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职能和作用17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17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1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1

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21

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2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9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29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31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3

一、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33

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35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35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37

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7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3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1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1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1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3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5

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6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48

第三节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51

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51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52

三、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5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57

一、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57

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59

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6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62

一、事物是发展的62

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64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6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67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67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7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69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70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74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74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74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75

三、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78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0

一、矛盾的客观性和矛盾普遍性的含义80

二、矛盾的特殊性8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95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95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95

一、质95

二、量96

三、度97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98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98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99

第三节 量变质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01

一、量变引起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01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02

二、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103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0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05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05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06

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10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08

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108

二、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10

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1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13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113

二、互曲折前进的复杂性114

三、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115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16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16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116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7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18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120

一、什么是形式和内容120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20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12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23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2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24

三、把握因果联系,总结经验,预见未来125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26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2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27

三、坚持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128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29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2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30

三、坚持可能和现实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131

第九章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33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33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133

二、彻底的可知论135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3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39

一、实践及其要素139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140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41

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43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里143

二、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144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44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5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46

第一节 从实践到认识146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46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47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49

第二节 从认识到实践151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151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52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全过程154

一、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154

二、解放思想和再认识156

三、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是统一的157

第十一章 真理160

第一节 客观真理160

一、真理是客观的160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162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64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64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65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167

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167

二、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169

第四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170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70

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72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177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177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177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78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78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8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80

三、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81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183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183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184

第四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86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6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7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8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90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90

一、生产力190

二、生产关系193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95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9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98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02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202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203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05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07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07

一、经济基础207

二、上层建筑208

三、社会形态20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11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1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14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及其特点214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16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217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革命22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2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21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225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227

第二节 国家228

一、国家的产生和实质228

二、国家的职能229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30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31

第三节 社会革命23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33

二、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35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36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38

一、阶级的消灭238

二、国家的消亡239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4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240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41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41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24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42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242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44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46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247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47

二、道德249

三、艺术250

四、宗教252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5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作用254

二、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257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8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作用258

一、科学的本质258

二、科学的社会作用260

第二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264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264

二、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67

三、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68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71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71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271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272

三、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27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76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276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277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280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283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285

一、树立群众观点285

二、坚持群众路线28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长明,林志,孟金山编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公共关系学通论(1992 PDF版)
公共关系学通论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本(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本
1998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干部读本( PDF版)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干部读本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