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0 教学效果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IDCNN+”结构化分析与实证研究》

《表1 0 教学效果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IDCNN+”结构化分析与实证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雨课堂”教学模式的“IDCNN+”结构化分析与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源数据为本研究随机采集的江苏省高校实际教学数据统一样本;每列得分已归一化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1)本研究NIER.Database中教学效果源数据的转换值,是随机选取的2000组统一有效源数据;依据经验自定义T=(90,80,70,60)的判断(量化)标准,将“互动性系数—教学效果”中整体教学效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和“差”五个等级。具体地,若t≥90,则为“优秀”;若90>t≥80,则为“良好”;若80>t≥70,则为“中等”;若70>t≥60,则为“一般”;若t<60,则为“差”。随后,通过对比T标准,累加算出“优秀”的数值为665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到“良好”=867;“中等”=335;“一般”=129;“差”=4。最后,将得到的每个数值与总数(2000)作百分比运算,得出对应的结果分别是:33.25%、43.35%、16.76%、6.43%与0.21%。同理,可算出α在不同阶段的对应数值(见表9)。(2)“雨课堂”V2.2等不同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效果的指标数值,是独立随机采集的2000组统一相关源数据;按“考核成绩”的不同类别累计求和实现自然数值(如,“雨课堂”V2.2=930),并作占总比计算后按每列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对应的教学效果形式数值(见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