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1

二、家畜生理生化学的研究对象2

三、家畜生理生化学的任务3

四、家畜生理生化学中的几个基本原则5

第二章新陈代谢7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概念7

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

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7

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8

四、兴奋性9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概念10

一、畜体的化学组成10

(一)畜体的元素组成10

(二)畜体内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11

二、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11

(一)消化吸收阶段11

(二)中间代谢阶段12

(三)解毒和排泄阶段12

三、参与物质代谢的物质13

(一)三类主要有机物13

(二)水和无机质13

(三)调节新陈代谢的活性物质14

(四)抗代谢物质15

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概念19

一、家畜能量的来源和转变19

二、饲料的卡价和呼吸商19

(一)饲料的卡价19

(二)呼吸商20

(三)根据呼吸商计算畜体内的能量消耗21

(四)家畜的能量需要22

第四节 新陈代谢的调节22

一、细胞内源的调节23

(一)酶在细胞内的集中存在和隔离分布23

(二)酶促反应速度的控制23

1.限速因素的控制作用23

2.酶活性的激动和抑制23

3.酶生成的诱导和抑制24

(三)代谢过程的反馈性控制24

(四)代谢过程的普遍联系和互相制约24

二、神经调节24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5

(二)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25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6

(四)神经调节的特点27

三、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27

(一)体液因素对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作用27

(二)体液调节的特点28

(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29

第三章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31

第一节 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31

一、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31

二、畜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和存在形式32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32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32

二、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α氨基酸33

(一)氯基酸的一般结构式33

(二)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34

1.脂肪族氨基酸34

2.芳香族氨基酸34

3.杂环氨基酸35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35

1.氨基酸的一般物理性质35

2.氨基酸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35

3.氨基酸的主要化学反应35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7

(一)肽键和多肽链37

(二)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37

1.开链多肽37

2.开链多肽的并联38

3.环状多肽38

(三)蛋白质分子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构型38

(四)纤维状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39

(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0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0

2.蛋白质的空间构型与功能的关系41

第三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42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42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和胶体性质43

(一)蛋白质的分子量43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43

1.极低的渗透压44

2.较大的粘度44

3.很高的膨润性44

4.强烈的吸附性能44

三、蛋白质的凝集、沉淀和胶溶作用45

(一)盐析45

(二)加入有机溶剂45

(三)加入重金属和某些酸46

四、蛋白质的保护作用46

五、蛋白质的变性、结絮和凝固47

六、蛋白质的水解48

第四节蛋白质的分类和分布48

一、蛋白质分类的原则48

二、单纯蛋白质49

(一)清蛋白类49

(二)球蛋白类49

(三)组蛋白类50

(四)鱼精蛋白类50

(五)角蛋白类50

(六)胶元蛋白类50

(七)弹性蛋白类51

三、结合蛋白类51

(一)核蛋白类51

(二)糖蛋白类51

(三)脂蛋白类52

(四)色蛋白类52

(五)磷蛋白类52

(六)金属蛋白类53

第五节核酸的种类和在细胞内的分布53

一、核酸及其分类53

二、核酸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分布53

(一)脱氧核糖核酸的存在形式和分布53

(二)核糖核酸的存在形式和分布54

第六节核酸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54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54

(一)核酸的组成成分54

1.嘧啶碱55

2.嘌呤碱55

3.戊糖和脱氧戊糖56

4.核苷57

(二)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单核苷酸58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59

