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科技管理》求取 ⇩

第一章 世界新技术革命3

1·1 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与涵义3

目录3

第一部分 新的课题3

第一篇 科技新潮3

一、新技术革命的内容5

1·2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征5

1·3 新技术革命的作用及影响10

二、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7

一、新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20

四、新技术革命必将对领导体制及决策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21

三、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劳动队伍和劳动智力结构的变化21

二、新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劳动及就业结构的变化21

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22

2·1 基本概念23

第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23

一、高技术的涵义及有关概念26

2·2 新崛起的高技术26

二、高技术领域及其特征28

三、高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影响30

一、大科学的时代背景及有关认识34

2·3 新时代的大科学34

二、大科学的涵义及特征36

一、引起关注40

3·1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40

第二篇 科技振兴40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使命40

二、认识态势42

三、研究对策44

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46

3·2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46

二、依靠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的发展48

三、依靠科学技术,确保发展后劲49

一、运用科学技术引导社会发展50

3·3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50

四、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50

二、应用软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管理水平51

三、依靠软科学研究推进改革深入发展52

一、新的发展观和时代观53

4·1 更新观念53

第四章 紧迫的适应课题53

二、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56

4·2 更新知识58

三、新的事业观和管理观58

二、新的知识结构59

一、新的知识基础59

三、新的知识营养60

四、新的知识能力62

一、要迅速转向新轨道63

4·3 实践创新63

四、不断开创新局面64

三、要积极运用新手段64

二、要果断引入新机制64

一、软科学的基本概念65

5·1 软科学简论65

第二部分 科学新论65

第三篇 综合基础科学65

第五章 软科学与现代管理65

二、软科学的兴起和国际发展简况68

三、软科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69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71

