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

目录1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2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6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7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3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物质观34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34

第一节 物 质34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6

第二节 运 动41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1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45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49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50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51

二、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53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56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9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9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60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实践意义64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6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66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71

三、意识起源的观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74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7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8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的关系80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82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83

是辩证的统一83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辩证的统一86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89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89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9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5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95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99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99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101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106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6

一、矛盾、同一性、斗争性106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10

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12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2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5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0

一、矛盾的普遍性121

二、矛盾的特殊性12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130

其重要意义130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135

第一节 质、量、度135

一、质135

二、量137

三、度140

一、量变和质变14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41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42

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44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46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46

二、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148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55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55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55

二、辩证的否定15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60

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160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164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65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65

二、否定之否定具有特殊性169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2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75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75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75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178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181

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81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82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183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84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88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88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18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91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93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94

一、内容和形式19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95

三、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98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99

一、现象和本质199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200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

知论是根本对立的204

反映论204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204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204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20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7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209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209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13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216

一、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216

二、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223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25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28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28

二、归纳和演绎229

三、分析和综合231

四、抽象到具体233

第十章真理236

第一节客观真理236

一、真理是客观的236

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及其意义239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43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43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244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247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47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250

第四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53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253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55

第一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258

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258

第十一章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58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62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64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4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7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71

第三节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73

一、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73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76

第一节 生产力280

一、生产力的构成280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80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283

第二节 生产关系285

一、生产关系的内容285

二、生产关系的类型288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91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91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97

第十三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0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302

一体302

一、经济基础302

二、上层建筑304

三、社会形态306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30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08

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313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316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317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322

第十四章阶级、国家、革命327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327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27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2

三、阶级分析方法335

第二节 国家33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37

二、国家的职能340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41

第三节社会革命34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4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45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47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50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51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353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356

第十五章社会意识36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60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60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6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71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71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74

会意识形式377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377

第三节 意识形态诸形式379

一、各种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作用379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384

第十六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8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88

一、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388

历史观38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90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96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396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398

大作用402

三、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与以往历史人物根本不同的重402

第三节个人和群众的关系405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406

二、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409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12

第十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416

第一节 社会进步416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416

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418

第二节人类的解放423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423

二、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427

共产主义427

三、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实践的统一430

198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吉繁,曹广胜主编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王堆汉墓简帛选字(1999 PDF版)
马王堆汉墓简帛选字
1999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