(一)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多核苷酸链中的单核苷酸排列顺序59

(二)核酸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空间构型60

1、DNA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60

2、RNA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60

三、畜体内某些重要的单核苷酸衍生物63

(一)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63

(二)辅酶核苷酸63

(三)环状核苷酸63

第七节 核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与遗传的关系64

一、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理功能64

二、核糖核酸的生理功能65

(一)转运核糖核酸(t RNA)的主要生理功能65

(二)遗传密码66

(三)mRNA的主要生理功能66

(四)rRNA的主要生理功能67

第四章69

第一节 酶的重要性和特性69

一、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69

二、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70

三、酶的特性70

(一)酶具有极其强大的催化能力70

(二)酶促反应有很高的特异性(或专一性)70

1.绝对特异性71

2.相对特异性或族类特异性71

3.立体异构特异性71

4.酶对反应或产物的特异性71

(三)酶促反应只需要温和的反应条件71

(四)酶促反应对媒质条件有高度敏感性72

(五)酶分子本身有很大的不稳定性72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72

一、酶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组成72

(一)酶的理化性质72

(二)酶的分子组成72

1.酶蛋白与辅酶73

2.酶蛋白和辅酶的作用73

3.辅酶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74

二、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74

(一)酶分子的特定结构决定特定的催化功能74

(二)酶的活性中心76

三、酶元的激活及其生物学意义77

(一)酶元激活的概念77

(二)酶元激活的过程77

1.胃蛋白酶元的激活77

2.胰蛋白酶元的激活78

3.胰糜蛋白酶元的激活79

(三)酶元激活的生物学意义79

第三节酶催化作用的机理80

一、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80

二、酶催化作用的机理81

(一)酶催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学说81

(二)酶的作用机理81

(三)多酶体系的作用机理82

第四节影响酶作用的因素83

一、底物浓度的影响83

二、酶浓度的影响83

三、温度的影响84

四、酸碱度(pH)的影响84

五、反应产物的影响86

第五节酶的激动剂和抑制剂86

一、酶的激动剂86

二、酶的抑制剂87

(一)竞争性抑制87

(二)非竞争性抑制89

(三)其它类型的抑制90

第六节酶的分布和生成90

一、酶在体内的分布90

二、酶在体内的生成91

(一)酶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更新91

(二)酶的诱导生成和适应性意义91

第七节酶的命名和分类92

一、酶的命名原则92

(一)根据酶作用的底物命名92

(二)根据催化反应的类型命名92

二、酶的分类93

(一)氧化还原酶类93

(二)转移酶类93

(三)水解酶类93

(四)裂合酶类94

(五)异构酶类94

(六)合成酶类95

三、同功酶95

(一)同功酶的概念95

(二)同功酶的生物学意义96

1、两种苹果酸脱氢酶的生理功能96

2、乳酸脱氢酶多种形式的生理功能97

第八节 酶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意义97

一、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97

二、酶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98

三、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98

四、酶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99

五、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99

第五章维生素100

第一节 维生素的概念100

一、维生素的一般生理功用100

二、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100

(一)维生素的命名100

(二)维生素的分类100

1.脂溶性维生素101

2.水溶性维生素101

三、维生素在自然界的分布101

四、维生素的消化吸收102

五、维生素缺乏症和不足症102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103

一、维生素A103

(一)维生素A的化学本质和性质103

(二)维生素A的来源和在畜体内的转化、储存104

(三)维生素A的生理功用、需要量和缺乏症104

二、维生素D105

(一)维生素D的化学性质和来源105

(二)维生素D的代谢106

(三)1.25二羟胆骨化醇的生理功用108

(四)维生素D的需要量和缺乏症108

三、维生素E109

(一)维生素E的化学性质和来源109

(二)维生素E的生理功用和缺乏乏症110

四、维生素K111

(一)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和来源111

(二)维生素K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11

第三节几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112

一、维生素B1(硫胺素,抗神经炎维生素)112

(一)维生素B1的化学和性质112

(二)维生素B1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13

(三)维生素B1的来源和需要量114

二、维生素B2(核黄素)114

(一)维生素B2的化学和性质114

(二)维生素B2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15

(三)维生素B2的来源和需要量117

三、维生素B6117

(一)维生素B6的化学和性质117

(二)维生素B6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18

(三)维生素B6的来源和需要量119

四、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119

(一)维生素PP的化学和性质119

(二)维生素PP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19

(三)维生素PP的来源和需要量120

五、泛酸121

(一)泛酸的化学和性质121

(二)泛酸的生理功用122

(三)泛酸的来源和需要量123

六、叶酸123

(一)叶酸的化学和性质123

(二)叶酸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23

(三)叶酸的来源和需要量124

七、维生素B12124

(一)维生维B12的化学和性质124

(二)维生素B12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24

(三)维生素B12的来源和需要量124

八、生物素126

(一)生物素的化学和性质126

(二)生物素的生理功用和来源126

九、维生素C(抗坏血酸)126

(一)维生素C的化学和性质126

(二)维生素C的生理功用和缺乏症127

(三)维生素C的来源和需要量128

十、维生素P128

(一)维生素P的化学128

(二)维生素P的生理功用129

第四节维生素与酶和激素的关系129