5·2 现代化管理简论71

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73

三、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77

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79

5·3 软科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79

二、评价、预测与规划研究80

三、科技立法研究81

五、管理科学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82

四、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研究82

六、咨询研究83

一、科学学的基本概念85

6·1 科学学简论85

第六章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85

二、科学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86

三、科学学的形成与发展88

一、现代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90

6·2 现代科技管理概要90

二、科研劳动的特点及其对科研管理的要求95

一、系统论的产生背景99

7·1 系统论的要义及价值99

第七章 系统论99

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100

三、系统的基本结构103

一、系统的运动规律106

7·2 系统论研究的内容及特色106

二、系统的有序结构108

三、系统论的普遍方法论意义110

一、系统的研究方法111

7·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及发展运用111

二、系统工程技术114

三、系统论与经济管理117

一、信息论的基本概念119

8·1 信息论的要义及价值119

第八章 信息论119

二、信息系统与计算机121

一、信息的测量122

8·2 信息论研究的内容与特色122

三、信息、控制与决策122

三、信息的传输126

二、信息的编码126

四、信息的处理127

五、信息系统的研制128

一、信息科学的产生130

8·3 信息论与信息科学130

二、信息论、信息科学中的方法论131

一、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133

9·1 概述133

第九章 控制论133

二、控制论的目的和任务134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135

四、控制论的基本体系136

一、控制论对经济管理的有用性137

9·2 控制论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137

二、经济控制论模型139

三、经济系统的稳定、平衡和可靠性142

一、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143

9·3 现代控制论简介143

三、最佳控制问题147

二、线性系统的可控性条件147

10·1 突变现象150

第十章 突变论150

10·2 突变理论151

10·3 突变论与创造性思维153

11·1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155

第十一章 耗散结构理论155

11·2 耗散结构的概念157

11·3 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进化观159

12·1 协同学的产生与发展161

第十二章 协同学161

一、序参量165

12·2 协同学的主要内容165

二、绝热消去法166

三、协同作用168

12·3 协同学的推广应用169

一、潜科学的基本概念173

13·1 潜科学的要义与价值173

第十三章 潜科学173

二、潜科学的基本特征174

三、潜科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75

一、科学问题176

13·2 潜科学的基本形态176

二、科学幻想177

三、科学猜想178

四、科学经验179

五、科学悖论180

六、科学蒙难182

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成败观184

13·3 潜科学怎样转化为显科学184

二、充分发挥科学思维的功能185

三、科学论争是促进科学理论由潜向显转化的催化剂187

一、未来学的基本概念189

14·1 未来学的要义与价值189

第十四章 未来学189

三、未来学研究的作用190

二、未来学的研究概况190

一、宏观预测191

14·2 未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色191

三、未来学研究的重点198

二、微观预测198

一、未来学的基本理论200

14·3 未来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及发展200

二、未来学的基本原则201

三、未来学的发展203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204

15·1 概述204

第十五章 环境科学204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05

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207

一、生态学简介209

15·2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学209

二、生态学是一门管理自然的科学212

三、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生态系统213

发展的重要趋势214

四、将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214

一、人口爆炸问题216

15·3 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216

二、能源危机问题219

三、资源枯竭问题220

15·4 环境科学与科技进步的关系222

四、环境污染问题222

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23

二、发展经济与环境容量的矛盾224

三、科技进步的负作用——环境问题225

四、科技进步与环境科学的协调发展226

一、领导科学的要义229

16·1 领导科学的要义与功能229

第四篇 智能科学229

第十六章 领导科学229

二、领导科学的功能231

一、领导职能232

16·2 领导科学的主要内容232

二、领导组织233

三、领导方法236

四、领导者238

16·3 领导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239

一、领导科学的理论基础240

二、领导科学的应用241

一、战略学的要义243

17·1 战略学的要义与功能243

第十七章 战略学243

二、战略学的基本功能244

三、战略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45

一、战略的本质特征246

17·2 战略学的基本内容246

三、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247

二、战略的分类247

四、战略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249

五、战略的实施250

六、制定战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251

一、战略学的理论基础253

17·3 战略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253

二、战略学的应用254

一、决策科学的要义255

18·1 决策科学的要义与基本功能255

第十八章 决策科学255

二、决策科学的基本功能257

一、决策科学的基本内容258

18·2 决策科学的基本内容和派别258

二、西方决策科学的主要派别264

一、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础266

18·3 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266

二、决策科学的应用267

三、应用决策科学应注意的问题268

一、咨询科学产生的背景270

19·1 咨询科学的要义及价值270

第十九章 咨询科学270

二、咨询科学的基本概念271

三、咨询科学的特征273

一、咨询类型的层次性274

