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诊断学》求取 ⇩

上篇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1

第一章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1

一、殷擅卜辞对疾病的记载1

二、周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4

三、汉以后对疾病的认识7

第二节诊法的形成和发展8

一、脉诊8

二、络脉诊法15

三、舌诊18

四、胸腹切诊23

[附]日本汉方医的腹诊30

第三节辨证的形成和发展33

一、六经辨证33

二、脏腑辨证37

三、温病辨证41

四、八纲辨证45

五、鉴别诊断的思维方法46

第四节病案的形成和发展52

一、早期的病案52

二、汉晋隋唐的病案53

三、宋元时期的病案53

四、明清时期的病案54

五、近代的病案56

第五节中医诊断学贡献举例57

一、我国最早的体质学说57

二、以尿染纸或帛观察黄疸进退法59

三、弹踝诊法59

四、血枯血活诊法61

五、局限性水肿的诊法62

六、腹壁膏筋与蟹爪纹63

七、腹水检查法64

八、腹腔穿刺法64

九、金疮出血诊法65

十、我国最早的死亡诊法67

十一、早孕诊法68

十二、小儿囟门诊法69

十三、最早的天花分型和预后判断70

十四、脚气病因、分型的最早认识71

十五、狐惑病的诊断72

十六、漆疮的病因和分型73

十七、险生风粟——砂眼及其合并症的诊断73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的特点和展望75

第一节特点75

一、注重医德75

二、整体观77

三、动态观79

四、四诊合参81

五、辨证论治83

第二节展望86

一、发扬特长86

二、搞好继承86

三、整理提高86

中篇诊法与辨证89

第三章诊法89

第一节问诊89

一、一般情况90

二、现病史90

(一)问寒热90

(二)问汗91

(三)问头身92

(四)问二便93

(五)问饮食口味94

(六)问胸胁脘腹95

(七)问耳目95

(八)问渴饮96

(九)问睡眠96

(十)问妇女97

(十一)问小儿97

三、既往史97

四、个人生活情况98

五、家族史98

第二节望诊98

二、望全身情况98

(一)神色98

(二)形态104

二、望局部情况105

(一)头与发105

(二)颜面与苗窍106

(三)察食指络脉109

(四)肢体110

(五)皮肤110

(六)前后二阴111

(七)排泄物112

[附]小儿蛔虫感染的望诊112

三、望舌113

(一)舌与脏腑关系113

(二)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13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114

