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原理》求取 ⇩

一、动物生理学的领域及其相关学科1

(一)人体及哺乳动物的形态学和生理学1

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

(四)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2

(三)细胞生理学和普通生理学2

(二)比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和进化2

(一)家畜生理学的研究对象3

二、家畜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

(五)动物生理学的其它领域3

(二)家畜生理学的任务4

三、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变化5

二、机体与生存环境的辩证统一5

第二节 生理学的基本观点5

一、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5

(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6

一、新陈代谢6

四、机体生理活动的共同性和特殊性6

第三节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6

(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7

(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7

二、兴奋性(或应激性)8

三、适应和稳态9

第四节 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11

(二)酶促反应速度的控制12

(一)酶在细胞内的集中存在和隔离分布12

一、细胞内源调节12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3

二、神经调节13

(三)代谢过程的反馈控制13

(四)代谢过程的普遍联系和互相制约13

(二)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14

(四)神经调节的特点15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5

(一)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16

三、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6

(三)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7

(二)体液调节的特点17

一、动物实验法18

第五节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8

二、控制论的基本方法19

(一)系统20

(二)控制系统21

(四)信息22

(三)反馈和前馈22

(一)“黑箱”和系统分析23

三、控制论的基本方法23

(三)类比和模拟24

(二)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24

一、膜与膜性结构26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26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活动26

(二)膜的分子结构27

(一)膜的基本结构27

(三)膜结构中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29

(一)细胞质30

二、细胞质和细胞核30

(四)膜的更新30

(二)细胞核33

第二节 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35

(一)单纯扩散36

一、被动移动36

(二)易化扩散40

(一)主动转运的特点和能量供应41

二、主动转运41

(二)有机物的主动转运42

(三)离子的主动转运43

(一)入胞(或内吞)45

三、吞食作用45

(二)出胞(或外排)46

(一)上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47

四、物质的跨上皮转运47

(三)物质的跨上皮分泌48

(二)物质的跨上皮吸收48

(一)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49

一、兴奋性和兴奋与刺激的关系49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49

(二)刺激与兴奋的关系50

(三)兴奋性的变化52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53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53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55

(三)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58

(四)兴奋的引起59

(五)兴奋传导的机理和类型60

(六)兴奋传导的速度61

(七)兴奋在单个细胞上传导的特征62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活动63

(一)肌原纤维64

一、骨胳肌细胞的微细结构64

(二)肌管系统66

(一)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68

二、骨胳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68

(二)骨胳肌细胞的收缩机理69

(一)单收缩72

三、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72

(二)强直收缩73

(二)骨胳肌的基本力学特性74

(一)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74

四、骨胳肌收缩的力学分析74

(四)骨胳肌收缩的机械效率76

(三)骨胳肌收缩的机械功76

(一)平滑肌的生理特性77

五、平滑肌和心肌的生理特性77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79

(一)体液83

第一节 体液和机体内环境83

第三章 血液和淋巴83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84

(二)机体内环境的概念84

(四)血量85

(一)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6

一、血液的组成86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86

(二)血浆中的蛋白质87

(二)血液的粘滞性89

(一)血液的颜色和比重89

(三)血液中的血细胞8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89

(一)红细胞的形态90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目和组成90

(三)血浆渗透压90

(四)血液的pH90

第三节 红细胞90

(三)红细胞的组成91

(二)红细胞的数目91

(一)红细胞的渗透脆性92

二、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92

(四)红细胞指数92

(三)红细胞的存活期93

(二)红细胞沉降率93

(一)红细胞的生成94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94

一、白细胞概述95

第四节 白细胞的免疫功能95

(二)红细胞的破坏95

(一)补体系统的成分97

二、血浆中的补体系统97

(三)补体系统的功能98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98

三、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99

(二)免疫球蛋白的酶促降解100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基本结构10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01

(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102

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102

(一)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103

五、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103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03

(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104

六、淋巴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功能104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104

