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管理科学》求取 ⇩

第一篇 有效的管理者3

第一章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第一要素3

第一节 人的管理是管理活动的核心3

一、科学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3

二、管理的根本是人的管理7

三、体现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思考10

第二节 管理者是管理的关键因素14

一、管理者及其特征14

二、管理者的层级16

第三节 管理工作的有效性25

一、管理的有效性及其意义25

二、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标准26

三、制约管理有效性的因素28

四、通过实践锻炼成为有效管理者30

第二章 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35

第一节 决策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先导35

一、决策及其特点35

二、现代决策的分类和原则36

三、决策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42

第二节 信息和预测是决策的前提45

一、信息是决策的先决条件45

二、预测是决策的前导52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程序62

一、科学决策的制定阶段62

二、科学决策的实施阶段74

第四节 科学决策的方法83

一、定性决策方法83

二、定量决策方法87

第三章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依据92

第一节 计划是决策实施的安排92

一、什么是计划92

二、计划的特点93

三、计划的重要作用94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96

一、规划与计划96

二、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98

三、战略计划、施政计划和作业计划99

四、综合计划、局部计划和项目计划100

五、指令计划和指导性计划102

第三节 制定计划的原则和程序103

一、制定计划的原则103

二、制定计划的程序104

第四节 现代计划常用的方法111

一、运筹学方法111

二、线性规划法112

三、网络分析法113

四、投入产出法114

五、计量经济学法115

第四章 管理的核心是善于用人116

第一节 善于用人是管理成功之本116

一、成就事业离不开人才116

二、善于用人是管理成功之本118

第二节 要有积极的用人态度120

一、有爱才之心120

二、有求才之渴121

三、有用才之胆122

四、有护才之魄123

五、有荐才之德125

六、有容才之量126

第三节 要知人善用128

一、要知人128

二、要善用人133

第四节 职工的考核和培训140

一、职工的考核140

二、职工的培训146

三、职工培训的目的和原则149

四、职工培训计划制定的步骤的方法150

第五章 要善于做职工的思想工作154

第一节 思想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154

一、实现组织目标的强大武器154

二、顺利完成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155

三、激励职工积极性的可靠方法157

四、推动生产与提高效益的有力保证158

第二节 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159

一、爱国主义教育159

二、崇高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160

三、集体主义教育160

四、自觉劳动教育161

五、自觉纪律和法制教育161

六、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162

七、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162

第三节 思想工作的原则163

一、从实际出发原则163

二、疏导原则164

三、思想工作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原则166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167

