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生化学 下》求取 ⇩

第十三章蛋白质代谢1

第一节概述1

一、畜体内的蛋白质1

(一)畜体内蛋白质的种类1

(二)畜体内蛋白质的含量和存在形式1

(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

二、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和需要量2

(一)蛋白质的生理价值3

1.必需氨基酸的概念3

2.全价蛋白质和非全价蛋白质3

3.蛋白质生理价值的表示方法5

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6

1.氮平衡6

2.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7

(三)抗氨基酸8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9

一、蛋白质的消化9

(一)蛋白质在胃中的消化作用9

(二)蛋白质在肠中的消化作用9

1.胰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9

2.小肠粘膜细胞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9

二、氨基酸的吸收9

第三节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微生物转化11

一、瘤胃微生物的氮代谢11

(一)蛋白质的分解11

(二)氨基酸的分解11

(三)瘤胃内的氨循环13

(四)瘤胃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13

(五)瘤胃微生物的其它氮代谢14

二、大肠内的微生物腐败作用14

(一)胺的生成15

(二)酚的生成15

(三)吲哚和甲基吲哚的生成16

(四)硫化氢的生成61

(五)氨的生成17

第四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动态18

(一)蛋白质在体内的转化和动态平衡18

(二)氨基酸代谢池的概念19

(三)血液氨基酸20

第五节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21

一、脱氨基作用21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21

(二)转氨基作用22

1.转氨基作用的类型22

2.转氨基作用的机理24

3.转氨基作用的生理意义25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25

(四)非氧化性脱氨基作用27

二、脱羧基作用27

三、氨的代谢30

(一)尿素的生成和排出30

(二)谷氨酰胺的生成和分解33

(三)直接生成铵盐排出34

(四)用于合成代谢34

四、α-酮酸的代谢34

(一)α-酮酸的氨基化作用34

(二)α-酮酸的氧化分解34

(三)α-酮酸转变成糖和脂肪35

1.氨基酸在代谢上的分类35

2.氨基酸的糖元异生作用35

3.生糖氨基酸转变成脂肪35

4.生酮或生糖兼生酮氨基酸转变成脂肪35

第六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36

(一)α-酮酸的氨基化作用36

(二)非必需或半必需氨基酸的互相转变38

(三)由必需氨基酸转变成非必需或半必需氨基酸39

第七节各种氨基酸的特殊代谢39

一、一碳单位的代谢39

(一)亚氨甲酰基的生成和转移40

(二)羟甲基的生成和转移41

(三)甲基的生成和转移41

二、丙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代谢42

(一)谷氨酸的代谢42

(二)天门冬氨酸的代谢43

(三)丙氨酸的代谢43

三、甘氨酸和丝氨酸的代谢43

(一)甘氨酸的代谢43

(二)丝氨酸的代谢43

四、苏氨酸的代谢43

五、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代谢44

六、含硫氨基酸的代谢46

(一)蛋氨酸的代谢46

(二)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46

(三)硫酸根的代谢46

七、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48

(一)苯丙氨酸的代谢48

(二)酪氨酸的代谢50

八、赖氨酸的代谢53

九、组氨酸的代谢53

十、色氨酸的代谢56

第八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调节56

一、激素对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调节56

(一)生长素56

(二)胰岛素57

(三)性激素57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57

(五)甲状腺素57

(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57

二、蛋白质代谢的障碍58

(一)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性障碍58

(二)蛋白质中间代谢的障碍59

(三)蛋白质代谢终末阶段的障碍59

第九节 蛋白质、糖和脂类代谢的联系59

一、蛋白质与糖代谢的互相转变60

二、蛋白质与脂类代谢的互相联系60

三、糖与脂类代谢的互相联系60

四、蛋白质、糖和脂类分解代谢的联系60

第十四章核酸的代谢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2

第一节 核酸的消化和吸收62

一、核蛋白和核酸的水解62

二、单核苷酸的水解和吸收62

三、核苷的分解及其分解产物的吸收63

(一)核苷在肠内的分解63

(二)核苷分解产物在肠内的吸收63

第二节嘌呤核苷酸的代谢64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65

(一)合成嘌呤核苷酸的原料65

(二)嘌呤核酸的主要合成途径65

(三)嘌呤核苷酸的次要合成途径66

(四)嘌呤核苷酸的互相转变69

(五)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69

二、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和控制70

(一)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反馈馈调节70

