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以效识性”观点下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五味再认识》

《表2“以效识性”观点下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五味再认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以效识性”观点的中药药性再认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关于五味,始自口尝味,现用于表征功能味。直观认识是酸、苦、甘、辛、咸5种,然而实际上还应具有淡、涩,共计7个药味。通过“以效识性”认识中药五味,则具有解表、行气、活血等功效、“散”“行”等特性的中药应有辛味;具有滋养补虚、消食和胃、调和药性及缓解疼痛功效,“补”“和”“缓”等特性的中药应具有甘味;而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药效,“收”“涩”等特性的药物应具有“酸”“涩”味,特别的是,具有生津、安蛔功效的中药应具有酸味;具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功效,“泄”“燥”“坚”特性的中药应具有苦味;而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功效,“下”“软”特性的中药应具有咸味;而具有利水渗湿功效,“渗”“利”特性的中药当有淡味。多数中药通过“以效识性”的方法得到的五味认识与现代认识相似,如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功效,具有能“补”的特性,根据“以效识性”观点得出其应具有“甘”味,与其现代认识相同;但大血藤具有“活血,祛风”的功效,具有“行”的特性,根据“以效识性”观点,其应具有“辛”味,但2020年版《中国药典》仅认为其具有“苦”味,这便是“有其效而无其味”。根据“以效识性”观点对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的五味进行再认识,将“有其效而无其味”的情况进行归纳,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