(三)B淋巴细胞系统及其激活105

(二)T淋巴细胞系统及其激活105

(一)粒细胞的生命史107

七、白细胞的生命史107

(四)体液免疫反应107

(五)细胞免疫反应107

(二)淋巴细胞的生命史108

(二)血小板的主要细胞器109

(一)血小板的质膜109

(三)单核细胞的生命史109

第五节 血小板109

一、血小板的超微结构109

(三)吸收和贮存110

(二)释放110

二、血小板的生理反应110

(一)粘附和聚集110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11

三、血小板的主要功能111

(四)收缩111

(五)吞噬111

(三)血小板在纤溶中的作用112

(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112

(一)凝血因子113

一、血液凝固113

四、血小板的生命史113

第六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113

(二)凝血的过程和机理114

(四)血液中的抗凝系统115

(三)凝血时间115

二、纤维蛋白溶解116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117

(三)影响纤溶系统的因素118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生理意义118

(一)血型的定义119

一、血型的一般原理119

(四)纤维蛋白形成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关系119

第七节 血型119

(三)血型的表示方法120

(二)血型的表现型、基因和基因型120

(一)牛的血型121

二、家畜家禽的血型121

(四)血型的分类121

(五)山羊的血型122

(四)绵羊的血型122

(二)马的血型122

(三)猪的血型122

(三)诊断异性双生母牛和血型123

(二)进行亲子鉴定123

(六)鸡的血型123

三、血型的应用123

(一)进行血统登记123

(五)输血与血型124

(四)血型与初生仔畜溶血病124

(七)血型与经济性状的关系125

(六)组织相容性与血型125

(一)淋巴系统的结构126

一、淋巴系统概述126

第八节 淋巴液和组织液126

(二)淋巴液的生成127

(一)淋巴液的组成127

(二)淋巴结127

二、淋巴液的组成和生成127

(一)淋巴液回流及其影响因素129

三、淋巴液的回流129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130

第四章 血液循环132

一、心动周期133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133

(一)左心室的射血过程134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理134

(三)心音135

(二)心室的充盈过程135

(四)心率137

(二)射血分数138

(一)心输出量138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效率138

(三)心脏的作功139

(二)心室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140

(一)静脉回流量对搏出量的影响140

四、影响心泵功能的因素140

(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41

(三)动脉血压对搏出量的影响141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142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142

第二节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142

(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143

(三)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144

(四)心肌细胞的传导性146

(一)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理147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47

(二)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理149

(三)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理150

(一)钾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151

三、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151

(二)钙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152

(一)迷走神经心脏支的影响154

四、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154

(三)钠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154

(一)电向量和容积导体的概念155

五、心电图155

(二)交感神经心脏支的影响155

(二)常用的双极导联和单极导联156

(三)心电瞬时综合向量和向量环157

(四)正常心电图158

(二)毛细血管160

(一)动脉系统160

第三节 血管生理160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60

(三)静脉系统161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162

二、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62

(二)血流阻力163

(三)血压164

(一)动脉血压165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65

(二)动脉脉搏169

(一)静脉血压170

四、静脉血压、静脉脉搏和静脉回流170

(二)静脉脉搏171

(三)静脉回流172

(一)微循环系统的结构173

五、微循环173

(二)微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流动174

(三)影响微循环的主要因素175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176

一、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节中枢176

第四节 心脏血管活动的调节176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178

(三)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中枢180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182

二、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82

(二)心脏和肺循环血管的压力感受器反射183

(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184

(五)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185

(四)来自其它器官系统的心血管反射185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186

三、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86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189

