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目录1

二 哲学的科学理论性与意识形态性4

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5

四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14

一 现代西方哲学概况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16

二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20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批判现代西方哲学思潮21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2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2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5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25

一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25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8

第二节 运动32

一 物质和运动32

二 运动和静止33

三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35

四 物质运动的规律36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37

一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37

二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3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4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44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4

二 意识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4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48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8

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49

三 意识与人工智能51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54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54

二 意识的能动性55

三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56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58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58

一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58

二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61

三 普遍联系与系统论62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64

一 事物的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关系64

二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5

三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6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68

一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68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69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7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71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71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4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77

四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80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82

一 质、量、度82

二 量变和质变85

三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8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0

一 辩证的否定90

二 否定之否定92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4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97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97

一 事物的因果联系97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98

三 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99

四 掌握因果关系原理的意义101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区别102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02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03

三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05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06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06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07

三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08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09

一 内容和形式的规定109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10

三 掌握内容和形式关系原理的意义112

一 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13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113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4

三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15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117

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主体——工具——客体117

一 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117

二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21

三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认识工具123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124

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124

二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128

三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130

四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33

一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3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35

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37

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139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41

一 分析和综合141

二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142

三 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143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145

第一节 真理及其重要属性145

一 真理的客观性145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8

三 真理的具体性151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3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3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55

三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157

第三节 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159

一 价值及其基本特征159

二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64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7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7

二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68

三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170

四 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71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73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173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73

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174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它在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176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179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9

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1

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82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183

一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184

二 社会历史规律不能离开人的自觉活动186

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87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90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90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190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196

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9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01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01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04

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07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208

一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208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210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改革213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1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16

第十一章 阶级 国家 革命216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18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20

第二节 国家221

一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221

二 国家的职能223

三 国体与政体224

四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225

第三节 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227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227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228

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29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33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23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233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35

三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238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39

一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39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41

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244

第三节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246

一 政治法律思想246

二 道德247

三 宗教248

五 科学250

四 艺术250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5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53

一 唯心史观坚持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253

二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255

三 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制约性257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60

一 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260

二 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261

三 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263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66

一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66

二 尊重和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反对个人崇拜268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271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271

一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271

二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72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275

一 人的本质275

二 人的价值277

三 人类的解放279

四 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81

五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而奋斗283

第二版后记285

第一版后记286

199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元明主编 199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