19·2 咨询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色274

二、咨询研究的程序275

三、咨询研究的方法277

一、咨询制度的演变历史279

19·3 咨询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运用279

二、咨询科学的基本思想281

三、咨询科学的发展趋势282

二、经济学的历史和现状284

一、经济科学的性质284

第五篇 经济科学284

第二十章 经济学新支简论284

20·1 概述284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88

一、理论经济学科291

20·2 经济学研究内容精要291

二、部门经济学科296

三、应用经济学科299

四、边缘学科300

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体化302

二、学科建设上的协同化302

20·3 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302

一、理论学科的综合化302

四、经济学科结构的网络化303

五、分类层次的不断深化304

一、技术经济学的概念与涵义305

21·1 技术经济学的要义与研究体系305

第二十一章 技术经济学305

二、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色306

三、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作用与价值308

一、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310

21·2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310

二、技术经济比较的一般原则311

三、几种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312

一、科学研究活动的综合评价316

21·3 科学研究与技术引进的综合评价316

二、技术引进的综合分析318

一、价值工程的概念321

21·4 价值工程的一般理论321

二、价值工程对象的选取与情报的收集322

四、方案的改进与评价323

三、功能分析与评价323

21·5 技术经济学应用实例324

二、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325

一、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325

22·1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与市场营销观念328

第二十二章 市场营销学328

一、生产观念329

三、市场营销观念330

二、推销观念330

一、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31

22·2 市场营销分析原理331

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331

二、消费者研究334

三、市场细分化与目标市场的选择336

一、产品策略339

22·3 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内容339

二、价格策略341

三、分销策略343

四、促销策略344

22·4 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345

五、市场营销组合345

三、市场营销控制346

二、市场营销组织346

一、市场营销计划346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348

23·1 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348

第二十三章 国际贸易与金融348

二、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350

三、发展国际贸易的客观必然性351

一、国际金融的概念353

23·2 当前国际金融的特点353

二、当前国际金融的主要特点355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357

23·3 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357

二、我国利用外资战略364

一、行为科学的要义365

24·1 行为科学的要义与功能365

第六篇 社会与人学365

第二十四章 行为科学365

二、行为科学的基本功能368

一、关于人的行为与动机369

24·2 行为科学的具体内容369

二、关于对人的动机的激励373

三、关于人的群体的行为377

四、关于领导者的行为378

一、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380

24·3 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380

二、行为科学的应用382

一、管理心理学的要义385

25·1 管理心理学的要义及功能385

第二十五章 管理心理学385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概况386

三、管理心理学的性质387

五、管理心理学的意义388

四、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功能388

一、关于领导心理389

25·2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389

二、关于个性心理391

三、关于群体心理395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96

25·3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的发展趋势396

二、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发展趋势397

一、人才学的要义399

26·1 人才学的要义与基本功能399

第二十六章 人才学399

二、人才学的基本特点400

四、研究人才学的意义401

三、人才学的基本功能401

一、人才和人才的本质402

26·2 人才学的基本内容402

三、人才的分类404

二、人才的基本要素和历史作用404

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407

五、人才成长的内外在因素409

一、关于人才的发现411

26·3 关于人才的发现、鉴别、选拔及管理411

三、关于人才的选拔412

二、关于人才的鉴别412

四、关于人才的管理413

五、运用人才学理论应注意的两个问题414

一、价值的原始意义415

27·1 价值学的要义和价值415

第二十七章 价值学415

二、价值的普遍意义416

三、价值的基本特征417

四、价值学研究的意义418

二、价值类型的多元化419

一、价值表现的相对性419

27·2 价值学研究的内容及特色419

三、价值认识的辩证法421

四、价值目标及实现422

二、价值学的应用举要423

一、价值学思想的演变423

27·3 价值思想的发展和应用423

一、公共关系概念425

28·1 公共关系学的要义及特征425

第二十八章 公共关系学425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427

28·2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28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429

二、公共关系的程序431

四、公共关系机构和公共关系人员434

三、公共关系技术434

五、公共关系的对象分类435

一、公共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区别437

28·3 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意义437

二、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与资本主义公共关系的原则区别438

三、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意义439

29·2 法学基础理论442

29·1 概述442

第二十九章 法学442

二、法律的本质和特征443

一、法律的产生443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445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对违法者的制裁446