五、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169

六、耐心说服与严格组织纪律结合原则171

七、言教与身教结合原则172

第四节 讲究思想工作方法173

一、说服方法173

二、以情感人方法175

三、树立榜样方法177

四、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方法178

五、寓教于乐方法180

第六章 要善于指挥和协调181

第一节 有效的指挥是成功管理的必要条件181

一、指挥及其作用181

二、指挥的性质和内容182

三、指挥的方式184

四、指挥的艺术188

第二节 协调是一致行动的有力保证193

一、协调及其意义193

二、协调的内容和分类195

三、协调的原则和要求197

四、协调的过程和方式200

第七章 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204

第一节 控制是宏观管理目标的保证204

一、管理控制及其意义204

二、控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205

三、管理控制的机制207

第二节 管理控制的条件和过程213

一、管理控制的条件213

二、管理控制的过程215

第三节 管理控制的方式219

一、预先控制、现时控制和事后控制220

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221

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223

第四节 管理控制的方法224

一、行政控制法224

二、经济控制法226

三、目标控制法227

四、监督检查控制法227

五、激励控制法229

六、竞争控制法233

七、评价控制法235

第八章 管理者要有权力和威信238

第一节 权力是管理的基础238

一、管理权力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238

二、管理权力的性质和构成241

三、管理权力形成的机制243

四、管理权力的分配245

五、管理权力的运用247

第二节 威信是管理效能的前提251

一、管理威信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条件251

二、管理威信的制约因素254

三、管理威信形成的途径和方法257

第九章 管理方法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262

第一节 管理方式262

一、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管理方式262

二、以工作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和抓工作与关心人结合的管理方式270

三、灵活的管理方式277

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方法283

一、调查方法284

二、系统方法292

三、信息方法299

四、控制方法300

第十章 提高管理效率的艺术301

第一节 管好自己的时间301

一、时间就是效率301

二、时间需要管理303

三、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306

第二节 开好各种会议311

一、讲究会议的效益312

二、按性质召开会议313

三、做好会前准备314

四、要有端正的会风315

五、开会的艺术317

第三节 使管理工作有序319

一、目标要准确320

二、掌握系统分析方法320

三、集中精力抓大事321

四、干自己该干的事322

五、化繁为简323

六、适当留有余地323

第四节 善于说话和聆听324

一、说话的艺术324

二、聆听的艺术327

第十一章 管理者的素质修养330

第一节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管理的成效330

一、素质及其重要性330

二、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32

三、管理者的能力结构338

四、管理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43

第二节 管理者素质的提高345

一、要善于读书345

二、在管理实践中锻炼348

三、要善于以人为师348

四、在总结经验中提高349

五、要勇于解剖自己350

第三节 优化管理集体素质结构350

一、结构合理的管理集体是提高其功能的关键350

二、管理集体合理的素质结构352

三、优化管理集体结构358

第十二章 管理人员的选聘、培训和考评362

第一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362

一、管理人员选聘的意义和特点362

二、管理人员选聘标准363

三、管理人员选聘途径369

四、管理人员选聘的程序和方法371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376

一、管理人员培训的意义378

二、建立培训管理人员的严格制度378

三、管理人员培训的类型379

四、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381

第三节 管理效能的考评383

一、管理效能考评的作用383

二、管理效能考评的内容385

三、管理效能考评的原则和程序387

四、管理效能考评的方法394

第二篇 科学地管理人401

第十三章 管理系统中的人性观40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401

一、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402

二、人的价值404

三、人的需要406

第二节 “经济人”与“X理论”408

一、“经济人”的基本观点408

二、“X理论”的管理方式409

三、对“X理论”的评价410

第三节 “社会人”与“人际关系理论”411

一、“霍桑试验”411

二、“社会人”的基本观点415

三、“人际关系理论”的管理方式416

四、对“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418

第四节 “自我实现人”与“Y理论”419

一、“自我实现人”的基本观点419

二、“Y理论”的管理方式421

三、对Y理论”的评价423

第五节 “复杂人”与“超Y理论”423

一、“复杂人”的基本观点423

二、“超Y理论”的管理方式425

三、对“超Y理论的评价426

第十四章 认知职工是对其管理的前提428

第一节 认知职工是对其管理的基础428

一、认知职工及其意义428

二、影响认知职工的因素433

三、认知职工的方法439

第二节 管理者认知职工归因446

一、归因是认知职工的重要一环446

二、认知归因的类型448

三、认知归因的依据和偏差450

第三节 避免对职工的认知偏见453

一、先入印象和第一印象453

二、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456

三、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458

四、刻板效应460

第十五章 个性是对职工管理的出发点461

第一节 兴趣是职工积极性的活跃因素461

一、兴趣及其特点461

二、兴趣的种类和品质463

三、兴趣对职工管理的意义466

第二节 价值观对职工行为起主导作用470

一、价值观及其形成与分类470

二、价值观对职工管理的意义474

三、职工价值观的改变475

第三节 职工气质的职业适应性477

一、气质及其学说477

二、气质类型及其心理特征478

三、气质对职工管理的意义483

第四节 根据职工的性格特点用好职工488

一、性格及其结构特征488