一、维生素之间的关系130

二、维生素与酶之间的关系130

三、维生素与激素的关系132

第六章消化133

第一节消化概述133

一、消化的意义133

二、消化功能的进化133

三、消化的过程134

四、消化腺的分泌134

五、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35

六、消化活动的整体性和阶段性136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136

一、摄食和喝饮136

二、咀嚼137

三、唾液及其分泌138

(一)唾液腺138

(二)唾液的特性、组成和生理功用139

1.唾液的特性139

2.唾液的组成139

3.唾液的生理功用139

(三)各种家畜唾液分泌活动的特性140

1.狗的唾液分泌140

2.马的唾液分泌140

3.反刍动物的唾液分泌140

4.猪的唾液分泌140

(四)唾液分泌的调节141

1.唾液分泌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141

2.支配唾液腺的神经的作用141

3.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142

4.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142

四、吞咽142

(一)吞咽动作142

(二)吞咽的神经支配143

第三节胃内的消化144

一、胃的结构144

二、胃内消化的一般规律145

(一)胃液的特性、组成和生理功用145

1.盐酸145

2.胃液中的酶146

3.胃液中的粘液146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47

1.胃液分泌的反射期147

2.胃液分泌的化学期147

(三)胃的运动149

1.胃的运动形式149

2.胃的排空150

(四)胃运动的调节150

(五)呕吐151

三、马胃内消化的特点151

(一)马胃的结构特点151

(二)马胃腺的分泌活动152

(三)马胃的运动152

(四)马胃内食物的消化152

四、猪胃内消化的特点153

五、反刍动物胃内消化的特点154

(一)反刍动物的胃结构154

(二)反刍和嗳气154

1.反刍的意义154

2.反刍动作155

3.嗳气155

(三)反刍动物的胃运动156

1.前胃的运动156

2.食道沟反射157

3.反刍动物胃运动的调节157

(四)反刍动物胃内的化学和微生物消化157

1.前胃内的消化157

2.皱胃内的消化159

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159

一、胰液及其分泌159

(一)胰液的特性、成分和生理功用159

1.胰液的特性和分泌量159

2.胰液的成分和生理功用159

(二)胰液的分泌160

1.水分和无机物的分泌160

2.酶的合成和分泌161

(三)胰腺分泌的调节161

1.胰腺分泌的神经调节161

2.胰腺分泌的激素调节161

二、胆汁及其分泌和排出162

(一)胆汁的特性、成分和生理功用163

1.胆汁的特性和分泌量163

2.胆汁的成分和生理功用163

3.胆盐的肝肠循环163

(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164

(三)胆汁的排出及其调节165

(四)胆囊的生理功用165

三、小肠液及其分泌166

(一)小肠液的特性、成分和生理功用167

(二)小肠液的分泌167

(三)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68

1.十二指肠腺分泌的调节168

2.小肠腺分泌的调节168

四、小肠的运动168

(一)节律性分节运动168

(二)蠕动169

(三)小肠粘膜和绒毛的运动169

(四)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的运动170

(五)长的肠反射170

(六)小肠运动的调节171

第五节大肠内的消化172

一、大肠液172

二、大肠的运动172

(一)盲肠的运动172

(二)结肠的运动173

1.袋状往返运动173

2.分段推进运动173

3.多袋推进运动或集团运动173

4.蠕动173

三、大肠内的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活动173

(一)草食动物大肠内的消化作用174

(二)猪大肠内的消化作用174

(三)肉食动物大肠内的消化作用174

(四)大肠内的腐败和发酵对机体的影响174

四、粪便的形成和排粪175

(一)粪便的形成175

(二)排粪动作175

五、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176

第六节吸收176

一、吸收的部位176

二、吸收的机理177

(一)被动性扩散177

(二)渗透性流动177

(三)主动性转运178

1.捕集反应178

2.差别通透性178

3.膜载体转运178

(四)胞饮作用或吞饮作用179

(五)绒毛运动和肠血液循环179

三、糖的吸收180

四、蛋白质的吸收181

五、脂肪的吸收182

六、水和无机质的吸收183

(一)水分的吸收183

(二)无机盐的吸收184

第七节 家禽的消化184

一、口腔内的消化185

二、嗉囊内的消化185

三、腺胃内的消化185

四、肌胃内的消化186

五、肠内的消化186

六、吸收187

第七章血液和淋巴188

第一节 概述188

一、体液和机体内环境188

(一)体液188

(二)机体内环境的概念188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89

三、血液的组成190

第二节 血浆的化学成分190

一、血浆蛋白质190

(一)血浆蛋白的种类和性质190

(二)血浆蛋白的含量191

(三)血浆蛋白的生理功用192

1.修补组织的作用192

2.缓冲作用192

3.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192

4.免疫作用193

5.运输作用193

6.凝血作用193

7.其它作用193

(四)血浆蛋白的来源193

(五)血浆中的酶类193

二、血浆中的补体系统194

(一)补体和补体系统194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过程194

1.补体系统活化的典型途径194

2.补体系统活化的替代途径194

(三)补体系统活化过程中的各种生物活性产物196

三、血浆中的非蛋白含氮物197

四、血浆中的无氮有机物198

(一)糖198

(二)糖代谢的中间产物198

(三)脂类及其代谢的中间产物98

五、血浆中的无机质198

六、血浆中的其它物质199

(一)气体199

(二)色素199

(三)维生素、激素、生物碱和药物199

第三节血液的理化特性200

一、血液的颜色和比重200

二、血液的粘滞性200

三、血液的渗透压200

(一)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200

(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201

(三)渗透压的表示方法201

四、血液的酸碱度202

第四节红细胞203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目和功能203

(一)红细胞的形态203

(二)红细胞的数目203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204

二、红细胞的组成和血红蛋白204

(一)红细胞的组成204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和性质204

(三)血红蛋白的主要化学反应和衍生物205

1.氧合血红蛋白206

2.碳酸血红蛋白206

3.高铁血红蛋白206

4.碳氧血红蛋白206

5.硫血红蛋白207

(四)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207

(五)血红蛋白的代谢207

1.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207

2.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207

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溶血208

(一)红细胞的渗透脆性208

(二)影响溶血的各种因素209