(一)心脏的代谢和血液供应特点191

一、冠状循环191

第五节 器官循环191

(一)肺循环的特点193

二、肺循环193

(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及其调节193

(三)肺循环系统中的血流194

(二)肺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脉搏194

(二)影响脑循环血流的因素195

(一)脑循环血流的特点195

(四)肺循环的神经和体液调节195

三、脑循环195

(三)脑循环的调节196

(一)肠系膜循环197

四、内脏循环197

(三)肝循环198

(二)脾循环198

第五章 呼吸201

(二)肺的功能单位202

(一)呼吸道202

第一节 肺通气202

一、呼吸器官的功能性解剖202

二、肺通气的力学203

(三)呼吸器官的神经支配203

(一)胸内压204

(二)肺回缩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205

(三)胸廓弹性回缩力206

(五)通气道阻力207

(四)肺和胸廓的顺应性207

(一)呼吸运动的过程和特征208

三、呼吸运动208

(三)呼吸的频率和深度209

(二)呼吸型209

(二)肺活量210

(一)呼吸时肺容积变化的特点210

四、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210

(二)肺泡通气量211

(一)肺每分钟通气量211

(三)呼吸时支气管树的运动211

五、肺和肺泡的通气量211

(一)气体的扩散和分压212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212

(三)浅快呼吸和深长呼吸的肺泡通气效能212

第二节 呼吸时的气体交换212

(二)气体在液体内的溶解和液体内的气体张力213

(一)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的成分与分压214

二、肺内的气体交换214

(三)气体的溶解度214

(二)血液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压215

(三)肺血流量与通气/血流比值216

(二)气体交换膜的厚度216

(三)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216

三、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216

(一)肺泡部的扩散面积216

四、组织内的气体交换217

(一)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氧容量218

一、氧在血液中的运输218

第三节 血液中的气体运输218

(三)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219

(二)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和解离219

(四)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其它因素220

(一)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221

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221

(二)二氧化碳从组织进入血液后的变化过程222

(三)二氧化碳在肺部从血液中释出的过程223

(四)影响CO2运输的主要因素224

(一)延髓的呼吸中枢225

一、调节呼吸的各级中枢225

第四节 呼吸的调节225

(二)桥脑的呼吸中枢226

(三)延髓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形成227

(一)肺牵张反射228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228

(四)脑高级部位对呼吸运动的调节228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229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229

(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230

三、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230

(三)缺氧对呼吸的影响231

(二)CO2对呼吸的调节231

(一)肺和气管、支气管系统232

一、禽类呼吸系统的特点232

(四)H+对呼吸的影响232

第五节 禽类呼吸的特征232

(二)气囊233

(二)呼吸时的气流途径234

(一)体腔容积的变化234

二、禽类呼吸运动的特点234

(一)副支气管部的交叉流动交换系统235

三、禽类呼吸的气体交换特点235

(二)热应激、运动和低氧条件下的通气特点236

二、消化功能的进化238

一、消化的意义238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238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238

四、消化道运动的特点239

三、消化的过程239

五、消化腺的分泌240

(一)神经调节241

六、消化活动的调节241

(二)激素调节242

(一)采食和喝饮244

一、口腔和食管运动244

第二节 消化道的运动244

(三)吞咽245

(二)咀嚼245

二、胃运动246

(二)胃运动的调节247

(一)胃运动的基本形式247

(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248

(四)呕吐250

(一)小肠运动的基本形式251

三、小肠运动251

(三)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的运动252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252

(二)结肠运动253

(一)盲肠运动253

四、大肠运动253

第三节 消化道的分泌功能254

(三)排粪动作254

(一)唾液的组成和生理功用255

一、唾液分泌255

(二)唾液的分泌过程256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256

(二)盐酸分泌257

(一)胃腺的功能性解剖257

二、胃液分泌257

(三)胃液其它成分的分泌及调节260

(一)胰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261

三、胰液分泌261

(二)胰液电解质和水分的分泌262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263

(三)胰酶的合成和分泌263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264

四、胆汁分泌及其排出264

(二)胆汁的生理功用和胆盐肠肝循环265

(四)胆汁的排出及其调节266

(三)胆汁分泌的调节266

(一)小肠液的分泌267

五、肠液分泌267

(五)胆囊的生理作用267

(二)大肠液的分泌268

(一)小肠内的消化269

一、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269

第四节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269

(二)大肠内的消化270

(一)小肠绒毛271

二、吸收271

(二)吸收的机理272

(五)脂类的吸收273

(四)蛋白质的吸收273

(三)糖的吸收273

(一)水和无机质的肠体循环274

三、水和无机质的转运274

(三)无机盐的吸收275

(二)水的吸收275

一、反刍动物的胃结构276

第五节 反刍动物胃内消化的特点276

(一)前胃的运动277

二、反刍动物的胃运动277

(三)胃运动的调节278

(二)皱胃的运动278

(一)反刍279

三、反刍和嗳气279

(四)网胃沟反射279

(二)嗳气280

(二)细菌的作用281

(一)瘤胃内的微生物群281

四、瘤胃内的微生物活动281

(四)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282

(三)纤毛虫的作用282

(二)氨的吸收283

(一)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的吸收283

五、瘤胃对营养的吸收283

第六节 家禽的消化特点284

(二)皱胃内的消化284

(三)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284

六、网胃、瓣胃和皱胃内的消化284

(一)网胃和瓣胃内的消化284

三、腺胃内的消化285

二、嗉囊内的消化285

一、口腔内的消化285

五、肠内的消化286

四、肌胃内的消化286

六、吸收287

(一)能量的形式及其来源289

一、能量转化及其规律289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289

第一节 能量代谢289

(二)能量平衡290

(二)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291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291

