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有关苗绣历史文化的部分文献记载》

《表1 有关苗绣历史文化的部分文献记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苗族几何刺绣的形式建构及其蕴涵——从贞丰菱形平绣绣片说开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关于苗族平绣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叙述了“三苗”(蚩尤与黄帝涿鹿大战,蚩尤兵败南迁所成形的部落国,即三苗国——古濮族)“蛮夷”(南方原始土著)“荆楚”之间的文化渊源。苗族先辈古濮人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下,形成新的“三苗文化”,继续向南迁徙,又与当地“土著人”合居,史称“南蛮”,并于周代建国,谓之楚国[3]。“南蛮”民族逐居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以南一带,“南蛮”作为古濮族后裔,擅长使用图案花纹装饰丰富日常生活,并且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积累了“蚕桑之法”。伴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南蛮”先辈根据实用与形式的不同需求,从纯粹的护体艺术逐步发展到审美艺术,于是有了“描”与“绘”,又从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绣”与“织”。另一种说法是,相传一位名为兰娟的苗族女首领,为了记录长途跋涉的迁徙艰辛,她通过使用彩线绣制记事的方法,跨越黄河使用黄线,横渡长江使用蓝线,沿途跋涉所见所闻皆绣制符号标记,最后抵达落居地时,裤裙至衣冠均已绣满。时至今日,苗家每逢佳节喜日,苗族同胞定会身着苗绣盛装,旨为缅怀离逝的故土,铭记英勇的先辈,同时也继承祖先的遗志,不忘初心,激励后人不断前行。有关苗族刺绣的历史文化记载(表1),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吟诗“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来称赞光彩辉映的苗绣服饰[4]。东汉文学家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盘瓠”(苗人祖先)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5]。《隋书·地理志》记述:“南郡、夷陵、竟陵、污阳、玩陵、清江……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6]。南朝范晔在其《后汉书·南蛮传》中,也载有:“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烂”,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7]。宋代郭虚若在《图画见闻志》中用“卉服鸟章”赞誉苗族平绣服饰[8]。明万历时期,郭子章的《黔记》记载苗人妇女衣裙服饰时,注有“加布一幅,刺绣垂之”[3]25。清代的《永顺府志》载述:“苗民性喜彩衣,能织纫,有苗巾,苗锦之属”[8]103。段汝霖《楚南苗志》记载:“苗妇包四寸宽青手帕,左右皆绣花,裙用花布,青红相间,绣团花为饰”[5]90。近代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载述苗绣为:“花纹或秀美壮丽,或非常细腻”[9]。1982年1月,位于湖北江陵(现湖北荆州市)马山砖瓦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丝织绣品[10],墓中织物是楚国上层权贵的专属品,说明了以苗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化在纺织刺绣方面的精湛工艺,且产出数量较多,形式表现丰富多彩,刺绣表面也并非单纯地描绘添色,基本是采用平绣装饰纹样,部分成品表现出苗族平绣工艺正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