四、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209

(一)红细胞的正常悬浮稳定性和血沉速率209

(二)影响血沉的因素210

(三)测定血沉速率的临床意义210

五、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211

(一)红细胞的生成211

(二)红细胞的破坏211

第五节白细胞212

一、白细胞的形态和分类212

(一)中性粒细胞212

(二)嗜酸性粒细胞212

(三)嗜碱性粒细胞212

(四)小淋巴细胞212

(五)大淋巴细胞213

(六)单核细胞213

二、白细胞的数量、比例和在血流中的数量变化214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214

(二)血流中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214

1.白细胞增多214

2.白细胞减少216

3.白血病216

三、白细胞的功能216

(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216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217

(三)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217

(四)单核细胞的功能217

(五)淋巴细胞的功能218

四、白细胞的生命史219

(一)题粒细胞的生命史219

(二)淋巴细胞的生命史221

(三)单核细胞的生命史221

第六节血小板221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221

(一)血小板的形态221

(二)血小板的数目221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221

(一)血小板的止血作用221

(二)血小板的凝血作用222

三、血小板的生命史223

第七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223

一、血液凝固223

(一)血液凝固的机理223

1.凝血活酶的形成224

2.凝血酶元转变成凝血酶225

3.纤维蛋白元转变为纤维蛋白226

(二)凝血时间226

(三)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227

(四)血液凝固的延缓、防止和加速228

(五)血液凝固的异常228

1.出血性疾病228

2.血管内的血液凝固—血栓形成229

二、纤维蛋白溶解229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230

1.纤维蛋白溶酶元的激活230

2.纤维蛋白的溶解230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生理意义231

1.保证血液维持流体状态231

2.维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和弹性231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炎症的关系232

4.参与排泄管道的疏通232

(三)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因素232

(四)纤维蛋白形成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对立统一232

第八节血量、输血和血型233

一、血量及其调节233

(一)血量233

(二)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及其调节233

二、输血和血型234

(一)输血的临床意义234

(二)常用的输血物质一全血、血浆和血浆代用品234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234

(四)血型235

第九节脾脏236

(一)脾脏的造血功能236

(二)脾脏调节骨髓造血的功能237

(三)脾脏破坏血细胞的功能237

(四)脾脏的防御功能237

(五)脾脏的储血功能237

(六)脾脏在铁代谢中的功能237

(七)脾脏的摘除功能238

第十节 淋巴液和组织液238

一、淋巴系统概述238

(一)淋巴系统的结构238

(二)淋巴结238

二、淋巴液的组成和生成239

(一)淋巴液的组成239

(二)淋巴液的生成240

三、淋巴液的流动242

(一)影响淋巴液流动的因素242

(二)淋巴液流动的生理功能242

第八章血液循环243

第一节 概述243

一、血液循环的重要意义243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243

第二节心脏生理245

一、心脏的结构245

(一)心肌的结构245

(二)心脏的传导系统245

(三)心脏的瓣膜245

(四)心脏的神经支配246

(五)心包246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247

(一)心肌的兴奋性247

1.心肌的兴奋及其表现247

2.心肌兴奋性的变化247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248

1.自律性细胞及其分布248

2.心跳的起搏点248

3.起搏点活动的调节和控制248

(三)心肌的传导性249

1.心肌的传导速度249

2.心肌兴奋传导的过程249

3.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249

(四)心肌的收缩性249

1.心肌收缩的特点249

2.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250

(五)影响心肌特性的因素251

1.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251

2.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251

三、心脏的生物电现象252

(一)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252

1.静息电位的概念252

2.静息电位的形成机理252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253

1.动作电位的概念253

2.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254

3.动作电位的扩布机理255

4.自动节律的形成机理255

(三)心电图256

1.心电图的形成原理256

2.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257

3.心电图的临床价值258

四、心动周期258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258

(二)心室的射血过程和血液充盈过程259

1.心室的射血过程259

2.心室的血液充盈过程260

(三)心音261

1.心音的来源与时间关系261

2.第一心音262

3.第二心音262

4.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263

(四)心率263

(五)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63

1.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263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264

(六)心脏的作功265

第三节血管生理266

一、血管生理概述266

(一)动脉系统266

(二)毛细血管266

(三)静脉系统266

(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原理和血管系统的阻力268

二、动脉血压268

(一)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压269

(二)各种家畜的动脉血压及其生理性波动269

(三)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270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71

