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一、哲学及其特点和功能1

(一)哲学的含义1

(二)哲学的特点3

(三)哲学的功能5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7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7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9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22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22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对物质概念的理解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24

二、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26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6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28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0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0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31

四、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33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33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反映34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37

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40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43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43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43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45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46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48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48

(二)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49

(三)发展是一个过程50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52

(一)事物发展的规律性52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53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55

第四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9

一、整体与部分59

(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59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61

(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把握全局,统筹兼顾63

二、原因与结果64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6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65

(三)把握因果联系,总结经验预见未来67

三、偶然与必然68

(一)偶然与必然的含义68

(二)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68

(三)坚持偶然与必然的统一69

四、形式与内容70

(一)形式与内容的含义71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71

(三)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73

五、现象与本质74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74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75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78

六、可能与现实79

(一)可能与现实的含义7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80

(三)坚持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81

第五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83

一、对立统一规律83

(一)矛盾83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85

(三)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87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89

二、质量互变规律92

(一)质、量、度93

(二)质变、量变94

(三)质变、量变的诸形式98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99

(一)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99

(二)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运动100

(三)否定之否定范畴的方法论意义103

第六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04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104

(一)认识的本质104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08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11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14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14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17

(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18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120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20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2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27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31

(一)非理性因素的分类131

(二)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132

(三)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统一134

第七章真理136

一、客观真理136

(一)真理是客观的136

(二)真理的层次性138

(三)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对立139

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141

(一)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过程141

(二)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145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147

(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47

(二)正确把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50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151

第八章价值153

一、价值的本质153

(一)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53

(二)价值的本质155

二、价值的特征159

(一)价值的客观性159

(二)价值的主体性162

三、价值意识166

(一)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166

(二)价值意识的形式168

第九章评价175

一、评价的本质、形式和特点175

(一)评价的本质175

(二)评价的形式177

(三)评价的主体性特点178

二、评价标准180

(一)评价标准的主体性180

(二)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181

(三)评价标准的检验183

(四)评价标准的辩证把握185

三、社会评价188

(一)社会评价的主体188

(二)社会评价的形式189

(三)社会评价标准192

(四)社会评价的方法论原则194

第十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98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98

(一)社会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19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本质的揭示199

(三)人类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201

二、生产力及其社会作用202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202

(二)生产力的状况及社会作用207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08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212

(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212

(二)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215

四、社会政治结构216

(一)国家的产生和本质217

(二)国家的主要机构和类型218

(三)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消亡219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20

五、社会的观念结构221

(一)社会的观念结构的构成222

(二)观念结构的相对独立性223

(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226

第十一章社会发展规律228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22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2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32

二、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235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35

(二)科学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238

三、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244

四、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246

(一)普通个人的作用246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247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247

第十二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249

一、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249

(一)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249

(二)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251

(三)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252

二、人的本质和价值254

(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54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256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259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61

(一)自由与必然261

(二)人的自由及其实现264

(三)人的全面发展265

后记269

199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于秀芬,潘怀主编 1999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公共关系学通论(1992 PDF版)
公共关系学通论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