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求取 ⇩

第一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基本问题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1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职能和作用1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24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24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25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29

第二节 物质的存在形式31

一、运动32

二、时间与空间37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40

一、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0

二、从实际出发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41

三、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43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与思维模拟46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6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9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1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3

第三节 思维模拟的本质和意义56

一、人工智能是对思维的模拟56

二、思维模拟的重大意义58

三、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59

第四节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60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61

二、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63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方法6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7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67

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70

三、普遍联系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72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73

一、事物是发展的74

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76

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7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0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80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81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83

第四节 系统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的运用和发展86

一、系统与系统思想的发展86

二、系统的主要特点88

三、掌握系统方法的意义90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3

第一节 矛盾与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3

一、矛盾及其属性93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98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2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法102

二、矛盾的特殊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04

第三节 坚持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0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10

二、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114

第六章 质量互变与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17

第一节 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117

一、质117

二、量119

三、度121

第二节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24

一、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24

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127

三、量变与质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30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135

一、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135

二、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13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与社会主义的前进性、曲折性140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40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40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与联系的环节141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42

四、辩证否定的方法论意义143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44

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44

二、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46

三、否定方式的多样性148

四、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53

一、社会主义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阻挡的153

二、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155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及对社会主义再认识15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58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158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159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161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62

一、实践及其形式162

二、认识及其主体、客体164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6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67

一、由实践到认识167

二、由认识到实践171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173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再认识176

一、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7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再认识的思想成果和根本要求178

三、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必须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179

第九章 真理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81

第一节 客观真理181

一、真理是客观的181

二、坚持客观真理,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183

第二节 真理是发展的185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185

二、真理与谬误189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19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2

二、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94

三、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基础195

第四节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96

一、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196

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197

第十章 认识论与科学决策200

第一节 思想路线与观念变革200

一、党的思想路线200

二、“实事求是”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202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04

第二节 科学的思维方式206

一、思维方式及其作用206

二、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科学决策209

第三节 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12

一、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213

二、完善决策体制、程序与方法215

第十一章 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改革219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19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19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21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224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25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25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27

三、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3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33

一、社会基本矛盾233

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233

三、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2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23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特点239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240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242

第十二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244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44

一、生产力244

二、生产关系249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2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52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54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5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7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60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260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61

三、自觉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62

第十三章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26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66

一、经济基础266

二、上层建筑268

三、社会形态271

第二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74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74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7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77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280

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特点280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82

三、从实际出发,改革和成善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283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28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特点及其形式288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88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91

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294

第二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7

一、科学的本质297

二、科学的社会作用299

三、科学发展的特点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03

一、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30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304

三、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06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主体作用与反对官僚主义307

第一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07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07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10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13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14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16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18

四、正确对待领袖,反对个人崇拜320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反对官僚主义322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22

二、党的群众路线325

三、反对官僚主义328

第十六章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330

第一节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830

一、社会与人330

二、社会进步的趋势与动力333

三、人类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335

第二节 人的解放的历史、现在与未来338

一、自由与必然以及人类的“两种解放”338

二、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340

三、人类解放的最理想状态341

1987《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铁主编 198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本(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本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本(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本
1998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198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
1980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
1984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1980.0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
1980.08 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  初稿  下(196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 初稿 下
1960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
1997 济南:黄河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197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
1978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
198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
1982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
199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
1995 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