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中专教材》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一、什么是哲学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3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职能和作用18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2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4

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24

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29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2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2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34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7

一、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37

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38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39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41

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41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42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4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7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9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9

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1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53

第三节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56

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57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57

三、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59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4

一、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64

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66

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67

第二节 物质运动的永恒发展69

一、事物是发展的69

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70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7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73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73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3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75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76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82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2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82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84

三、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5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87

一、矛盾的客观性87

二、矛盾的普遍性87

第三节 矛盾的特殊性88

第四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94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97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01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02

一、质102

二、量103

三、度105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07

一、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07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08

第三节 量变质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11

一、量变引起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11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12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16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17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17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17

三、两种否定观的根本对立119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20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20

二、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123

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4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26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127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28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31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32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132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33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134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35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135

二、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136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13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38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3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39

三、把握因果联系,总结经验,予见未来141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42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4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43

三、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144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46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46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47

三、坚持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148

第九章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51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52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153

二、科学的可知论154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5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59

一、实践及其要素159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161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62

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63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63

二、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165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66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68

第一节 从实践到认识169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69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70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74

第二节 从认识到实践176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176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77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全过程180

一、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180

二、解放思想和再认识182

三、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是统一的184

第十一章 真理189

第一节 客观真理190

一、真理是客观的190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192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94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94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95

第三节 真理的谬误198

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198

二、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200

第四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201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2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04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09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10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10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11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12

第二节 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214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14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14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17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217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219

第四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20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0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2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2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6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26

一、生产力226

二、生产关系231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35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3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39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42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242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244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48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49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50

一、经济基础250

二、上层建筑251

三、社会形态25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54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5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5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58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及其特点258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60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262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革命267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68

一、阶级的起源268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70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272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275

第二节 国家275

一、国家的产生和实质275

二、国家的职能277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78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79

第三节 社会革命28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82

二、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8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85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87

一、阶级的消灭287

二、国家的消亡288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9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291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91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92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29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95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295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98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00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301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01

二、道德302

三、艺术304

四、宗教306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0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作用308

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0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3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作用314

一、科学的本质314

二、科学的社会作用317

第二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条件321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321

二、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与趋势323

三、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25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3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31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331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332

三、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33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36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337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38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40

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权威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343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345

一、树立群众的观点345

二、坚持群众路线34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中专教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长明,孟金山编 辽宁省党校系统中专函授教材编写组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新编教材(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新编教材
198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
中国工运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吉林商专马列主义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辽宁省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干部教材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研究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