(四)正常舌象114

(五)舌质114

(六)舌苔118

(七)舌象主病120

(八)病情与舌象变化122

[附]122

1.舌诊歌诀122

2.看舌八法122

第三节闻诊123

一、听诊124

二、闻气味126

第四节切诊(上)——脉诊126

一、脉诊的意义126

二、脉诊的部位127

(一)遍诊法127

(二)三部诊法129

(三)寸口诊法129

三、诊脉的方法130

(一)诊脉的时间130

(二)病人的体位130

(三)指法130

四、诊脉注意事项131

五、正常脉象132

(一)胃132

(二)神133

(三)根133

六、异常脉象133

(一)以脉位浅深变化为主的病脉135

浮脉类135

沉脉类140

(二)以脉至多少变化为主的病脉142

数脉类142

迟脉类146

(三)以脉势异常变化为主的病脉148

虚脉类148

实脉类150

(四)以节律不整变化为主的病脉153

(五)以形体变化为主的病脉157

(六)怪脉161

(七)相兼脉与主病162

(八)脉证的顺逆从舍163

七、妇儿脉诊164

(一)诊妇人脉164

(二)诊小儿脉166

第五节切诊(下)——按诊166

一、按额部166

二、按头颈部166

三、按肌肤166

四、按手足167

五、按疮疡168

六、按胸腹168

七、按腧穴169

八、按耳穴169

第四章辨证170

第一节八纲辨证170

一、表里171

(一)表证171

(二)里证171

(三)表里证的鉴别172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72

(五)表里证的寒热虚实172

二、寒热173

(一)寒证173

(二)热证173

(三)寒热证鉴别173

(四)寒证与热证关系173

三、虚实174

(一)虚证175

(二)实证175

(三)虚实证的鉴别175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75

(五)虚实与寒热关系176

四、阴阳177

(一)阴证178

(二)阳证178

(三)阴虚178

(四)阳虚178

(五)亡阴与亡阳179

第二节病因辨证179

一、六淫病的辨证179

(一)风邪病证180

(二)寒邪病证180

(三)暑邪病证181

(四)湿邪病证182

(五)燥邪病证183

(六)火邪病证183

二、七情病的辨证184

(一)喜伤证184

(二)怒伤证184

(三)忧伤证184

(四)思伤证185

(五)悲伤证185

(六)恐伤证185

(七)惊伤证185

三、饮食劳倦病的辨证185

(一)饮食伤病证185

[附]疳积186

(二)劳倦伤病证187

四、外伤及虫兽伤辨证187

[附]破伤风187

五、诸虫证189

(一)蛔虫189

(二)蛲虫189

(三)寸白虫190

[附]虫积190

六、痰饮,瘀血辨证190

(一)痰饮190

(二)瘀血191

第三节六经辨证191

一、概述191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191

(二)六经辨证的意义191

二、太阳病证192

(一)太阳经证192

(二)太阳腑证192

(三)太阻兼变证192

三,阳明病证194

(一)阳明经证194

(二)阳明腑证194

(三)湿热发黄证195

四、少阳病证195

(一)少阳病主证195

(二)少阳病兼证195

五、太阴病证196

(一)太阴虚寒证196

(二)太阴兼太阳证196

(三)寒湿发黄证196

六、少阴病证196

(一)少阴寒化证197

(二)少阴热化证198

(三)少阴兼表证198

七、厥阴病证198

(一)寒热错杂证198

(三)厥热胜复证198

第四节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199

一、概述199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199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199