四、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446

一、宪法学447

29·3 部门法学447

二、行政法学449

三、刑法学450

四、民法学451

五、经济法学452

六、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453

一、法学与管理的关系概述454

29·4 法学与管理454

二、法律在管理中的作用455

三、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制458

一、运筹学产生的历史背景459

30·1 运筹学的要义及价值459

第七篇 方法科学459

第三十章 运筹学459

二、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461

一、规划论463

30·2 运筹学研究的内容及特征463

三、运筹学的价值463

四、决策论465

三、存储论465

二、排队论465

六、图与网络分析467

五、对策论467

七、模拟论468

一、运筹学的数学模拟原理469

30·3 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应用469

二、运筹学的数学规化原理470

三、运筹学的发展运用471

一、计量和计量学473

31·1 计量学的要义和价值473

第三十一章 计量学473

二、计量的法律特征474

三、计量学的价值475

一、计量单位制的发展趋势476

31·2 计量学研究的内容476

二、计量基准、标准的选定原则477

四、计量技术研究478

三、计量机构的设置与改革478

31·3 计量学的发展应用479

一、计量学的产生背景480

三、科学计量学举要481

二、经济计量学举要481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483

32·1 概述483

第三十二章 科技统计学483

二、科技统计的概念与任务484

三、科技统计的特点与作用485

一、统计指标的概念与作用488

32·2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488

二、建立科技统计指标的一般原则489

三、科技统计指标体系490

32·3 科技统计的方法和程序491

四、数据整理和综合分析492

三、制定调查表、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统计资料492

一、确定统计单位492

二、确定调查的目的和范围492

一、政策的含义494

33·1 政策的含义、要素与分类494

第三部分 管理新篇494

第八篇 政策机制494

第三十三章 科技政策494

三、政策的分类495

二、政策的要素495

一、政策的特征498

33·2 政策的特征、地位和功能498

二、政策的地位和功能501

一、政策的制定502

33·3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502

二、政策执行504

一、科技政策是科技管理的核心和灵魂505

33·4 科技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505

二、科技政策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反映国情民意,顺应世界潮流507

三、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是当务之急508

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509

一、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方针509

第三十四章 中国的科技方针和科技战略509

34·1 科技方针509

三、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510

一、三步走的总部署511

34·2 从温饱到小康——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511

四、切实作到“依靠”和“面向”,努力实施科技方针511

二、第二步的奋斗目标512

一、从国情出发,确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513

34·3 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513

三、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513

二、选准发展方向和重点515

四、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应为发挥地区优势,振兴地方经济服务517

三、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科研结合起来,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517

一、科技法制的基本含义519

35·1 概述519

第三十五章 科技法制519

二、科技法制的基本内容521

一、科技立法的紧迫性525

35·2 科技立法525

二、科技立法的原则526

三、科技立法的程序527

四、科技立法的形式529

五、科技立法的技术530

一、技术合同532

35·3 技术合同法532

二、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534

三、技术合同的变更与解除536

四、技术合同的管理537

二、科技体制的性质和地位538

一、科技体制的概念538

第九篇 科技体制538

第三十六章 科技体制概况538

36·1 科技体制的含义及系统结构的优化538

三、科技体制系统结构的优化540

一、美国的科技体制541

36·2 国外科技体制简介541

二、日本的科技体制543

三、苏联的科技体制545

一、历史沿革548

36·3 我国科技体制548

二、主要特征551

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555

37·1 改革的动因555

第三十七章 科技体制改革555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556

三、科技体制自身完善的需要557

一、运行机制的改革558

37·2 改革的内容558

二、组织结构的改革559

三、人事制度的改革562

37·3 改革的进展和成效564

一、立足国情569

38·1 大系统、全方位的科技新体制569

第三十八章 科技新体制的构思569

二、面向世界570

38·2 引入竞争机制571

三、大系统全方位的科技体制571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572

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573

三、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574

38·3 走向多元双轨制575

第三十九章 科技工作方位与管理职能578

第十篇 统筹方位578

三、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为科技、经济、社会决策服务579

二、组织科技向社会渗透,引导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579

39·1 科技工作方位579

一、贯彻科技方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579

五、组织科技大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源源不断地提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580