(二)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反馈调节71

(三)抗代谢物对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72

1.氨基酸拮抗物72

2.叶酸拮抗物72

3.嘌呤拮抗物72

三、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72

第三节嘧啶核苷酸的代谢74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74

(一)合成嘧啶核苷酸的原料74

(二)尿嘧啶核苷酸的主要合成途径74

1.尿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74

2.胞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76

3.dUMP和dCMP的生物合成76

4.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的合成76

(三)嘧啶核苷酸的其它合成途径76

1.尿嘧啶核苷酸的其它合成途径76

2.胞嘧啶核苷酸的其它合成途径76

3.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其它合成途径77

二、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和控制79

(一)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反馈调节79

1.UMP生成的反馈调节79

2.嘧啶核苷转变为嘧啶核苷酸的反馈调节79

3.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生成的反馈调节79

(二)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诱导调节79

(三)嘧啶和嘌呤核苷酸生成的互相制约79

(四)抗代谢物对嘧啶核苷酸生成的抑制作用80

三、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80

(一)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分解代谢81

(二)胸腺嘧啶的分解代谢81

第四节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83

一、遗传信息的传递84

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84

(一)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84

(二)参与DNA分子复制的各种物质85

1.三砱酸脱氧核糖核苷85

2.DNA聚合酶85

3.连接酶86

4.解链蛋白和解曲蛋白87

5.RNA引物87

(三)DNA复制的过程87

1.辨识起始点87

2.DNA双链的解开87

3.RNA引物的生成88

4.在RNA引物上合成DNA片段88

5.RNA引物的脱落和降解88

6.DNA片段的修补和连接89

(四)线粒体中的DNA复制89

三、脱氧核糖核酸的修复89

(一)DNA分子的突变和诱变剂89

(二)DNA的修复90

四、RNA指导的DNA酶促合成作用(反向转录)91

第五节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92

一、转录92

(一)转录的基本过程92

1.DNA的模板作用90

2.RNA聚合酶和有关因子93

3.转录过程93

(二)哺乳动物中的RNA合成和成熟94

1.rRNA的合成与成熟94

2.tRNA的合成与成熟95

3.mRNA的合成与成熟96

4.线粒体中RNA的合成97

二、RNA的复制97

第六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98

一、三类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98

(一)tRNA的主要作用98

(二)mRNA的主要作用99

(三)rRNA的主要作用99

二、翻译的一般过程100

(一)氨基酸的活化和转运100

(二)核蛋白体循环100

1.起动阶段100

2.肽链延长阶段101

3.终止阶段104

三、肽链的转变和修饰106

(一)肽链的切断106

(二)肽链的聚合107

(三)辅基的掺入107

(四)肽链的修饰107

四、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的特点107

第七节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108

一、调节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理意义108

二、转录过程的调节109

(一)原核生物调节蛋白质合成的操纵子学说109

(二)哺乳动物对基因转录过程的调节110

1.DNA分子上组蛋白的脱落与去阻抑110

2.DNA分子上特异性阻抑蛋白的脱落与去阻抑111

三、翻译过程的调节112

(一)mRNA稳定性与活性的控制112

(二)合成蛋白质的各种酶系活性的控制113

(三)原料供应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113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其它因素113

第十五章肝脏的代谢功能114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的特点114

一、肝脏的结构特点114

二、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116

第二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17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17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118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19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19

第三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120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120