二、卫气营血辨证199

(一)卫分证199

(二)气分证200

(五)营分证203

(四)血分证204

三、三焦辨证206

(一)上焦病证206

(二)中焦病证207

(三)下焦病证207

第五节气血津液辨证208

一、气血辨证208

(一)气病辨证208

[附]气陷证209

(二)血肉辨证209

(三)气血同病辨证210

二、津液辨证211

(一)津液不足212

(二)水液停滞212

第六节脏腑辨证21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14

(一)心羽虚证215

(二)心血虚证215

(三)心气虚证215

(四)心阳虚证216

(五)心气郁证216

(六)心血瘀阻216

(七)心脉不整217

(八)痰迷心窍217

(九)痰火扰心217

(十)心火上炎217

(十一)小肠实热217

(十二)小肠气痛217

二、肝与阻病辨证218

(一)肝阴虚218

(二)肝血虚218

(三)肝阳虚218

(四)肝气郁结219

(五)肝阳上亢219

(六)肝阳化风219

(七)热极动风219

(八)肝火上炎219

(九)肝胆湿热220

(十)肝胆虚烦220

(十一)胆热壅滞220

(十二)胆郁痰扰220

三、脾与胃病辨证220

(一)脾阴虚证221

(二)胃阴虚证221

(三)脾不统血222

(四)脾胃气虚222

(五)心脾两虚222

(六)脾阳虚证222

(七)牌肾阳虚222

(八)脾胃湿热222

(九)寒湿困脾223

(十)胃寒气滞223

(十一)胃热炽盛223

(十二)食滞胃脘223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223

(一)肺阴虚证224

(二)肺气虚证224

(三)心肺气虚224

(四)肺脾气虚224

(五)风寒犯肺224

(六)热邪壅肺224

(七)肺燥咳嗽225

(八)痰浊阻肺225

(九)水寒射肺225

(十)大肠寒湿225

(十一)大肠湿热225

(十二)肠痈脉证22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26

(一)肾阴虚证226

(二)肺肾阴虚227

(三)心肾不交227

(四)肾阳虚证227

(五)心肾阳虚227

(六)肾虚水泛228

(七)肾精不足228

(八)肾气不固228

(九)肾不纳气228

(十)膀胱虚寒228

(十一)膀胱湿热228

(十二)膀胱湿浊229

第七节十二经络辨证229

一、概述229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230

三、经络辨证230

(一)手太阴肺经230

(二)手阳明大肠经231

(三)足阳明胃经231

(四)足太阴脾经232

(五)手少阴心经232

(六)手太阳小肠经233

(七)足太阳膀胱经233

(八)足少阴肾经234

(九)手厥阴心包经234

(十)手少阳三焦经235

(十一)足少阳胆经235

(十二)足厥阴肝经236

[附]《灵枢·经脉篇》236

第五章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238

第一节外感病辨证纲要238

一、外感病辨证可以统一238

二、外感病辨证统一纲要239

第二节杂病辨证纲要240

一、以脏腑辨证为总纲240

二、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241

第三节辨证论治的步骤242

第四节 辨证与辨病243

第六章临床各科诊断概要253

第一节妇科诊断概要253

一、妇科四诊概要254

二、妇科辨证概要256

第二节儿科诊断概要258

一、儿科四诊概要259

二、儿科辨证概要260

(一)五脏辨证260

(二)儿科四大证辨证举要261

第三节外科诊断概要262

一、外科四诊概要262

二、外科辨证概要263

(一)辨疮疡的阴证、阳证263

(二)辨疮疡顺逆264

(三)按经络辨疮疡264

(四)辨肿、痛、痒、脓264

第四节伤科诊断概要266

一、伤科四诊概要266

二、创伤辨证268

三、伤筋辨证268

四、骨折辨证268

五、脱臼269

六、伤科的内伤辨证269

第五节眼科诊断概要269

一、眼科诊法概要269

(一)五轮理论269

(二)眼的检查步骤270

二、眼科辨证概要270

(一)常见症状辨证270

(二)外障、内障辨证271

第六节耳鼻喉科辨证概要272

一、耳科常见症状辨证272

(一)辨耳痛272

(二)辨耳脓272

(三)辨耳鸣、耳聋272

二、鼻科常见症状辨证272

(一)辨鼻塞272

(二)辨鼻涕273

(三)辨鼻衄273

(四)辨嗅觉失灵273

三、喉科常见症状辨证273

(一)辨红肿疼痛273

(二)辨腐烂273

(三)辨声音273

(四)辨咽喉庠、梗阻273

[附]口腔科辨证特点273

第七章常见症状鉴别诊断275