四、抓好综合管理和协调,为形成优化结构,创造最佳整体效益作贡献580

一、统筹科技全局,全面履行职能581

39·2 科技管理职能581

二、加强宏观管理,抓重点、求实效582

三、理顺微观事务,在“放活”上做文章、出效率583

一、科技发展计划的含义和特点584

40·1 基本概念584

第四十章 科技发展计划584

一、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的依据585

40·2 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585

二、科技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585

二、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587

三、科技发展计划的分类与内容588

四、编制科技发展计划的方法与程序590

一、科技计划的实施591

40·3 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与管理591

二、科技计划管理592

一、科技课题与项目的含义594

41·1 课题与项目的含义、来源及分类594

第四十一章 科技课题与项目管理594

二、科技课题与项目的来源及分类595

一、选题与立项的原则597

41·2 选题与立项597

三、课题与项目管理的意义597

三、选题与立项的方法与程序598

二、选题与立项的标准598

一、管理内容601

41·3 科技课题和项目的管理与实施601

二、课题与项目的中后期管理602

一、科技经费的来源605

42·1 科技经费的来源与分类605

第四十二章 科技经费605

二、科技经费的分类606

一、科技经费的使用607

42·2 科技经费的使用与管理607

二、科技经费的管理608

二、科技发展基金的管理615

一、科技发展基金的来源与分类615

42·3 科技发展基金615

二、科技经费审计的原则617

一、科技经费审计的意义617

42·4 审计617

三、科技经费审计的任务618

一、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特征620

43·1 科技成果的概念620

第四十三章 科技成果620

三、科技成果的权益及其保护621

二、科技成果的分类621

一、科技成果管理的功能622

43·2 科技成果管理622

二、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623

一、开拓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630

43·3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630

三、重视和发展技术出口631

二、有计划地组织推广重大成果,尽快形成规模效益631

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意义与概况634

44·1 概述634

第四十四章 科技合作与交流634

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和方式636

44·2 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方针政策638

一、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管理体制和体系639

44·3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639

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管理机构和职能640

三、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管理641

一、情报645

45·1 基本概念645

第四十五章 科技情报645

三、情报学及其相关学科646

二、情报工作646

一、业务内容647

45·2 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内容647

二、情报服务对象及方式650

四、情报现代化及其发展651

三、情报服务网络651

一、情报管理体制653

45·3 情报管理653

三、改革与发展654

二、情报管理职能作用654

四、情报政策与章法656

一、专利和专利制度概念658

46·1 专利基础知识658

第四十六章 专利658

二、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和主体659

三、授予专利的条件661

四、专利的申请与审批662

五、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664

六、专利权的限制、终止和无效665

一、专利法律工作666

46·2 专利工作666

二、专利代理工作668

四、专利管理工作669

三、专利情报工作669

六、专利实施工作670

五、专利教育与研究工作670

一、管理组织体系671

46·3 专利管理671

二、专利法规672

一、技术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673

47·1 我国技术市场的兴起673

第四十七章 技术市场673

二、我国技术市场的兴起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674

一、技术交易的结构形式和业务范围676

47·2 技术交易活动676

三、技术市场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676

二、技术商品的出售677

三、技术商品的购买与成交678

一、技术市场的开发680

47·3 技术市场的开发与管理680

二、技术市场的管理682

一、技术市场的机制作用683

47·4 技术市场的机制作用与肴待探索完善的问题683

二、技术市场有待探索完善的问题684

二、科技档案工作的性质及任务686

一、科技档案的含义686

第四十八章 科技档案686

48·1 科技档案的含义、性质及任务686

一、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分类688

48·2 科技档案的管理688

二、科技档案的编目及保管689

三、科技档案的鉴定及统计690

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的方法与途径691

一、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的内容691

48·3 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691

一、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692

48·4 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692

二、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形式693

一、科技机构的类型694

49·1 科技机构的类型及特点694

第四十九章 科技机构694

二、研究开发机构的特点及任务696

三、民办科技机构698

一、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699

49·2 科技机构的管理699

二、科技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700

三、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原则702

一、国外科技机构改革的趋势与特点703

49·3 科技机构的改革与发展703

二、我国科技机构的改革与发展704

一、科技条件工作的特点及管理原则706

50·1 科技条件工作的特点及任务706

第五十章 科技条件工作706

