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教材》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9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职能和作用21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26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7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27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29

三、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30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2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2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34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式36

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37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39

一、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39

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41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42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4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4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47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4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51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51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1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4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7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57

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60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62

第三节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65

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65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66

三、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69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7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72

一、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72

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75

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77

四、事物的联系是有系统的7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80

一、事物是发展的80

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82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8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85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8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5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87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88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93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93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93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5

第二节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9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99

二、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101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103

一、矛盾的客观性和矛盾普遍性的含义103

二、矛盾分析的方法104

第四节 矛盾的特殊性106

一、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阶段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特殊性106

二、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108

三、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的特殊性111

第五节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14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14

二、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15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118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22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22

一、质122

二、量124

三、度126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28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28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30

第三节 量变质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34

一、量变引起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34

二、互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36

三、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137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42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42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42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43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45

四、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145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47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47

二、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0

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55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155

二、曲折前进的复杂性156

三、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156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59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59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159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60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62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64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16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65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16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68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6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0

三、把握因果联系,总结经验,预见未来172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4

三、坚持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177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8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7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79

三、坚持可能和现实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181

第九章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83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3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183

二、彻底的可知论185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91

一、实践及其要素191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193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94

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96

一、实践和主体、客体19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97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202

第一节 从实践到认识202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02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3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06

第二节 从认识到实践208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208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210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全过程212

一、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212

二、解放思想和再认识216

三、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是统一的218

第十一章 真理221

第一节 客观真理221

一、真理是客观的221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223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2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2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27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230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231

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231

二、真理在克服谬误中发展233

第四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235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35

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237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39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46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46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246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47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48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0

二、两种历史的根本对立251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5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254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256

第四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58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8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9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0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63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63

一、生产力263

二、生产关系266

三、生产方式269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70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70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7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78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278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280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83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7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87

一、经济基础287

二、上层建筑288

三、社会形态28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92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9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95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97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及其特点297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98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301

第十五章 阶级 国家 革命30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05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05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0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09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312

第二节 国家313

一、国家的产生和本质313

二、国家的职能315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17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18

第三节 社会革命32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321

二、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2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25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28

一、阶级的消灭328

二、国家的消亡328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30

第一节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330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330

二、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舆论及社会意识形式331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33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34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334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36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38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34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40

二、道德341

三、艺术343

四、宗教345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4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作用348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351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3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作用353

一、科学的本质353

二、科学的社会作用356

第二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361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361

二、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64

三、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66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7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70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370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372

三、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37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79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379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81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84

四、正确认识领袖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386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388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391

一、树立群众观点391

二、坚持群众路线392

198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教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志编 198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
中国工运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吉林商专马列主义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辽宁省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中专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中专教材
辽宁省党校系统中专函授教材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干部教材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研究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