第一节发热275

一、外感发热276

(一)表证发热276

(二)半表半里发热276

(三)里证发热277

二、杂病发热277

(一)大肠湿热证277

(二)小肠实热证278

(三)膀胱湿热证278

(四)风湿热痹证278

(五)阴虚发热证278

(六)血虚发热证278

(七)气虚发热证278

(八)阳虚发热证278

(九)小儿夏季热278

第二节怕冷278

一、外感怕冷279

二、杂病怕冷279

第三节汗出异常280

一、汗出过多281

二、汗闭281

第四节头痛282

一、外感头痛282

二、杂病头痛282

(一)肝气郁结证282

(二)肝火上炎证282

(三)肝阳上亢证282

(四)肾精不足证282

(五)血虚证282

(六)阴虚证282

(七)气虚证282

(八)阳虚证282

(九)痰浊头痛证283

(十)血瘀头痛证283

(十一)头风证283

第五节咳嗽283

一、外感咳嗽284

(一)表证咳嗽284

(二)里证咳嗽284

二、杂病咳嗽284

(一)肺气虚证284

(二)肺阴虚证284

(三)湿痰阻肺证284

(四)寒水犯肺证285

(五)支饮证285

(六)肝火犯肺证285

(七)血瘀咳嗽证285

第六节气喘285

一、实证气喘285

(一)风寒表实证285

(二)热邪壅肺证285

(三)痰浊阻肺证285

(四)悬饮证285

(五)支饮证285

(六)寒水犯肺证285

二、虚证气喘286

(一)肺气虚证286

(二)肺阴虚证286

(三)肾阳虚证286

(四)肾阴虚证286

第七节胸痛286

一、外感胸痛287

(一)热邪壅肺证287

(二)寒邪舍肺证287

(三)结胸证287

二、杂病胸窟287

(一)痨瘵287

(二)血瘀胸痛证287

(三)心脉痹阻证287

(四)肝气郁结证287

(五)肝火犯肺证287

第八节心悸287

一、实证心悸288

(一)痰饮内停证288

(二)水气凌心证288

(三)心痹证288

(四)心脉痹阻证288

二、虚证心悸288

(一)心胆虚怯证288

(二)心气虚证288

(三)心阳虚证288

(四)心阳虚脱证288

(五)心血虚证288

(六)心阴虚证288

第九节不寐288

一、实证不寐289

(一)热入营分证289

(二)胃气不和证289

(三)胆郁痰扰证289

(四)痰火证289

(五)肝火上炎证289

(六)心火上炎证289

二、康证不寐289

(一)心血虚证289

(二)肝血虚证289

(三)肾精不足证289

(四)阴虚证289

(五)心胆虚怯证289

(六)心脾两虚证289

(七)心肾不交证289

第十节神志异常290

一、烦躁290

(一)实证290

(二)虚证290

二、抑郁290

(一)肝气郁结290

(二)痰郁气滞证291

(三)脏躁证291

(四)心胆虚怯证291

三、谵语291

(一)阳明腑实证291

(二)热入营分证291

(三)热入血分证291

(四)热入血室证291

四、昏迷291

(一)闭证292

(二)脱证292

第十一节出血293

一、里实热证293

二、虚证294

(一)阴虚证294

(二)脾不统血证294

三、血瘀证294

四、外伤失血证294

第十二节口渴295

一、实证口渴295

(一)风温(热)表证295

(二)秋燥表证295

(三)里实热证295

(四)痰饮内停证295

(五)血瘀证295

二、虚证口渴295

(一)津液不足证295

(二)消渴证295

(三)阴虚证296

(四)阳虚证296

(五)小儿夏季热296

第十三节纳呆296

一、实证纳呆296

(一)寒湿困脾证296

(二)脾胃湿热证296

(三)肝胆湿热证296

(四)食滞胃脘证296

(五)血瘀证296

二、虚证纳呆297

(一)胃寒证297

(二)胃阴虚297

(三)脾气虚证297

(四)脾阳虚证297

(五)肝脾不调证297

第十四节脘痛297

一、实证脘痛297

(一)寒邪犯胃证297

(二)胃火(热)证297

(三)食滞胃脘证297

(四)肝气犯胃证298

(五)血瘀证298

(六)痰饮内停证298

二、虚证脘痛298

(一)胃阴虚证298

(二)脾胃虚寒证298

第十五节腹痛298

一、寒证腹痛299

(一)寒邪直中证299

(二)寒积腹痛证299

(三)寒凝肝脉证299

(四)虚寒腹痛证299

二、热证腹痛299

(一)阳明腑证299

(二)脾胃湿热证299

(三)大肠湿热证299

(四)膀胱湿热证299

(五)肠痈299

三、虚证腹痛299

(一)气虚腹痛证299

(二)血虚腹痛证299

四、实证腹痛299

(一)气滞证299

(二)食积证299

(三)血瘀证300

(四)虫积证300

第十六节呕吐300

一、实证呕吐300

(一)外感表证300

(二)寒邪直中证300

(三)寒湿困脾证301

(四)肝寒上逆证301

(五)胃寒证301

(六)食滞胃脘证301

(七)肝气犯胃证301

