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狂人的态度:果戈理《狂人日记》教学评介》

《表一狂人的态度:果戈理《狂人日记》教学评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果戈理《狂人日记》教学评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的形式,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教师提问:“狂人是真的爱部长的女儿吗?”学生回答:“肯定是爱的。”教师不评价对错,接着抛出一系列更深层的问题:“狂人是如何描写部长女儿的?”(用原文举例子回答)学生:“什么样的手帕啊,最细巧的,用上等薄麻纱做的——琥珀,完全是琥珀,光说手帕,就散发出高贵的味道。”教师补充:“这是在波普里希钦捡到部长女儿的手帕时候发出的感叹。还有其他例子吗?”学生:“看看摆在那儿的许多宝贵的瓶儿、罐儿,吹一口气就怕吹破的娇嫩的花,还有她脱掉的衣服,看来不像是衣服,倒更像一堆空气。”教师:“这些描写部长女儿的语句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学生:“大都是从物质角度切入,比如她的手帕、卧室内的陈设等。”教师追问:“有没有对她内在的描写呢?比如性格特点。”学生:“故事里没提到。”教师:“那这还算是真爱吗?要不要推翻你之前的观点?”学生:“绝对不是真的爱。”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对“狂人”这一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通过“生成性”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在这样提问和回答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