1.心输出量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71

2.外周阻力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72

3.大动脉弹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72

4.循环血量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72

5.血液粘滞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72

(五)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273

三、动脉脉搏273

(一)动脉脉搏的形成和变化273

(二)动脉脉搏的波形和传播速度273

(三)动脉脉搏的临床意义274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脉搏275

(一)静脉血压275

1.正常静脉血压及其变化275

2.影响静脉血压的因素275

3.静脉血压的临床意义275

(二)静脉脉搏276

1.静脉脉搏的形成原理276

2.颈静脉脉搏的波形及其形成机理276

3.静脉脉搏波的临床意义276

五、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277

(一)血流速度277

(二)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277

(三)微循环278

1.微循环系统的结构278

2.微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流动279

3.影响微循环的主要因素279

4.休克281

(四)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及其影响因素282

1.心肌收缩力282

2.呼吸运动282

3.骨胳肌的挤压作用282

(五)器官血流量和循环时282

1.器官血流量282

2.循环时283

(六)储血库283

1.脾脏的储血库作用283

2.肝脏和肺脏的储血库作用284

3.皮肤的储血库作用284

第四节心脏血管活动的调节284

一、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节中枢284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节中枢284

1.心脏的抑制神经284

2.心脏的兴奋神经285

3.心脏的神经调节中枢285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节中枢286

1.缩血管神经286

2.舒血管神经286

3.血管运动中枢287

(三)心脏血管活动的高级中枢288

二、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288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288

(二)颈动脉球和主动脉球的化学感受器反射289

(三)来自其它器官系统的心血管反射290

1.器官活动所引起的局部舒张反射290

2.皮肤痛觉和温度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射290

3.其它反射290

(四)大脑皮层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290

三、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92

(一)激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292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92

2.加压素292

3.血管紧张素293

4.前列腺素294

5.乙酰胆碱和多巴胺294

(二)代谢产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294

1.组织胺294

2.缓激肽(血管舒张素)及其类似物295

3.5—羟色胺295

4.乳酸、腺苷衍生物、钾离子等代谢产物295

5.舒血管肠肽296

(三)血液中的O2和CO2变动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296

第五节 某些器官的循环特点296

一、冠状循环296

(一)心脏的代谢和血液供应的特点296

1.冠脉系统的结构297

2.心肌的代谢特点297

3.心肌血液供应的特点298

(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及其调节299

二、肺循环299

(一)肺循环的特点299

(二)肺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脉搏299

(三)肺循环系统中的血流300

(四)肺循环的神经和体液调节301

三、脑循环301

(一)脑循环血流的特点301

(二)影响脑循环血流的因素301

(三)脑循环的调节302

四、内脏循环302

(一)肠系膜循环303

(二)脾循环304

(三)肝循环304

第九章呼吸306

第一节 概述306

一、呼吸的意义306

二、家畜的呼吸器官306

(一)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306

(二)肺脏和肺功能单位的解剖生理特点307

(三)呼吸器官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308

三、呼吸的过程309

(一)肺呼吸309

(二)呼吸气体的运输309

(三)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309

第二节呼吸运动及其机理310

一、胸内压310

(一)胸腔内的静力学条件310

(二)胸膜腔的负压及其形成原理310

(三)胸内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化312

(四)胸腔负压对胸腔内器官的影响313

(五)气胸313

二、呼吸运动314

(一)呼吸运动的过程和特征314

1.吸气运动314

2.呼气运动315

(二)呼吸型315

(三)呼吸的频率和深度315

三、呼吸时肺内压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16

(一)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316

(二)呼吸时肺内压变化的影响因素317

第三节肺的通气功能317

一、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318

(一)呼吸时肺容积变化的特点318

(二)肺活量318

(三)肺泡张缩与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319

(四)呼吸时支气管树的运动320

二、肺和肺泡的通气量320

(一)肺通气量320

(二)肺泡通气量321

(三)浅快呼吸和深长呼吸的肺泡通气效能322

(四)肺通气功能的障碍323

三、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323

(一)生理性呼吸音的种类及其产生机理323

1.喉狭窄音或喉呼吸音324

2.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音324

3.肺泡呼吸音324

4.混合性呼吸音324

(二)呼吸音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325

第四节呼吸时的气体交换325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325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325

1.气体的弥散和分压325

2.气体在液体内的溶解和液体内的气体张力326

3.气体的溶解度327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各种因素327

二、肺内的气体交换328

(一)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的成分与分压328

(二)血液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压329

(三)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329

三、组织内的气体交换330

第五节血液中的气体运输331

一、氧在血液中的运输331

(一)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存在量331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331

