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接头界面IMC平均厚度、粗糙度和颗粒尺寸》

《表1 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接头界面IMC平均厚度、粗糙度和颗粒尺寸》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无铅钎焊接头界面IMC作为钎焊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貌、尺寸与钎焊接头可靠性密切相关[10]。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界面IMC的形貌、俯视形貌及尺寸见图6和表1。由图6a~6c、表1可知,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界面IMC均呈“扇贝状”。与传统钎焊界面“扇贝状”IMC层平均厚度(4.3μm)、粗糙度(2.6μm)较大且局部存在显微空洞等缺陷相比,超声辅助钎焊界面IMC层平均厚度(3.6μm)、粗糙度(1.9μm)减小且局部显微空洞等缺陷明显变小;超声-电场辅助钎焊界面IMC层平均厚度薄且均匀,平均厚度3.0μm减小30.2%、粗糙度1.7μm减小34.6%,IMC层显微空洞等缺陷基本消失;与超声辅助钎焊界面IMC层粗糙度相比,增加电场后的超声-电场外能辅助钎焊界面IMC层粗糙度略有减小,约占IMC层粗糙度减小的1/5,这表明施加电场外能对界面IMC层粗糙度的贡献不明显。从图6d~6f、表1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界面IMC的俯视形貌及形态尺寸可知,钎焊界面“扇贝”状IMC由界面处向钎缝生长。与传统钎焊界面IMC颗粒呈尺寸较大的短棒状或块状(平均尺寸3.4μm)、界面高低不平且存在颗粒间隙相比,超声辅助钎焊界面IMC颗粒呈尺寸较小(平均尺寸3.0μm)的近似球状、界面较为平整且颗粒间隙减小;超声-电场辅助钎焊界面IMC颗粒呈细小、均匀(平均尺寸2.7μm减小了20.5%)、平整的球状且颗粒间隙基本消失;施加超声、超声-电场外能辅助钎焊界面IMC颗粒尺寸与IMC层平均厚度呈对应同步地减小。在传统钎焊界面IMC表面吸附有分布不均、数量较多的纳米数量级Ag3Sn,随着施加超声和超声-电场辅助钎焊,钎焊界面IMC表面吸附的纳米数量级Ag3Sn减少直至几乎消失。这与之前所述的外能辅助下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界面IMC层平均厚度、粗糙度及局部显微空洞缺陷的演变规律相一致,是Sn2.5Ag0.7Cu0.1RE0.05Ni/Cu钎焊界面IMC三维形貌演变的真实反映。超声波的空化效应[14]使液态钎料内部局部产生高温、高压可有效去除母材表面氧化膜,加速了液态钎料对界面的冲刷[15],使界面IMC的厚度、粗糙度减小;引入电场能改善钎料和母材间的固液表面张力[16],有助于钎焊界面的良好接合,但其作用有限。与传统钎焊界面IMC端部形成纳米级Ag3Sn被界面IMC“俘获”[17,18]相比,外能辅助下钎焊界面IMC表面纳米级Ag3Sn逐渐消失,这可能是由于超声、电场外能的引入加速了钎缝区原子的扩散使Ag原子更加分散而不宜形成富银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