性161

(二)分配关系上的相对优厚性168

(三)学术关系的复杂性173

十四、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十四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78

(一)科学实验与生产斗争178

(二)科学实验的自然本质179

(三)科学实验的社会本质181

(四)科学实验是一项伟大的革命运动186

(五)结论189

第二篇191

十五、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十五论社会的科学能力191

(一)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说起191

(二)科学家人数的变化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193

(三)科学家队伍的社会年龄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195

(四)科学家人数、社会年龄与科学成果数之间的关系205

(五)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定律213

(一)什么是智力常数223

十六、关于科学劳动的智力常数——十六论社会的科学能力223

(二)智力常数的相对不变性226

(三)智力常数的突变与科学革命228

十七、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十七论社会的科学能力231

(一)指数增长的阶梯现象231

(二)指数增长的波动现象237

十八、关于科学家的寿命与早慧问题——十八论社会的科学能力241

(一)科学家的寿命分布241

(二)科学家的早慧现象245

(三)少年早慧精英多247

十九、关于科学发现的“当采现象”——十九论社会的科学能力249

(一)关于带头学科249

(二)“当采现象”与“当采学科”251

(三)“当采学科”的转移方向254

(四)“当采学科”转移的历史条件258

(五)“回采”现象262

(六)“当采学科”的预测263

二十、关于未来的科学中心问题——二十论社会的科学能力266

(一)汤浅现象266

(二)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分析268

(三)美国科学的未来问题276

(四)下一个科学中心是谁282

(五)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284

(六)苏联科学的未来问题286

(七)未来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290

附录294

(一)关于杰出科学家社会年龄的数据294

表1-11530—1670年意大利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294

表1-21640—1950年英国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295

表1-31730—1930年法国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296

表1-41780—1960年德国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297

表1-51810—1960年美国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298

表1-6全世界各国历代杰出科学家人数(N)、平均年龄(A)、及其重大科学成果数(W)的统计值298

表1-71950年不同国家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的比较299

表1-81870年不同国家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的比较300

表1-91790年不同国家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的比较301

表1-101680年不同国家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的比较302

表1-111600年不同国家杰出科学家年龄构成的比较303

表1-121550—163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04

表1-131660—174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05

表1-141750—183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06

表1-151850—193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07

表1-161930—196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08

表1-171550—1960年按科学中心分期成果年龄的综合数据309

表1-181500—160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10

表1-191600—170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11

表1-201600—1700年最佳年龄(21—30岁)分布312

表1-211700—180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13

表1-221700—1800年最佳年龄(21—40岁)分布314

表1-231800—190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15

表1-241800—1900年最佳年龄(31—40岁)分布316

表1-251900—1960年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分布317

表1-261900—1960年最佳年龄(31—40岁)分布318

表1-271500—1960年按世纪分期成果年龄的综合数据319

(二)多产(一生有两项以上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社会年龄的数据320

表2-11500—1960年世界各国多产的杰出科学家成果年龄的分布320

表2-21700—1960年世界各国多产的杰出科学家最佳年龄(31—40岁)分布322

表2-31600—1700年世界各国多产的杰出科学家最佳年龄(21—30岁)分布324

表2-4按世纪排列的多产成果年龄分布的综合数据325

表2-5按科学中心排列的多产成果年龄分布的综合数据326

表2-6一般的和多产的杰出科学家平均年龄的比较327

表2-7全世界各国历代多产的杰出科学家人数(N)、平均年龄(A)及其重大科学成果数(W)的统计值(三)高产(一生有三项以上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社会年龄数据328

表3-1历代高产(三项以上)的杰出科学家人数比例328

表3-2历代高产(三项以上)的杰出科学家成名年龄分布329

(四)全世界各国重大科学成果数的相对变化329

表4全世界各国历代重大科学成果数的统计值(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修正值)(五)全世界各国学科分布的数据330

表5-1历代科学成果数的学科分布330

表5-2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成果分布333

表5-3数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36

表5-4物理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39

表5-5化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42

表5-6天文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45

表5-7地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48

表5-8生物学在各国历史上的成果分布351

表5-9意大利的学科结构变化354

表5-10英国的学科结构变化355

表5-11法国的学科结构变化357

表5-12德国的学科结构变化359

表5-13美国的学科结构变化361

1984《科学能力学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红州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天体力学引论(1984 PDF版)
天体力学引论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弹性力学引论(1981 PDF版)
弹性力学引论
1981
能量生态学引论(1990 PDF版)
能量生态学引论
1990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哲学引论(1996 PDF版)
科学哲学引论
1996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学引论(1997 PDF版)
教育科学学引论
1997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复合材料力学引论(1986 PDF版)
复合材料力学引论
1986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动力气候学引论(1994 PDF版)
动力气候学引论
1994 北京:气象出版社
固体力学引论(1985 PDF版)
固体力学引论
198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理论力学引论(1988 PDF版)
理论力学引论
198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涡动力学引论(1993 PDF版)
涡动力学引论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力学引论(1980 PDF版)
力学引论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塑性力学引论(1982 PDF版)
塑性力学引论
198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断裂动力学引论(1990 PDF版)
断裂动力学引论
1990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能源科学导论(1999 PDF版)
能源科学导论
1999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粘弹性力学引论(1990 PDF版)
粘弹性力学引论
1990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