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求取 ⇩

目录1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

二、哲学认识对象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关系3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党性3

四、哲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5

五、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6

一、哲学的起源8

第二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8

二、哲学发展的基本形态及功能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作用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2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0

一、什么是方法论2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法律科学关系的突出表现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法律科学23

二、政治法律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5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6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认识方法2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7

第一节 认识论及其历史发展27

一、唯心主义认识论28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31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5

一、旧哲学的实践观39

第二节 实践的特征和形式3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41

三、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43

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4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44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6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8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8

五、认识的能动作用49

第四节 认识过程51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51

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56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57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57

第一节 实践方法57

一、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方法57

二、社会调查方法59

三、科学实验方法60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65

一、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方法65

二、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方法66

三、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方法67

四、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方法69

第三节 非理性思维方法70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70

二、形象思维方法72

三、直觉思维方法7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和认识真理的方法76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76

第一节 真理和谬误76

一、什么是真理76

二、什么是谬误80

三、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81

一、什么是绝对真理83

第二节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83

二、什么是相对真理84

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86

四、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88

认识真理的方法90

第一节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方法90

一、通过实践发现真理90

二、通过实践检验真理90

三、通过实践发展真理95

一、什么是逻辑证明96

第二节 通过逻辑证明把握真理的方法96

二、逻辑证明的局限98

第三节 在与谬误斗争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方法99

一、在与谬误斗争中坚持真理99

二、在与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100

三、在与谬误斗争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01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和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10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102

第一节 物质102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02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确立的意义103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04

第二节 运动104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6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08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109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109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11

三、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112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14

一、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几种观点114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115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的证明116

意识及其与物质的关系118

第一节 意识的本质118

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118

二、意识是高级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20

三、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21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23

第二节 意识的作用124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124

二、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126

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27

一、旧哲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128

主客观相统一的工作方法129

第一节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方法129

一、尊重客观规律129

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130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130

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31

四、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132

第二节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的方法133

一、什么是实事求是133

二、什么是解放思想135

三、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136

四、反对教条主义139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方法14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41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141

一、什么是联系141

二、联系的特性143

三、联系与系统146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147

一、什么是发展147

二、发展的特性148

三、发展的原因149

四、发展的规律性150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52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52

二、唯物辩证法的构成153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54

联系和发展的方法155

第一节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55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155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156

一、联系方法是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总方法之一158

第二节 联系方法158

二、联系方法的类型160

三、系统方法与联系方法的关系162

第三节 发展方法164

一、发展方法是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总方法之二164

二、发展过程分析法165

第五章 矛盾观点与矛盾方法170

矛盾观点170

第一节 矛盾的基本属性170

一、什么是矛盾170

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171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73

第二节 矛盾体系175

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175

二、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176

三、主要矛盾方面与非主要矛盾方面177

第三节 矛盾精髓178

一、矛盾普遍性178

二、矛盾特殊性179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80

四、矛盾问题的精髓182

一、坚持“两点论”、“两手抓”183

第一节 矛盾分析方法183

矛盾方法183

二、分析根本动因与外部条件185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86

第二节 矛盾解决方法188

一、保持统一体相对稳定的方法188

二、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的方法189

三、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两类矛盾190

第六章 矛盾的几种普遍形式与解决方法192

矛盾的几种普遍形式及其运动规律192

第一节 量变和质变192

一、质、量、度192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94

三、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196

第二节 肯定和否定197

一、辩证的否定观197

二、否定之否定199

三、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01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特殊性201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204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20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204

三、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复杂性205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20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207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207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复杂性209

四、自由与必然210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21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21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213

第六节 本质和现象214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21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复杂性214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215

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复杂性216

第七节 内容和形式217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217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18

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219

矛盾普遍形式的方法论功能220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功能220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20

二、适度原则222

三、渐变和突变相结合的方法223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功能224

一、辩证肯定与辩证否定的方法224

二、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方法225

第三节 其他矛盾形式的方法论功能227

一、因果关系分析法227

二、形式与内容统一法228

三、在偶然中发现必然的方法229

四、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方法230

五、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方法231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3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发展233

唯物主义历史观233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33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235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容和意义236

第二节 社会存在及其作用237

一、地理环境及其作用237

二、人口因素及其作用23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作用240

第三节 社会意识及其作用241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41

二、社会意识的本质243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245

第四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246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含义246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247

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247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249

第一节 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方法249

一、用社会存在的内容说明社会意识形式的方法249

二、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具体性、历史性的方法251

三、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阶级性的方法251

一、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方法252

四、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民族性的方法252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协调发展方法252

二、生产发展与人口生产相一致的方法254

第三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法255

一、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方法255

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法256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法257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方法260

社会基本矛盾观260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260

一、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60

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262

二、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基本结构262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6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26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66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267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68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268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7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271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271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272

二、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73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7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7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276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和解决方法277

第一节 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方法277

一、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方法277

第二节 调整和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方法278

一、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方法278

二、根本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方法278

二、根本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方法27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280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280

二、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281

第九章 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284

阶级斗争观点284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84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84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9

三、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292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293

第二节 国家293

二、国家的构成和职能295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97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99

第三节 社会革命30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301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0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05

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方法308

第一节 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方法308

一、阶级分析方法308

二、阶级斗争方法310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31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31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特点31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315

第十章 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319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319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19

一、什么是人民群众319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21

三、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的社会条件324

一、社会发展中的个人32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作用326

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327

三、个人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329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及无产阶级330

领袖的历史作用330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33

第一节 群众观点333

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333

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334

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334

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335

第二节 群众路线336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36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337

三、党的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的一致性338

第十一章 社会进步与人生之路340

社会进步340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总趋势340

一、马克思以前的社会进步观340

二、什么是社会进步341

三、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341

四、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多样性342

五、社会进步的总方向是实现共产主义343

第二节 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和发展345

一、什么是人的解放345

二、什么是人的发展347

三、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349

第三节 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351

一、什么是价值351

二、什么是人的价值351

三、如何看待个人价值352

四、社会进步与个人价值356

一、什么是历史必由之路358

正确的人生之路358

第一节 走历史必由之路358

二、怎样走历史必由之路359

三、我国青年目前应走的历史必由之路361

第二节 走为人民服务之路362

一、为什么要走为人民服务之路362

二、怎样为人民服务363

主要参考书目365

推荐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366

后记368

1999《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常绍舜主编;张鸿骊副主编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