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校园暴力卷入者的生成性因素分析》

《表2 校园暴力卷入者的生成性因素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具身认知视阈下中职学生校园暴力防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生成性强调认知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系统不是单纯地封闭于大脑之中,而是身体与外界互动的产物,身体透过认知系统达成对自身认知的调试,在相互融合和不断转化发展中逐渐习得生成认知并在实践中不断趋于成熟完善。如表2所示,生成性主张从习得与实践两方面考察个体的认知形成,认知存在的偏差是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诱因之一,无论对施暴方、受害方抑或是旁观方认知的习得与实践均会产生负面影响。中职学生身心变化迅速,渴望获得同伴群体、老师、家人和社会的认可与正向评价。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方以身体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介质,以暴力的错误手段作为融入外界的实践方法,达到引发他人关注,并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目的;受害方或是屈服于这类非正式群体成为其中一员,或是默默承受暴力伤害,抑或是进行奋起反抗转而成为新的施暴方,表现出更为激烈的打击报复,生成更为惨重的恶果[5];而旁观者若选择成为“告密者”,则可能成为施暴方新的施暴对象,若选择袖手旁观也难以避免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习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新的施暴方,或是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成为趋利避害的“墙头草”。可见,校园暴力中施暴方想要得到认可、想要融入群体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却以校园暴力这种错误获取方式导致结果适得其反;受害方则是为了规避风险被迫选择承受或反击,他们常常孤立无援,认知被严重扰乱,从而对身边人或事均采取敌对态度甚至怀恨在心,长大之后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或行为;而旁观者虽未必身陷其中,但也无法避免校园暴力对其认知形成负面作用。可见,校园暴力中无论是施暴方、受害方还是旁观方在认知生成过程中都存在一定偏差,对其习得与实践都会形成极强的负面效应,或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