2.血液的氧容量332

(二)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和分解332

(三)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333

(四)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离解的其它因素334

(五)肌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和分解335

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335

(一)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存在量335

(二)二氧化碳从组织进入血液后的变化过程336

1.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固定336

2.二氧化碳在红细胞中的固定336

(三)二氧化碳从血液通过肺部排出的变化过程337

(四)氯离子转移在血液运输二氧化碳中的作用337

(五)氧与二氧化碳运输的相互关系337

第六节呼吸的调节340

一、调节呼吸的各级中枢340

(一)延髓的呼吸中枢340

(二)桥脑的呼吸中枢及其与延髓呼吸中枢的相互作用341

(三)调节呼吸的高级中枢342

二、血液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影响342

(一)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影响343

(二)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343

(三)血液酸碱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344

三、呼吸运动的其它反射性调节345

(一)骨胳肌活动对呼吸运动的影响345

(二)肺牵张反射346

(三)呼吸本体反射346

(四)其它内外感受性反射347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347

五、脑高级部位对呼吸的调节348

第七节缺氧症和大气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349

一、缺氧症349

(一)缺氧症的分类、原因和一般特征349

(二)各种组织和机体对缺氧症的敏感性350

(三)缺氧时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和功能障碍350

(四)缺氧时各种变化的机理351

二、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352

(一)低气压对生理变化的特征352

(二)家畜对低气压的风土驯化353

三、高气压和高浓度氧对机体的影响353

(一)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353

(二)高浓度的氧对机体的影响354

第八节 禽类呼吸的特征354

(一)禽类呼吸系统的特点354

(二)禽类的呼吸运动355

(三)禽类呼吸时的空气循环355

(四)禽类的呼吸频率355

(五)气囊的生理功能356

第十章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谢357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念357