二、科技条件工作的任务707

一、大型精密仪器的特点709

50·2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与共用709

三、加强对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促进资源协作共用710

二、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范围710

一、物资管理的概念712

50·3 科研物资管理712

二、物资管理的规律713

三、物资管理的内容714

51·1 金融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717

第五十一章 科技与金融717

二、金融是科技成果商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718

一、金融是动员、集聚和分配货币资金的重要渠道718

三、金融有利于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719

五、金融市场的开拓有利于科技市场的繁荣720

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科技投资风险性的要求720

一、我国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情况721

51·2 国内外金融促进科技发展的实践721

二、国外金融促进科技发展的实践723

51·3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基本模式及有关政策724

一、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基本模式探讨725

二、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有关政策726

一、效能问题的提出729

52·1 科技管理效能729

第十一篇 管理效能729

第五十二章 讲求效能729

三、与效能相关的因素731

二、管理效能的涵义及体现731

一、于动态中把握管理733

52·2 讲求管理效能733

二、按系统运筹管理734

三、靠调研支撑管理735

五、依实情活化管理736

四、用章法强化管理736

二、目标管理的由来及发展738

一、什么是目标管理738

第五十三章 目标管理738

53·1 概述738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与作法740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类型741

53·2 目标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741

二、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做法742

四、目标检查与考评743

三、目标实施与管理743

一、现实情况744

53·3 科技管理工作的目标管理744

二、推进构想745

一、基本概念749

54·1 科技队伍749

第十二篇 队伍建设749

第五十四章 科技队伍管理749

二、基本情况751

54·2 管理体制754

三、顺利实施技术职务聘任制757

二、推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757

54·3 管理职能757

一、贯彻落实科技人员政策757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758

54·4 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活力758

四、组织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758

五、做好科技队伍统计分析工作758

六、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758

三、科技人才市场运行机制759

二、科技人才调节模式759

四、间接控制体系760

一、开发智力的必要性761

55·1 智力开发战略761

第五十五章 队伍建设与发展761

二、智力开发措施762

一、继续工程教育的意义763

55·2 继续工程教育763

二、国内外继续工程教育概况764

三、继续工程教育有关问题研究766

55·3 科技道德与科技文明建设768

一、科技道德与科技文明建设的关系768

二、科技道德对科技人员道德修养的要求768

第五十六章 发挥科技队伍作用771

56·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771

一、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771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心理环境772

三、均等的人才竞争环境772

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773

56·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流动机制773

一、建立宏观引导机制774

二、形成内流活化机制774

三、强化智力流动机制774

56·3 讲究用人之道775

一、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775

四、推广合同聘任制775

二、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776

三、坚持用培并重、重规人才的才能输入776

56·4 放活科技人员管理777

一、制定有关政策778

二、搞活业余兼职778

三、搞好“大合唱”779

57·1 学术团体的产生和发展781

第五十七章 学术团体781

一、学术团体的诞生781

第十三篇 学术拓展781

二、学术团体的发展782

三、学术团体的历史作用783

57·2 我国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784

 一、学会的性质784

二、学会的特点785

三、学会的活动785

一、科协的性质787

二、科协的特点787

57·3 我国的科学技术协会787

三、科协的任务788

一、学术交流的概念790

58·1 学术交流的意义790

二、学术交流的客观必然性790

第五十八章 学术交流790

三、学术交流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791

58·2 学术交流的途径793

一、学术交流的渠道793

二、学术交流的方式794

三、学术活动的管理795

一、学术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796

二、学术活动的战略目标796

58·3 学术活动的战略思想796

三、学术活动的改革与探索797

一、科学普及的含义800

59·1 科学普及的意义800

二、科学普及的社会作用800

第五十九章 科学普及800

59·2 科普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方法802

一、科普工作的方针802

二、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803

三、科普工作的基本方法804

59·3 科普工作的改革和发展805

一、完善科普网络的组织体系805

二、推动科普工作的自身变革806

三、促进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807

主要参考文献809

1989《管理科学与科技管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明新主编;黄耀坤,张怀平,罗昌宏,程继松副主编 198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