(一)第一相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21

1.氧化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21

2.还原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23

3.水解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23

(二)第二相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24

二、氧化、还原和水解作用124

(一)氧化作用124

1.微粒体羟化酶系催化的氧化作用124

2.线粒体氧化酶系催化的氧化作用128

3.胞浆氧化酶系的氧化作用129

(二)还原作用130

(三)水解作用131

1.脂类水解反应131

2.酰胺类水解反应132

3.糖苷类水解反应132

4.多肽类水解反应133

三、结合作用133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133

(二)硫酸结合134

(三)乙酰化135

(四)甲基化136

(五)甘氨酸结合和其它氨基酸结合137

(六)谷胱甘肽结合137

(七)水化138

四、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138

(一)生物转化反应的连续性138

(二)反应类型的多样性139

(三)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140

五、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141

(一)毒物或药物对生物转化的抑制作用141

(二)毒物或药物对生物转化的诱导作用141

(三)营养物质对生物转化的影响142

1.糖、脂类和蛋白质的影响142

2.维生素的影响142

3.无机质的影响142

(四)激素对生物转化的影响143

(五)年龄对生物转化的影响143

(六)动物种类对生物转化的影响144

第四节肝脏的清滤作用和排泄功能144

一、肝脏的清滤作用144

(一)枯否细胞的形态和生理145

(二)肝脏的清滤功能145

(三)肝脏清滤功能的生理意义145

1.肝脏清滤功能与免疫系统的关系145

2.肝脏清滤功能与脂类代谢的关系146

3.肝脏清滤功能与免疫复合物肾炎的关系146

4.肝脏清滤功能与血液凝固的关系146

二、肝脏的排泄功能147

第五节胆色素代谢与黄疸147

一、胆色素代谢147

(一)胆红素和胆绿素的化学及生物学特性147

(二)胆色素的来源和生成过程148

1.胆色素的来源148

2.胆色素的生成过程148

(三)胆色素在血液中的运输150

(四)肝脏对胆色素的摄取150

(五)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作用151

(六)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152

(七)胆红素在肠道内的转化和肠肝循环152

二、黄疸154

(一)血清胆红素及其定性试验154

(二)新生幼畜的生理性黄疸155

(三)黄疸的分类156

(四)黄疸的发生机理156

1.胆红素形成过多156

2.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156

3.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156

(五)新生幼畜的溶血性黄疸156

第六节肝功能试验157

一、肝功能试验的理论基础157

二、常用的肝功能试验157

(一)与蛋白质代谢有关的肝功能试验158

1.血清蛋白电泳158

2.血清浊度和絮状试验158

(二)与肝细胞病变有关的血清酶类试验158

1.转氨酶159

2.乳酸脱氢酶159

3.碱性磷酸酶159

4.γ-谷氨酰转肽酶160

5.单胺氧化酶160

(三)与排泄功能有关的肝功能试验160

1.溴酚酜排泄试验160

2.靛青绿排泄试验161

3.血清胆汁酸测定162

(四)有关胆色素代谢的肝功能试验162

1.血清黄疸指数162

2.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162

3.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162

4.尿中胆红素、胆素元和胆素的测定163

三、肝功能试验的选择164

四、肝功能试验的评价164

第十六章水、无机质代谢与酸碱平衡166

第一节 体液167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167

(一)体液的容量167

(二)体液的分布168

(三)水在体液内的存在形式169

二、体液的化学组成169

(一)体液中电解质浓度的表示方法169

1.毫克百分浓度169

2.毫当量浓度169

3.毫渗量浓度170

(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组成170

1.血浆的电解质组成170

2.组织间液的电解质组成171

3.转移细胞液的电解质组成171

(三)细胞内液的电解质组成172

三、体液间的交换173

(一)消化道与体液之间的交换173

(二)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换交173

(三)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交换173

第二节 水代谢174

一、水的生理功用174

(一)调节体温174

(二)保证生化反应正常进行174

(三)运输物质174

(四)其它作用175

二、水平衡175