一、生物氧化的特点357

二、生物氧化反应的本质357

三、生物氧化的内容358

第二节 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359

一、直接脱羧反应359

(一)α-直接脱羧反应359

(二)β-直接脱羧反应360

二、氧化脱羧反应361

(一)α-氧化脱羧反应361

(二)β-氧化脱羧反应361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362

一、生物氧化链(呼吸链)的概念362

二、重要的生物氧化体系362

(一)以氧分子为直接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体系363

1.氧化酶体系363

2.需氧脱氢酶体系363

(二)不以氧为直接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体系366

1.NADH呼吸链366

2.FADH2呼吸链367

三、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及其作用机理368

(一)吡啶核苷酸脱氢酶及其辅酶NAD+及NADP+368

(二)黄酶及其辅酶FMN和FAD369

(三)辅酶Q370

(四)细胞色素体系371

第四节生物氧化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372

一、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放能的三个阶段372

(一)放能的第一阶段372

(二)放能的第二阶段372

(三)放能的第三阶段372

二、高能键和高能化合物373

(一)高能键373

(二)三磷酸腺苷(ATP)和二磷酸腺苷(ADP)374

三、高能磷酸键的形成和氧化磷酸化375

(一)底物连接磷酸化375

1.非氧化性底物连接磷酸化376

2.氧化性底物连接磷酸化376

(二)氧化磷酸化377

1.线粒体三磷酸腺苷酶和呼吸链组分377

2.P/O比率和呼吸链中生成ATP的可能部位379

3.氧化磷酸化的机理380

4.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382

四、能量的储存和利用383

(一)能量的储存383

(二)能量的利用384

第五节能量代谢概述385

一、能量交换386

(一)能量来源386

(二)能量单位387

(三)粗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387

1.粗能(GE)387

2.消化能(DE)和总消化营养分(TDN)387

3.代谢能(ME)387

4.净能(NE)388

二、能量代谢率的测定389

(一)测定能量代谢率的原理389

(二)直接测热法389

(三)间接测热法390

1.含氮化合物排出量的测定390

2.二氧化碳呼出量的测定390

3.耗氧量的测定391

4.氧的热价和呼吸商391

5.能量代谢率的计算391

6.呼吸商的特殊变化392

(四)反刍动物的测热法393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基本因素394

(一)食物的特别动力作用394

(二)肌肉活动394

(三)环境温度394

(四)神经系统的紧张度395

第六节基础代谢、绝食代谢和生产代谢395

一、基础代谢和绝食代谢的概念395

二、绝食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396

(一)绝食代谢的正常水平396

(二)绝食代谢的影响因素397

1.机体本身因素的影响397

2.环境因素的影响398

三、生产代谢的能量需要398

(一)维持能量代谢398

(二)生长能量代谢398

(三)泌乳能量代谢399

(四)生殖的能量代谢399

(五)产蛋的能量代谢400

(六)使役的能量代谢400

第七节能量代谢的调节400

一、能量代谢的调节过程401

(一)进食的调节401

(二)运动输出的调节401

(三)能量储存的调节401

二、能量代谢的调节机理402

(一)能量代谢的激素调节402

1.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的调节402

2.肾上腺素对能量代谢的调节402

(二)能量代谢的神经调节402

1.进食的神经调节403

2.运动输出的神经调节403

3.储存能量的神经调节403

第十一章糖代谢404

第一节 糖代谢的一般概念404

一、糖类的消化、发酵和吸收404

(一)糖类的消化和吸收404

(二)糖类的微生物发酵405

二、畜体内的主要糖类405

(一)畜体内的主要单糖405

(二)畜体内的主要二糖407

(三)畜体内的多糖407

(四)畜体内的糖类衍生物408

三、糖的主要生理功用408

四、糖的运输、储存和利用概要408

第二节 血糖409

一、血糖的一般概念409

(一)血糖的生理意义409

(二)血糖的正常浓度及其变化410

(三)血糖的来源411

(四)血糖的去路411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413

(一)组织器官对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作用413

(二)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414

(三)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415

第三节 糖酵解作用(糖的无氧分解)415

一、糖酵解的生化过程415

(一)糖酵解的第一阶段—生成己糖磷酸酯416

(二)糖酵解的第二阶段—生成两分子磷酸丙糖417

(三)糖酵解的第三阶段—生成3-磷酸甘油酸418

(四)糖酵解的第四阶段—生成丙酮酸419

(五)糖酵解的第五阶段—生成乳酸420

二、糖酵解的能量转变和生理意义421

(一)糖酵解的能量转变421

(二)糖酵解的生理意义421

三、瘤胃内微生物的发酵作用422

(一)多糖在细胞外转化成短链低聚糖、二糖或单糖422

(二)短链低聚糖或二糖转化成单糖422

(三)单糖转化成丙酮酸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23

(四)丙酮酸转变成最终产物423

第四节糖的有氧分解(有氧氧化)425

一、糖有氧分解的生化过程425

(一)丙酮酸氧化脱羧的生化过程426

(二)三羧循环的概念和草酰乙酸的生成428

(三)三羧循环的生化过程428

二、糖有氧分解的能量转变和生理意义432

(一)糖有氧分解的能量转变432

(二)糖有氧分解的生理意义433

第五节磷酸戊糖旁路434

一、磷酸戊糖旁路的生化过程434

(一)6-磷酸葡萄糖氧化阶段的生化过程434

(二)非氧化性戊糖生成阶段的生化过程437

二、磷酸戊糖旁路的生理意义438

(一)生成5-磷酸核糖438

(二)生成还原型辅酶Ⅱ439

(三)氧化葡萄糖供能439

(四)各种戊糖和其它异常单糖的代谢途径439

(五)维持红细胞的稳定性439

三、糖不同分解途径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440

(一)糖三条分解途径的区别和联系440

(二)糖三条分解途径的互相制约441

1.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反馈调节441

2.磷酸戊糖旁路对有氧氧化的调节442

第六节糖元分解、糖元生成和糖元异生442

一、糖元的生理作用442

二、糖元分解作用443

(一)糖元分解的生化过程443

(二)糖元分解的调节444

三、糖元生成作用446

(一)糖元生成的生化过程446

(二)糖元生成的调节446

四、糖元异生作用449

(一)糖元异生的生化过程449

(三)糖元异生的前体及其转化450

(三)糖元异生的生理意义452

(四)糖元异生的调节454

第七节其它己糖的代谢454

一、果糖的代谢途径454

二、半乳糖的代谢途径455

三、甘露糖的代谢途径456

第八节 糖代谢的激素调节456

一、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6

(一)加速糖的利用456

(二)限制葡萄糖的生成457

二、肾上腺素和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7

(一)肾上腺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7

(二)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7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8

四、甲状腺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8

五、生长素对糖代谢的调节459

第九节 糖代谢的障碍459

一、糖消化吸收的障碍459

二、糖氧化利用的障碍459

三、高血糖、低血糖和糖尿460

第十二章脂类代谢461

第一节 脂类代谢的一般概念461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461

(一)脂类的消化461

(二)脂类的吸收462

二、畜体内的主要脂类464

(一)脂肪464

(二)磷脂465

1.卵磷脂465

2.脑磷脂和丝氨酸磷脂465

3.肌醇磷脂466

4.神经磷脂467

(三)糖脂467

1.脑苷脂467

2.神经节糖脂467

(四)固醇和类固醇468

(五)鲸蜡和羊毛脂468

1.鲸蜡468

2.羊毛脂468

三、脂类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用469

(一)脂类的存在形式469

(二)储存脂的生理功用469

(三)原生质脂的生理功用469

第二节脂类的转运和代谢动态471

一、血脂和血浆脂蛋白471

(一)血脂471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性质472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472