二、基础代谢291

(三)基础代谢的影响因素292

一、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293

第二节 体温调节293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294

(一)畜禽的正常体温294

二、畜禽的体温及其正常波动294

(一)产热295

三、产热和散热295

(三)散热296

(二)热能的贮存296

(二)血管的逆流热交换298

(一)血液循环298

四、散热和产热的调节反应298

(五)唾液分泌299

(四)呼吸急促和喘息299

(三)出汗299

五、体温调节的机理300

(八)行为变化300

(六)寒战300

(七)竖毛300

(二)体温调节中枢301

(一)温度感受器301

(三)体温调节的传出纤维302

(四)激素的体温调节作用303

(一)畜禽的耐热304

六、畜禽的耐热与抗寒304

(五)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作用304

(三)畜禽长期受冷的体温调节305

(二)畜禽的抗寒305

(一)肾单位307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307

第八章 肾脏生理307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307

(三)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308

(二)集合管308

(四)肾小球旁器309

二、肾脏的功能310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311

(一)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311

三、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调节311

一、肾小球的滤过率312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312

(三)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312

(一)有效滤过压313

二、有效滤过压及其影响因素313

(二)有效滤过压的影响因素314

(一)重吸收作用的特点315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活动315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活动315

(二)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316

(三)肾小管对营养物质的重吸收317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318

(一)H+的分泌及其影响因素319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活动319

(二)NH3的分泌320

(四)尿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21

(三)K+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21

第四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322

(六)尿酸和尿囊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22

(五)肌酐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22

(二)髓质内的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323

(一)近曲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23

(三)远曲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24

(一)抗利尿激素及其分泌325

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325

(四)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25

第五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325

(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32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327

(一)醛固酮的生理效应327

(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327

二、醛固酮的作用327

三、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328

(一)肾K-K系统的生理效应329

(四)心房肽330

(三)维生素D330

(二)肾K-K系统与R-A-A系统的关系330

四、其它激素的作用330

(一)甲状旁腺激素330

(二)降钙素330

(二)心肺-肾反射331

(一)神经对肾小管转运功能的调节331

(五)前列腺素331

五、肾功能的神经调节331

(一)输尿管的结构特点和神经支配332

一、输尿管生理332

第六节 尿的排出332

(二)输尿管的蠕动333

(一)膀胱的结构特点334

二、膀胱生理334

(三)排尿的反射中枢335

(二)膀胱和括约肌的神经支配335

(四)排尿反射336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339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339

第九章 神经系统339

(一)神经元340

(二)神经胶质细胞341

(一)脑脊液的理化性状和成分343

二、脑脊液343

(二)脑脊液的生成、循环和吸收344

三、血脑屏障346

(三)脑脊液的生理功能346

(一)血脑屏障的结构特点347

(三)影响血脑屏障的因素348

(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348

(一)突触的类型349

一、突触的类型和结构349

第二节 突触传递349

(二)化学突触的结构350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351

(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351

(三)电突触的结构351

二、突触传递的电活动351

(四)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后超极化352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352

(五)神经元的抑制性反应354

(六)突触连结的形式355

(二)各种主要的神经递质356

(一)神经递质的检定标准和分类356

三、神经递质356

(三)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359

四、受体学说360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361

(一)胆碱能受体361

(四)突触前受体362

(三)多巴胺受体和其它受体362

(一)反射学说363

一、反射的基本概念363

第三节 反射及其一般规律363

(二)反射弧364

(二)中枢延搁366

(一)单向传导366

二、反射的基本特征366

(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367

(四)后放367

(三)总和作用367

(二)反射协调的表现形式及其机理368

(一)反射协调的概念368

三、反射的协调368

一、感受器的分类370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370

(一)感受器及其基本生理特性371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371

(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前行传导系统374

(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75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377

三、皮肤感觉378

(二)温度觉379

(一)触觉379

(一)肌梭与肌觉380

四、本体感觉380

(三)皮肤痛觉380

(三)关节感受器与关节觉381

(二)腱器与腱觉381

(一)内脏感受器382

五、内脏感觉382

(三)内脏痛觉383

(二)内脏感觉的特点383

(二)牵张反射384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384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84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84