(一)体内水分的来源175

(二)体内水分的去路175

(三)水摄入与排出的平衡177

(四)水的更新率177

三、水平衡的调节178

(一)饮水的调节178

(二)肾脏排水的调节179

四、水平衡失常179

(一)脱水或体液过少179

(二)家畜对缺水的适应180

(三)体液过多180

第三节无机质代谢总论181

一、无机质的种类、存在形式和重要性181

二、无机质的一般生理功用181

(一)构成原生质和组织成分181

(二)构成酶的成分或影响酶的活性181

(三)构成维生素和激素等活性物质的成分182

(四)调节水平衡和维持渗透压182

(五)调节酸碱平衡182

(六)维持神经肌肉和其它组织的兴奋性182

三、无机质研究的发展趋势183

第四节主要无机质的代谢183

一、钠、钾和氯的代谢183

(一)钠的代谢183

1.钠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和需要量183

2.钠的吸收和排泄184

3.钠的生理功用184

4.钠代谢的调节184

5.钠代谢紊乱185

(二)钾的代谢186

1.钾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和需要量186

2.钾的吸收和排泄186

3.钾的生理功用187

4.钾代谢的调节187

5.钾代谢紊乱188

(三)氯的代谢189

1.氯的含量、分布和存在形式189

2.氯的吸收和排泄189

3.氯的生理功用189

4.氯代谢的调节190

5.氯代谢障碍190

二、钙和磷的代谢190

(一)钙和磷的含量、分布和需要量190

1.骨胳中的钙和磷190

2.血液中的钙190

3.血液中的磷191

4.钙和磷的需要量192

(二)钙和磷的生理功用193

1.钙的生理功用193

2.磷的生理功用193

(三)钙和磷的吸收与排泄194

1.钙的吸收194

2.钙的排出194

3.磷的吸收195

4.磷的排出195

(四)钙和磷在骨中的沉积与动员196

1.骨的生成196

2.骨的吸收197

(五)钙和磷代谢的调节197

1.甲状旁腺素的调节作用197

2.降钙素的调节作用198

3.维生素D的调节作用199

4.其它激素的调节作用199

(六)钙和磷代谢失常200

1.高血钙和低血钙200

2.高血磷和低血磷200

3.产后瘫痪200

4.佝偻病和骨软化症200

5.骨质疏松症200

三、镁的代谢200

(一)镁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和需要量200

(二)镁的吸收和排泄201

1.镁的吸收201

2.镁的排出201

(三)镁的生理功用202

(四)镁代谢的调节203

1.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作用203

2.甲状腺素的调节作用203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203

4.生长素和维生素D的调节作用203

5.其它203

(五)镁代谢障碍204

四、硫的代谢204

第五节微量元素代谢205

一、微量元素代谢概论205

(一)微量元素的定义与分类205

(二)微量元素的吸收与排泄205

(三)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存在形式206

二、铁的代谢206

(一)铁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和需要量206

(二)铁的吸收和排泄206

1.铁的吸收206

2.铁的排泄208

(三)铁的生理功用208

(四)铁的转运和储存208

1.铁的转运208

2.铁的储存208

(五)铁代谢障碍209

1.缺铁性贫血209

2.铁过多209

三、铜的代谢210

(一)铜的含量、分布和需要量210

(二)铜的吸收和排泄210

(三)铜的生理作用211

(四)铜代谢障碍211

1.铜缺乏症211

2.铜中毒211

四、锌的代谢212

(一)锌的含量、分布和需要量212

(二)锌的吸收和排泄212

(三)锌的生理功用212

(四)锌代谢障碍213

五、锰的代谢213

(一)锰的含量、分布和需要量213

(二)锰的吸收和排泄213

(三)锰的生理功用213

(四)锰代谢障碍214

六、碘的代谢214

(一)碘的含量、分布和需要量214

(二)碘的吸收和排泄215

(三)甲状腺中的碘代谢215

1.碘化物的浓聚作用215

2.有机碘化物的形成215

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储存、运输和降解215

(四)碘代谢的障碍216

七、氟的代谢216

(一)氟的生理功用和吸收、排泄216

(二)氟中毒217

八、硒的代谢217

(一)硒的生理功用217

1.硒的抗氧化作用217

2.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活动217

3.参与视觉活动218

4.硒的抗癌作用218

5.对重金属中毒的保护作用218

(二)缺硒病218

(三)硒中毒219

九、钴的代谢219

(一)钴的生理功用和需要量219

(二)缺钴症219

十、钼的代谢220

(一)钼的生理功用和需要量220

(二)钼代谢异常220

十一、其它微量元素221

(一)其它必需微量元素221

(二)毒性微量元素221

1.砷221

2.铅222

3.镉222

十二、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222

第六节酸碱平衡223

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223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223

