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

《表3: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列表和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初高中教材涉及的内容有文学艺术的宋词、元曲,科技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沈括(初中教材在“相关史事栏目”有介绍)。少数民族文字初中在介绍契丹、党项、女真三个民族兴起和发展时有涉及,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还配有图片;高中教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的话本、书法和绘画,科技郭守敬、王祯,少数民族文字中的蒙古文字和元朝八思巴字,高中内容更多、更丰富,容量更大,在初中基础上有拓展。从课时安排来看,初中教材安排两课时学习“宋元文化和都市生活、中外交通”,知识要目较少,但内容介绍具体、详细,而高中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导致结论性语言多,过程性或具体内容不足,“骨感”有余而“丰满”不足,只安排一课时教学。如果按现行模块加专题的教材课时安排,单单儒学复兴就需要一个课时。这对教师确实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听了浙江奉化中学林雪松老师在厦门双十中学开设的示范课颇受启发,他处理的方法是:对于基本史事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的方式;而对于史实的理解,则通过典型材料分析来实现。如对本课科技部分“三大发明”的处理,他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的观点。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与时代有怎样的关联?第一问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后一个问题需要联系当时时代特征方能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对新增内容,如郭守敬,他出示改编自王渝生《学究天人郭守敬的故事》的有关郭守敬进行“四海大测验”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郭守敬能完成“四海大测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同时,特别强调,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郭守敬主持推动的规模空前、成就斐然的“四海测验”,不仅为元代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疆域的界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