(六)伸肌推冲反射385

(五)对侧伸肌反射385

(三)伸长反射385

(四)屈反射385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牵张反射的调节386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86

(七)脊髓的节间反射386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387

(一)小脑的结构388

三、小脑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88

(二)小脑与脑其它部位的神经联系390

(三)小脑的功能391

(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联系392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成分392

四、基底神经节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92

(一)皮层的主要运动区393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93

(三)纹状体的生理功能393

(二)皮层的运动柱394

(五)锥体系统395

(四)皮层的抑制区395

(三)皮层的辅助运动区395

(六)锥体外系统396

(一)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特征39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397

(七)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控制运动的机理397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97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399

(三)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功能联系401

(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2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2

二、脊髓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2

(一)皮层躯体运动区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3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3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03

(二)边缘系统的结构404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405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406

一、条件反射406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406

(四)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407

(三)条件反射的分化407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407

(一)脑电图408

二、脑电图和皮层诱发电位408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理409

(一)觉醒410

三、觉醒和睡眠410

(三)皮层的诱发电位410

(二)睡眠412

(三)睡眠的生理意义414

(一)屈光系统的组成成分417

一、眼的屈光系统及其功能417

第十章 特殊感觉器官417

第一节 视觉器官417

(三)视觉的调节418

(二)光的折射和眼内成象原理418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419

二、眼的感光系统及其功能419

(二)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420

(四)视色素及其光化学反应421

(三)视细胞和光感受器的结构421

(一)光觉422

三、光觉与色觉422

(二)色觉423

(一)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电活动424

四、视网膜的电活动和信息处理424

(二)视网膜中的突触传递和信息处理425

(二)视网膜的相称点426

(一)视野和双眼视野426

五、双眼视觉426

(四)视敏度427

(三)立体视觉427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428

(一)外耳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428

第二节 听觉器官428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428

(一)耳蜗和柯蒂氏器的结构429

二、内耳的感音系统429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学说430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431

一、前庭器官的结构特点432

第三节 前庭器官432

三、听觉敏感度432

(一)听觉阈432

(二)差别阈432

(三)听觉的空间定位432

(二)壶腹嵴433

(一)囊斑433

二、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433

(二)壶腹嵴的感受功能434

(一)囊斑的感受功能434

三、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434

二、味感受器的作用机理435

一、味蕾的结构和特点435

第四节 味觉器官435

(一)禽类436

三、味觉的种间差异436

四、味觉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437

(四)其它家畜437

(二)反刍动物437

(三)猪437

二、嗅觉的作用机理438

一、嗅感受器的结构特点438

第五节 嗅觉器官438

(二)嗅觉的生理意义439

(一)嗅觉的敏感度439

三、嗅觉的敏感度和生理意义439

(一)下丘脑-垂体系统441

一、内分泌器官和组织441

第十一章 内分泌441

第一节 内分泌总论441

(一)激素的概念442

二、激素442

(二)受腺垂体控制的内分泌腺442

(三)神经-化学换能器官442

(四)不直接受神经系统调控的内分泌腺442

(三)激素的一般特征443

(二)激素的分类443

(四)激素的合成、储存、释放、转运和灭活444

三、激素的作用机理446

(五)内分泌活动的周期规律446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理447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448

(三)激素的其它作用方式449

(一)下丘脑的两个神经内分泌系统450

一、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系统450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450

(二)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451

(二)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452

(一)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种类452

二、下丘脑的促腺垂体激素452

(三)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453

(一)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454

一、腺垂体454

第三节 垂体454

(二)腺垂体的激素455

(一)神经垂体激素的化学459

二、神经垂体459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结构460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460

(二)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460

第四节 甲状腺460

(一)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和释放461

二、甲状腺激素的储存、释放、转运和代谢461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461

(三)甲状腺激素的代谢462

(二)甲状腺激素的转运462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性效应463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463

(四)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其它因素464

(三)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464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长发育性效应464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464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464

