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乡村共同体重构中“守界”规划实践的逻辑顺序》

《表2 乡村共同体重构中“守界”规划实践的逻辑顺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态文明下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基于罗尔斯顿“荒野”生态哲学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自然价值观的建立是为了指导生态文明下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实现乡村共同体与自然关系的调和与统一、乡村共同体内部社会与经济结构的有序和谐,以及乡村共同体的代际永续。而自然价值观只有在空间规划与管治等技术层面具体落实,推动理念体制从割裂到统一、保护格局从破碎到整体、功能引导从排斥到包容[12]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实现命运共同体的有序发展与永续传承。作为人工空间向荒野空间过渡与交织的区域,空间规划在乡村共同体重构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对人居空间与荒野空间之间“界”的认知、划定与遵守(表2)。人居空间不断向荒野空间移“界”,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因此,在重构中的价值认知层面要达成人居空间与荒野空间的“界”仍将存在的共识。荒野在乡村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功能价值也具有不同体现(表3)。因此,“界”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绝对的隔离与平行,而是以精准的差异化手段引导以实现整体性的融合,在对共同体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系统认知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坚持自存与共存的平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