二、性格的类型和表现492

三、性格对职工管理的意义496

第五节 能力是对职工管理的重要依据498

一、能力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98

二、能力的分类和个别差异501

三、影响职工能力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508

四、能力是合理使用职工的重要依据510

第十六章 职工积极性的心理基础513

第一节 需要是职工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513

一、需要及其特征513

二、需要的种类515

三、需要的规律517

四、职工需要的满足与控制519

第二节 动机是职工积极性的直接动力525

一、动机及其作用525

二、动机产生的过程526

三、动机的分类528

四、动机受挫折531

第三节 目标是引发积极性的诱因541

一、目标及其对管理的作用542

二、制约目标激励作用的因素543

三、目标管理544

第十七章 职工积极性的激励547

第一节 激励的基本模式547

一、激励及其基本模式547

二、激励的作用550

第二节 激励的理论551

一、需要层次理论551

二、双因素理论559

三、期望理论564

四、公平理论568

五、强化理论571

六、综合激励理论573

第三节 激励职工的方式575

一、激励方式中的几个辩证关系575

二、激励职工的方式579

第十八章 培养职工良好的工作态度595

第一节 态度是影响职工工作的重大因素595

一、态度及其心理成分和特征595

二、态度与意见、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599

三、态度的功能600

第二节 职工态度的形成和改变603

一、制约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603

二、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609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611

第三节 改变职工态度的方法616

一、积极参加实践活动616

二、集体影响617

三、信息沟通618

四、说服619

第十九章 职工情感的调节628

第一节 职工情感是其内心活动的晴雨表628

一、情感及其与需要、认识的关系629

二、情感的两极性和种类631

三、情感的作用644

第二节 职工工作热情的激发647

一、热情是职工工作的动力因素647

二、职工工作热情的激发648

第三节 职工情绪的调控653

一、培养健康的情绪653

二、不良情绪的调控658

第二十章 群体是职工工作的基本单位665

第一节 发挥群体对职工的积极作用665

一、群体及其特征665

二、群体的分类667

三、群体的功能671

第二节 做好正式职工群体的工作675

一、正式群体及其作用675

二、正式群体的结构和行为677

三、正式群体成员的类型679

第三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职工群体683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683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685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688

四、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690

第四节 做好各年龄段职工群体的工作694

一、青年职工群体694

二、中年职工群体702

三、老年职工群体708

第二十一章 群体对职工的影响机制715

第一节 群体意识716

一、群体感受716

二、集体舆论719

三、群体的风气723

第二节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726

一、群体规范727

二、群体压力733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737

一、群体凝聚力737

二、群体士气743

第二十二章 维持职工的心理健康749

第一节 维持职工心理健康是搞好管理的重要工作749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749

二、搞好心理卫生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752

第二节 职工劳动的心理卫生754

一、紧张754

二、疲劳757

三、单调感760

第三节 职工的心理疾病--神经症及其治疗762

一、神经衰弱症762

二、焦虑症764

三、抑郁症767

四、强迫症768

五、恐怖症770

六、疑病症772

第四节 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773

一、正确认识自己773

二、保持愉快的情绪775

三、健全自己的人格776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77

五、积极工作779

六、避免和消除不良精神刺激781

七、克服不良的心理782

八、丰富有益的闲暇活动784

第三篇 优化管理的组织环境789

第二十三章 环境是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789

第一节 管理的一般环境因素789

一、什么是管理环境789

二、管理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790

三、对环境的调适和改造792

第二节 影响管理的自然环境796

一、照明环境797

二、声音环境800

三、大气温度和湿度环境804

四、颜色环境806

第三节 影响管理的社会环境807

一、社会环境及其特点807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对管理的影响809

三、影响管理的组织内环境816

第二十四章 组织目标的确立和管理822

第一节 组织是发挥管理功能的工具822

一、组织及其特点822

二、组织类型825

三、组织的功能827

第二节 目标是组织管理的依据829

一、目标是组织管理的奋斗方向829

二、组织目标的确定834

第三节 组织目标的管理838

一、组织目标管理的特点和作用838

二、管理目标的建立与展开842

三、管理目标的实施845

四、成果评定848

第二十五章 科学地设计组织结构849

第一节 合理的组织设计是目标实现的保证849

一、什么是组织设计849

二、合理组织设计的必要性849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原则850

一、目标明确原则和分工协作原则850

二、责权一致原则和集中统一与分权管理结合原则851

三、精干效率原则和有效跨度原则853

四、弹性原则856

第三节 组织设计的内容856

一、组织机构设置856

二、制定工作规范857

三、权力的合理分配858

四、制定考核与奖惩办法858

第四节 组织设计的程序和方法859

一、组织设计的程序859

二、组织设计的方法860

第五节 组织结构的模式863

一、直线制和职能制864

二、直线职能制和分权事业部制867

三、矩阵制和多维立体制871

第二十六章 改善组织的信息沟通875

第一节 现代管理就是信息沟通875

一、信息沟通及其意义875

二、组织中人际沟通的特点879

三、人际信息沟通的过程880

第二节 组织信息沟能的类型882

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882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884