(二)甲状腺激素的自身反馈调节464

(二)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465

(一)甲状旁腺素的化学465

第五节 甲状旁腺素、胆钙化醇和降钙素465

一、甲状旁腺激素465

(一)胆钙化醇的活化466

二、胆钙化醇466

(三)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466

(三)1,25-(OH)2D3生成的调节467

(二)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理作用467

(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468

(一)降钙素的化学468

三、降钙素468

(二)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469

(一)皮质激素的种类和化学469

(三)降钙素分泌的调节469

第六节 肾上腺469

一、肾上腺皮质469

(三)皮质激素的转运、降解和排泄470

(五)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471

(四)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471

(一)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及其合成472

二、肾上腺髓质472

(六)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472

第七节 胰岛473

(三)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473

(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473

(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474

(三)胰岛素的储存、转运和代谢474

一、胰岛素474

(一)胰岛素的化学474

(二)胰岛素的生物合成474

(五)胰岛素分泌的调节475

(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476

(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476

二、胰高血糖素476

(一)胰高血糖素的化学476

(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476

(二)胃肠激素的种类、化学和作用方式477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477

三、生长抑素和胰多肽477

(一)生长抑素477

(二)胰多肽477

第八节 胃肠激素477

一、胃肠内分泌活动的特点477

(三)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相互作用478

(四)脑肠肽和APUD系统概念479

(二)松果腺激素480

(一)松果腺的形态生理特点480

第九节 松果腺和胸腺480

一、松果腺480

(一)胸腺与免疫的关系481

二、胸腺481

(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482

(一)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482

(二)胸腺激素482

第十节 前列腺素482

(三)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483

(四)前列腺素的作用机理484

(二)性成熟的激素控制487

(一)性成熟的概念487

第十二章 生殖487

第一节 性成熟和繁殖季节487

一、性成熟487

(四)性成熟与体成熟的关系488

(三)影响性成熟的因素488

(二)季节性繁殖489

(一)常年繁殖489

二、繁殖季节489

(一)睾丸激素的种类和生物化学490

一、睾丸的内分泌作用490

第二节 公畜的生殖490

(二)雄激素的转运和代谢491

(三)雄激素的生理作用492

(一)精子生成过程493

二、睾丸的精子生成作用493

(四)雄激素分泌的调节493

(二)生精周期494

(一)附睾495

三、雄性附性器官495

(三)精子生成的激素控制495

(四)阴囊和温度调节495

(二)附性腺496

(一)卵巢激素的种类和化学497

一、卵巢的内分泌作用497

第三节 母畜的生殖497

(二)雌激素499

(三)孕激素502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503

(一)卵泡的发育504

(二)排卵505

(三)黄体506

(一)发情周期的分期508

三、发情周期508

(二)生殖道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509

(二)精子的获能510

(一)精子的运行510

第四节 妊娠和分娩510

一、配子的运行和受精510

(四)受精511

(三)卵子的运行511

二、胚胎早期发育和附植512

(一)卵裂512

(二)胚胎的转运和子宫的适应513

(三)母体对妊娠的识别513

(四)附植514

三、胎盘515

(一)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516

(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516

(三)妊娠的激素需要517

四、分娩518

(一)分娩的过程518

(二)分娩的机理519

第五节 禽类生殖的特点521

(一)精子的发生和成熟522

(二)与雄禽生殖有关的激素522

一、雄禽的生殖522

二、卵的发生和蛋的形成523

(一)卵的生长和卵黄沉积523

(三)影响雄禽生殖的因素523

(二)卵泡的内分泌活动524

(三)排卵524

(四)蛋的形成525

(五)蛋的产出526

(一)排卵周期和连产周期527

(二)排卵周期的调节527

三、雌禽的生殖周期527

(三)抱窝528

一、乳腺的结构530

第一节 乳腺的结构和生长发育530

(一)乳腺的功能性解剖530

第十三章 泌乳530

(二)乳腺的显微结构532

二、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回缩533

(一)乳腺的生长发育过程533

(二)乳腺的回缩534

(三)乳腺生长发育的调节535

一、乳和初乳536

(一)乳的成分536

第二节 乳的分泌536

(二)初乳539

二、乳的生成539

(三)乳蛋白的合成540

(二)乳糖的合成540

(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540

(一)乳脂的合成540

(一)发动泌乳的激素控制541

三、乳分泌的发动和维持541

(二)维持泌乳的激素控制541

(五)无机离子的分泌541

第三节 乳的排出542

一、乳的积聚542

(三)泌乳的神经控制542

三、排乳的反射性调节543

(一)排乳反射的传入途径543

二、排乳反射543

(二)排乳反射的传出途径544

(三)排乳的抑制545

附录 关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说明546

名词索引552

1990《家畜生理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向〆编著 1990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