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前言页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

第一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11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4

一、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

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16

三、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8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20

一、什么是物质22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22

第二章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22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25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8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28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30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32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4

一、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34

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8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40

一、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40

二、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42

第五节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3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7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7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9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2

一、人脑是思维的器官52

二、电脑是思维的模拟54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57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57

二、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59

第四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61

一、意识的能动性61

二、意识的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的辩证统一63

第五节 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6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67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条基本原则67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67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71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72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73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75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7

第三节 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孤立和静止的观点78

一、坚持联系的和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和片面的观点79

二、坚持运动发展的观点,反对静止不变的观点79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82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82

一、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82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85

第二节 对立和统一87

一、对立和统一的含义87

二、对立和统一的相互关系89

三、对立和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0

四、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91

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92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92

二、坚持两分法94

第四节 矛盾的特殊性95

一、矛盾特殊性的含义95

二、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98

第五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99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的99

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00

第六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02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转化102

二、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104

三、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工作的方法105

四、防止在注意一种倾向时忽视另一种倾向107

一、质109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09

第一节 质、量、度109

二、量112

三、度114

四、“胸中有数”116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17

一、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17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120

三、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22

第三节 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125

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25

二、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则12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30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30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30

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32

三、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134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36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36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9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42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142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43

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144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46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146

一、什么是现象和本质146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48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49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52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15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53

三、注重形式,反对形式主义156

第三节 全局和局部158

一、什么是全局和局部158

二、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158

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162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164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6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66

三、全面把握因果联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169

第五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0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7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1

三、通过偶然提示必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173

第六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76

三、避免坏的可能,争取好的前途179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8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1

一、可知论181

二、反映论183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4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6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86

二、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88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91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91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4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96

一、归纳和演绎198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198

二、分析和综合200

三、抽象和具体202

四、历史和逻辑204

第五节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08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8

二、调查研究211

第十章 真理216

第一节 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216

一、客观真理21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18

第二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22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2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26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28

一、真理同谬误的对立统一229

第三节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229

二、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232

第四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34

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234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支配236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239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9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9

二、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41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246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246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48

三、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249

第一节 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51

一、物质生产创造了社会251

第十二章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51

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253

三、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254

四、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原理的伟大意义255

第二节 物质生产诸条件256

一、地理环境256

二、人口状况260

三、物质生产方式264

第三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266

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66

二、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内容和意义268

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道路和方法270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73

第一节 生产力273

一、生产力的构成273

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278

一、生产关系的构成280

第二节 生产关系280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281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82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82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84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8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90

二、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出发,自觉地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93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97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97

一、经济基础298

二、上层建筑299

三、社会形态300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0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02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04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10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特点310

二、自觉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313

第十五章 阶级 国家 革命317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17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317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1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325

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327

第二节 国家330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30

二、国家的特征和职能332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34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37

第三节 社会革命339

一、社会革命的根据和条件339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41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43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4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48

一、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349

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350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53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58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58

二、道德361

三、艺术364

四、宗教36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37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70

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73

三、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375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7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78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79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81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83

四、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38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85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85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88

三、正确处理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389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391

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391

二、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93

198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公共关系学通论(1992 PDF版)
公共关系学通论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