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2SLS回归结果》

《表2 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2SLS回归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市抢“人”大战与企业创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和***分别表示10%、5%和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经过企业层面聚类后的标准误

表1展示的是,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究竟存在何种影响效应。其中,识别弱工具变量的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基本上均远大于10%的水平,表明本文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对于表1展示的系数估计结果:模型(1)~(3)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期,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模型(4)~(6)表明,在东部地区,(3)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对于非东部地区,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表2展示的是,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非线性的影响效应。具体来看:模型(1)~(3)表明,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期,在全国范围内,企业科技人才对创新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效应,并且至少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模型(4)~(6)显示对于东部地区,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期,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均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并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模型(7)~(9)显示对于非东部地区,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但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表2的模型(1)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影响的“U”型关系“拐点”值近似为6.19,约为488人;而表2模型(4)展示的是对于东部地区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影响的“U”型曲线,“拐点”近似值约为6.64,约为765人。图1的(a)图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样本数据主要在“拐点”左侧,表明企业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效应以抑制效应为主,呈微弱的“U”型关系;(b)图显示,在东部地区大部分样本数据主要在“拐点”左侧,说明在观察期内,东部地区科技人才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效应以抑制效应为主,呈微弱的“U”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