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世纪跨越-高校教育思想理论界限问题研究》求取 ⇩

第一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德育世纪跨越的根本1

一、邓小平理论是实现德育世纪跨越的根本指针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二)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三)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德育的世纪跨越6

二、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是德育的首要任务8

(一)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意义8

(二)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目标12

(三)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内容15

(四)坚持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党性原则17

三、增强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20

(一)对理论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法改造20

(二)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22

(三)全面拓展邓小平理论教育空间24

(四)教师要真讲真信26

第二章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地位与功能28

一、21世纪高校德育的地位28

(一)高校德育地位的历史考察28

(二)关于高校德育首位的含义、依据及意义33

二、德育首位与以教学为中心的关系40

(一)高校在坚持德育首位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40

(二)以教学为中心是德育首位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41

(三)高校德育要围绕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工作43

三、德育功能的扩展和德育重点的转移43

(一)高校德育的时代内涵43

(二)高校德育功能的扩展和德育重点的转移47

(三)对高校德育重点内容的重新审视52

第三章“三个面向”与德育发展趋势58

一、“三个面向”是高校德育的战略指导方针58

(一)全面准确把握“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58

(二)“三个面向”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1

(三)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64

二、高校德育与现代化建设68

(一)高校德育要树立中心意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68

(二)高校德育要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70

三、高校德育与开放的世界72

(一)高校德育必须面向世界72

(二)高校德育始终面临着“西化”、“分化”的严峻挑战75

(三)在开放的世界中汲取积极的东西76

四、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德育79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影响79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82

(三)21世纪高校德育发展趋势83

第四章德育目标与德育环境8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88

(一)现阶段高校德育目标88

(二)德育目标的确立依据92

(三)坚持德育目标层次性与导向性的统一95

二、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97

(一)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正面影响和有利条件97

(二)社会变革过程中,消极腐败现象对高校德育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100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思潮以及“西化”、“分化”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影响103

三、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重视抵御负面影响与抗挫折教育106

(一)培养学生学会用两分法的辩证观点全面看待社会现象106

(二)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1

(三)坚定信念,磨练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14

四、德育环境的优化117

(一)加强“三育人”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117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119

(三)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120

第五章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122

一、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的辩证关系122

(一)德育对象是德育目标的现实依据122

(二)德育目标是德育对象的理想人格124

(三)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的对立统一126

二、评价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127

(一)要对大学生的生存时空和思想区间科学定位127

(二)要把大学生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129

(三)要坚持发展的观点131

(四)要坚持实践的观点132

(五)走出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上的误区133

三、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剖析139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主流及特征139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主要缺陷146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153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的必要性153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的基本要求156

第六章思想道德教育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160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160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内涵与特点160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点162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164

二、坚持正确的管理原则,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167

(一)教育行政管理要充分体现育人功能167

(二)教育行政管理要坚持正确的原则168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育人机制171

三、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74

(一)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融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174

(二)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结合点179

第七章课程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182

一、“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182

(一)充分认识“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特殊功能182

(二)加强“两课”建设与改革,提高“两课”教学效果183

(三)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186

二、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188

(一)专业课程的德育属性188

(二)各专业课程中德育的特殊内容189

(三)专业课德育功能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190

(四)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力量192

三、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活动192

(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外活动实施德育192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德育194

(三)通过共青团、学生会活动实施德育197

四、学校日常管理中的思想教育199

(一)教学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199

(二)生活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

(三)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1

第八章德育灌输与大学生自我教育204

一、高校德育必须坚持灌输教育204

(一)高校德育灌输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204

(二)坚持德育灌输的现实意义205

(三)德育灌输的基本原则211

二、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216

(一)自我教育及其特点216

(二)自我教育机制及功能217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223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225

三、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与社会实践230

(一)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230

(二)社会实践是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深化231

第九章对外开放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237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37

(一)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237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新问题246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与特征248

(一)坚持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248

(二)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250

(三)坚持学习外国长处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统一253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254

(五)坚持爱国与富民的统一255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五个意识258

(一)社会责任意识258

(二)高昂的国格意识260

(三)国家忧患意识263

(四)创新强国意识265

(五)维护稳定意识267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270

一、关于集体的概念问题270

(一)集体270

(二)集体利益275

(三)集体行为277

二、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279

(一)关于集体主义概念279

(二)集体主义的本质279

(三)关于集体主义与“新集体主义”281

(四)集体主义的基本涵义281

三、集体主义的孕育283

(一)集体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283

(二)孕育集体主义的客观基础285

(三)孕育集体主义的主观条件288

四、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290

(一)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简析290

(二)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时代意义291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292

(四)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途径294

第十一章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299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99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299

(二)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02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304

(一)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304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305

三、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308

(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308

(二)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走出认识社会主义的误区311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323

四、廓清“三论”迷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31

(一)破除“社会主义失败论”的错误观点331

(二)破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的错误观点334

(三)破除“共产党领着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339

第十二章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34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三德”教育343

(一)“三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343

(二)“三德”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34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德”的基本要求352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内容与意义357

(一)大学生“三德”的状况与特点357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62

(三)大学生“三德”教育的意义363

三、大学生“三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65

(一)大学生“三德”教育的途径365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方法367

第十三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369

一、“三观”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369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含义369

(二)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特点37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三观”的现实意义374

二、新时期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基本内容375

(一)大学生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内容375

(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内容382

(三)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393

三、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基本途径399

(一)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主要方法399

(二)大学生树立崇高人生观的基本方法400

(三)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条件和基本途径401

第十四章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404

一、新时期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404

(一)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404

(二)新时期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405

二、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要求和表现408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408

(二)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409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411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411

(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414

(三)对艰苦奋斗着眼点不在艰苦而在奋斗论等四则评析418

后记422

1999《教育的世纪跨越-高校教育思想理论界限问题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兆华,杨萃吉主编 199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