2.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和结构473

3.载脂蛋白473

(三)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和功能474

1.乳糜微粒(CM)的代谢和功能474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代谢和功能474

3.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和功能474

4.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和功能475

5.血浆中游离脂肪酸(FFA)的代谢475

二、脂类在肝脏中的代谢动态476

(一)肝脏在脂类转运中的作用476

(二)肝脏在甘油三酯代谢中的作用476

1.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合成代谢476

2.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代谢476

(三)肝脏在磷脂和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476

1.肝脏中的磷脂代谢476

2.肝脏中的胆固醇代谢477

三、脂类在脂肪组织中的代谢动态478

(一)脂肪组织利用糖合成甘油三酯478

(二)脂肪组织利用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478

(三)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动员478

(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互变479

第三节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479

一、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动员479

(一)甘油三酯的水解479

(二)甘油三酯一脂肪酸循环480

(三)甘油三酯分解的调节480

1.应激状态对甘油三酯分解的影响480

2.饥饿对甘油三酯分解的影响481

二、甘油的分解代谢481

(一)甘油分解的生化过程481

(二)甘油分解的能量产生482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482

(一)葡萄糖-脂肪酸循环482

1.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的概念482

2.激素对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的影响483

3.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的生理意义483

(二)脂肪酸的β-氧化484

1.脂肪酸β-氧化的生化过程484

2.脂肪酸氧化时的能量产生485

(三)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和脂肪酸的ω-氧化486

1.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486

2.脂肪酸的ω-氧化487

第四节酮体的代谢487

一、酮体的生物合成487

(一)酮体生物合成的生化过程487

(二)酮体生物合成的调节489

二、酮体的氧化利用490

(一)酮体氧化利用的生化过程490

(二)各组织对酮体的利用情况491

(三)肝外组织中的酮体生成492

三、酮体的重要生理意义492

(一)葡萄糖-酮体循环492

(二)酮体对脑组织的重要作用492

(三)酮体对甘油三酯分解的负反馈性调节493

第五节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494

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494

(一)非线粒体体系的脂肪酸合成494

1.乙酰辅醇A通过线粒体膜的转运494

2.脂肪酸合成的生化过程495

3.脂肪酸合成与糖代谢的关系496

(二)线粒体体系的脂肪酸合成497

(三)脂肪酸的互相转变498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498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499

(一)甘油三酯合成的甘油磷酸二酯途径499

(二)甘油三酯合成的甘油一酯途径500

(三)甘油三酯合成的调节500

第六节磷脂的代谢501

一、磷脂的生物合成501

(一)卵磷脂的生物合成501

1.卵磷脂合成的胆碱途径502

2.卵磷脂合成的脑磷脂途径503

(二)脑磷脂的生物合成503

(三)丝氨酸磷脂的生物合成504

(四)神经磷脂的生物合成504

二、磷脂的降解505

第七节 类固醇的代谢506

一胆固醇的吸收和转运506

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507

(一)合成胆固醇的原料507

(二)合成胆固醇的生化过程508

1.生成β,δ-二羟-β-甲基戊酸(MVA)的过程508

2.生成鲨烯的过程508

3.由鲨烯生成胆固醇的过程510

(三)胆固醇合成的调节510

1.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性调节510

2.糖代谢和甘油三酯代谢对胆固醇合成的影响511

3.胆固醇合成的神经调节和激素控制511

三、胆固醇的分解代谢511

(一)胆固醇降解生成胆汁酸512

(二)胆汁酸的排泄和肝肠循环513

(三)胆固醇的其它降解产物513

四、胆固醇的代谢较变514

第八节脂类代谢的障碍515

一、反刍动物的酮血症515

(一)酮血症的发生机理515

(二)反刍动物易于发生酮血症的原因515

(三)反刍动物酮血症的主要症状516

二、驴怀骡妊娠毒血症516

(一)驴怀骡妊娠毒血症的主要症状516

(二)驴怀骡妊娠毒血症的发生机理516

三、脂肪肝517

(一)脂肪肝的概念517

(二)脂肪肝的发生机理517

1.肝脏内脂肪合成过多517

2.肝脏对脂肪的利用减少517

3.肝脏中脂肪转运发生障碍518

1989《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向壔编著 198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上(1987 PDF版)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上
1987 合记图书出版社
家畜生理化学(1978.10 PDF版)
家畜生理化学
1978.10 養賢堂
家畜の生理学(1958.01 PDF版)
家畜の生理学
1958.01 養賢堂
家畜家禽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PDF版)
家畜家禽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家畜生理学( PDF版)
家畜生理学
家畜病理生理学( PDF版)
家畜病理生理学
内蒙古农牧学院
家畜生理学(1912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12
家畜生理学(1980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80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病理生理学(1984 PDF版)
家畜病理生理学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上(1982 PDF版)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上
1982 国立编译馆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下(1989 PDF版)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下
198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1989 PDF版)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
198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1987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家畜消化生理学(1952 PDF版)
家畜消化生理学
1952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原理(1954 PDF版)
家畜生理学原理
1954 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