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12位教师各类语言使用次数统计》

《表4 12位教师各类语言使用次数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江西城乡义务教育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统计发现,教师使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语言呈现显著性差异(见表4)。从数量上看,“提问性语言”平均出现98次(约占51.6%),是课堂教学语言中出现最多的;其次分别为“反馈性语言”和“讲解性语言”,平均出现25次(约占13.2%)和23次(约占12.1%)。总体上看,这三类语言占课堂各类语言总数的76%以上,“提问性语言”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仍然喜欢采用陈述性的“讲解性语言”,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的“讲授-反馈”式教学模式。“过渡性语言”平均出现13次(约占6.8%);“激励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和“总结性语言”各平均出现8次(约占4.2%);“启发性语言”平均出现6次(约占3.2%);“拓展性语言”平均出现2次(约占1%)。可见,“激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和“拓展性语言”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出现次数明显偏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拓展性语言”是出现次数最少的,出现了3位教师为零次的尴尬局面,这与目前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明显不符。事实上,使用拓展性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