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行为转换频率表:基于数据挖掘的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事理图谱研究》

《表2 行为转换频率表:基于数据挖掘的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事理图谱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事理图谱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我们通过对已完成的编码进行滞后序列分析,初步构建事理演化图谱。使用Bakeman和Quera合作研发的GSEQ 5.1软件[27],探索智慧课堂中教师潜在行为模式,初步构建课堂行为事理图谱CELG。序列分析将产生两个重要表格,分别为行为转换频率表和调整后的残差表。在行为转换频率表(见表2)中,行表示起始行为,列表示起始行为结束后随即发生的行为,数值代表每种行为向其他行为转换的频率大小,如序列B5-B8表示,在行为“讲解”发生之后,发生行为“借助媒体或教具的实践活动”的频次是26次。序列B5-B8是一个有向的行为序列,同样的序列B8-B5发生频次为23次,因此,通过频次统计能够凸显发生频次较多的重要行为序列。调整后的残差表(见表3)中的数值为Z-score,如行为B5-B8,Z-score=8.17>1.96表示该行为序列是一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行为序列[28]。Z-score表现了事理图谱中事件间的指向关系和显著性意义,因此,可用于构建教学行为的事理图谱(CE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