(八)痰饮内停证301

(九)血瘀证301

(十)蛔厥301

(十一)里实热证301

二、虚证呕吐301

(一)胃阴虚证301

(二)气阴两伤证301

(三)脾胃虚寒证301

第十七节便秘302

一、实证便秘302

二、虚证便秘302

第十八节泄泻302

一、外感泄泻303

二、杂病泄泻303

第十九节眩晕304

一、外感眩晕305

二、杂病眩晕305

第二十节发黄306

一、黄疸306

(一)阳黄306

(二)阴黄306

二、虚黄307

三、药物或食物性黄染307

第二十一节抽搐307

一、外感抽搐307

(一)热盛动风证307

(二)暑风证307

(三)虚风内动证307

二、杂病抽搐308

(一)风痰证308

(二)痰火证308

(三)血瘀证308

(四)血虚生风证308

第二十二节腰痛308

一、实证309

(一)风湿腰痛证309

(二)寒湿腰痛证309

(三)湿热腰痛证309

(四)气滞腰痛证309

(五)血瘀腰痛证309

(六)湿痰腰痛证309

二、虚证309

(一)肾气虚证309

(二)肾阳虚证309

(三)肾精虚证309

(四)肾阴虚证309

第二十三节小便不利310

一、小便短少310

二、癃闭310

第二十四节小便过多311

一、寒证311

二、热证311

第二十五节水肿312

一、阳水312

(一)风水泛滥证312

(二)水湿浸渍证312

(三)湿热壅盛证312

二、阴水313

(一)气虚证313

(二)脾阳虚证313

(三)肾阳虚证313

(四)阴阳两虚证313

第八章病案书写314

第一节概述314

一、病案的重要性314

二、病案的采取与书写要点314

三、病案的整理315

第二节病案的内容与格式316

一、中医门诊病察(病历)316

二、中医住院病案316

第三节 中医住院病案书写举例318

下篇中医诊断学的近代研究概况323

第九章诊法的近代研究323

第一节舌诊的研究323

一、舌诊研究方法的创新323

(一)舌诊的现代化、客观化研究323

(二)舌印324

(三)舌荧光检查324

(四)舌活体显微镜观察324

(五)血液流变性研究324

(六)刮舌涂片检查326

(七)生理、生化测定326

(八)病理切片及电子显微镜研究327

(九)动物实验328

(十)正常人及病理舌象的调查329

二、舌诊的临床研究330

(一)内科疾病330

(二)传染病332

(三)外科疾病333

(四)肿瘤舌象334

三、各种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334

(一)正常舌的组织结构335

(二)正常舌质——淡红舌的形成机理336

(三)正常舌苔——薄白苔的形成机理336

(四)病理舌象的形成机理337

四、舌下望诊法343

第二节脉诊的研究345

一、脉象描记仪器345

二、脉象描记、研究与分析方法346

三、脉搏图和速率图347

(一)正常脉搏图347

(二)平入脉象348

(三)速率图349

四、脉图特征租脉象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349

(一)浮脉349

(二)沉脉349

(三)迟脉350

(四)数脉350

(五)滑脉350

(六)涩脉351

(七)弦脉351

(八)濡脉352

(九)缓脉352

(十)结脉352

(十一)代脉352

(十二)促脉353

五、脉象研究的进展353

(一)生物力学的应用353

(二)方法研究355

(三)临床研究356

第十章辨证的近代研究360

第一节脾的研究360

一、脾与消化吸收功能360

二、脾与植物神经功能362

三、脾与免疫功能363

四、脾与内分泌功能364

第二节肾的研究366

一、传统诊断标准化366

二、实验室指标的探索367

第三节血瘀证的研究370

一、血瘀本质的探讨370

二、血瘀证诊断的标准化问题372

第四节控制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372

一、对中医学特点的认识373

二、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与中医学的结合376

三、近代研究概况377

1988《实用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铁涛主编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实验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实验诊断学
199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诊断学(1995 PDF版)
实用诊断学
1995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