三、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886

四、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887

五、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888

第三节 组织信息沟通网络892

一、正式信息沟通网络892

二、非正式信息沟通网络898

第四节 组织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其消除900

一、文化方面障碍及其消除900

二、组织结构方面的障碍及其消除902

三、心理方面的障碍及其消除903

第二十七章 建立组织内的互信关系907

第一节 良好的互信关系是组织的润滑剂907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907

二、组织内需要良好的相互关系908

三、组织内相互关系的困难910

第二节 制约组织内相互关系的因素912

一、距离接近和交往频率912

二、相似因素和需要互补914

三、互惠酬偿和情感相悦916

第三节 组织内相互关系的协调918

一、管理者对上级关系的协调918

二、管理者对同级关系的协调926

三、处理好与被管理者的关系938

第二十八章 妥善处理组织的合作、竞争和冲突946

第一节 合作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946

一、合作及其条件946

二、合作的种类和影响合作的因素949

三、组织内合作的管理951

第二节 竞争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机制952

一、竞争是组织发展的动力952

二、竞争、合作与工作效率956

三、妨碍组织内竞争的因素959

四、正确地组织竞争960

第三节 妥善处理组织内冲突961

一、组织内冲突的性质961

二、组织内冲突的过程及类型963

三、组织内冲突的结果及对其处理971

第二十九章 组织需要变革977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目的和动力977

一、组织变革的目的977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979

三、组织需要变革的征兆982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内容983

一、以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变革983

二、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变革984

三、以人为主要内容的变革986

四、以调控外部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变革988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程序和策略988

一、组织变革的程序988

二、组织变革的策略993

第四节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消除995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995

二、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与消除999

第三十章 组织发展是组织生存的条件1004

第一节 组织发展是提高组织效能的根本措施1004

一、组织发展及其特点1004

二、组织发展的条件1007

三、组织发展的内容1008

第二节 组织发展的措施1022

一、提高组织发展的认识1022

二、有计划的教育训练1022

三、运用系统观点实施组织发展1023

四、设置组织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计划1023

五、培训组织精神1023

第四节 组织发展的新趋势1024

一、企业经营多样化1024

二、厂长(经理)全面负责制1025

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1026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1027

五、实行经济责任制1028

六、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企业思想工作1029

七、横向经济联合1029

八、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管理技术1030

九、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1030

十、具有民族风格的管理艺术1030

1996《人的管理科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袁俊昌编著 1996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领导科学与人的管理(1992 PDF版)
领导科学与人的管理
1992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人的管理( PDF版)
人的管理
管理科学( PDF版)
管理科学
人事管理と行動科学(1967.12 PDF版)
人事管理と行動科学
1967.12 日本経営出版会
艺术体操(1985 PDF版)
艺术体操
1985
管理科学(1995 PDF版)
管理科学
1995 北京:科学出版社
管理决策的科学-电脑与管理(1981 PDF版)
管理决策的科学-电脑与管理
1981 中兴管理顾问公司
人本管理学·人本管理学:当代管理科学新发展(1999 PDF版)
人本管理学·人本管理学:当代管理科学新发展
1999 沈阳市:辽宁大学出版社
管理科学(1995 PDF版)
管理科学
1995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科学的管理(1986 PDF版)
科学的管理
198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1994 PDF版)
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
199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领导人才的科学管理(1987 PDF版)
领导人才的科学管理
1987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的管理科学(1996 PDF版)
人的管理科学
1996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管理科学(1994 PDF版)
管理科学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微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的微机应用(1990 PDF版)
微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的微机应用
1990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