1.碳酸(挥发性酸)223

2.固定酸(非挥发性酸)224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224

二、体液的缓冲作用224

(一)体液中的缓冲体系及其缓冲原理225

1.缓冲体系的缓冲原理225

2.血液中的缓冲体系225

(二)对固定酸的缓冲作用226

(三)对挥发性酸的缓冲作用226

(四)对碱的缓冲作用226

三、肺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227

四、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227

(一)肾脏中的H+-Na+交换227

1.碳酸氢钠的重吸收228

2.排泌可滴定酸228

(二)氨的排泌229

1.通过谷氨酰胺酶生成氨229

2.通过谷氨酸脱氢酶生成氨230

(三)影响肾小管H+-Na+交换的因素230

1.血液的H2CO3浓度230

2.血浆K+浓度230

3.管腔液中磷酸盐和NH3的浓度231

4.血浆氯离子的浓度231

5.盐皮质激素231

6.甲状旁腺激素231

(四)排出多余的碱231

五、细胞内液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231

第七节酸碱平衡失调232

一、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232

二、代谢性酸中毒233

(一)发生原因233

(二)代偿机理233

三、呼吸性酸中毒233

(一)发生原因233

(二)代偿机理233

四、代谢性碱中毒234

(一)发生原因234

(二)代偿机理234

五、呼吸性碱中毒234

(一)发生原因234

(二)代偿机理234

六、酸碱平衡失常的生化指标235

(一)pH235

(二)二氧化碳张力(PCO2)235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235

(四)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236

(五)缓冲碱(B.B.)和剩余碱(B.E.)或碱欠缺(B.D.)236

第十七章肾脏与排泄238

第一节 概述238

一、排泄的一般概念238

(一)排泄及其生理意义238

(二)排泄的途径238

(三)肾脏在排泄活动中的重要意义238

二、肾脏结构的特点239

(一)肾单位239

1.肾小体239

2.肾小管241

(二)肾小球旁器243

1.近小球体243

2.致密斑243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243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244

第二节 尿245

一、尿量245

二、尿的理化性质246

(一)尿的混浊度246

(二)尿的颜色246

(三)尿的比重246

(四)尿的渗透压246

(五)尿的酸碱度246

三、尿的化学成分248

(一)尿中的无机质248

(二)尿中的非蛋白含氮物248

(三)尿中的无氮有机物251

(四)尿中的色素252

(五)尿中的酶和激素252

四、尿的异常成分253

(一)糖253

(二)蛋白质253

(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253

(四)胆红素和尿胆素元254

(五)酮体254

(六)脂肪254

第三节 尿生成过程254

一、肾小体的滤过作用254

(一)肾小球滤过率254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机理255

1.滤过膜的高度通透性255

2.广大的滤过表面256

3.较高的滤过压256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57

(一)重吸收作用的生理特性257

(二)重吸收作用的机理260

1.被动重吸收260

2.主动重吸收261

(三)肾小管各段及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61

1.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61

2.髓袢的重吸收作用261

3.远曲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61

4.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62

(四)重吸收的结构基础26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262

第四节肾脏对各类物质的排泄和重吸收262

一、肾脏对水的排泄以及尿的稀释与浓缩263

(一)近曲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63

(二)髓袢的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263

(三)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265

(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265

(五)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265

1.肾髓质组织的情况265

2.髓袢的重吸收情况266

3.直小血管的血流情况266

4.肾小球滤过率和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情况266

二、肾脏对电解质的排泄266

(一)肾脏对Na+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6

(二)肾脏对K+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7

(三)肾脏对C1-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8

(四)肾脏对Ca+1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8

(五)肾脏对无机磷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8

三、肾脏对代谢终产物的排泄269

(一)肾脏对尿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69

(二)肾脏对肌酐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70

(三)肾脏对尿酸和尿囊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270

四、肾脏对营养物质的重收270

(一)葡萄糖的重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70

(二)氨基酸的重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71

(三)蛋白质的重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71

第五节肾功能的调节272

一、肾脏血液循环的调节272

(一)肾脏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272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272

(三)肾脏血液循环的体液调节272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活动的调节272

(一)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作用273

1.抗利尿激素的化学组成、分泌和代谢273

2.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273

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274

4.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274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的调节作用275

1.醛固酮的化学组成和代谢275

2.醛固酮的生理效应275

3.醛固酮的分泌及其影响因素275

(三)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的调节作用278

1.甲状旁腺素278

2.降钙素278

3.维生素D278

第六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定量测定279

一尿浓缩和稀释试验279

(一)尿浓缩试验279

(二)尿稀释试验279

二、酚红排泄试验280

三、肾清除率试验280

(一)肾清除率试验和原理280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测定280

(三)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和肾有效血液流量(ERBF)的测定282

(四)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测定282

(五)肾小管最大重吸收量和最大排泄量(Tm)283

第七节肾脏的内分泌功能283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284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化学性质284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284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理作用285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285

二、活性维生素D285

(一)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285

(二)活性维生素D生成的调节287

1.血钙浓度的调节作用287

2.甲状旁腺素的调节作用287

3.血磷浓度的调节作用287

4.降钙素的调节作用288

5.其它因素的作用288

(三)1,25-(OH)2D3的临床意义288

三、肾脏的前列腺素288

(一)肾脏前列腺素的种类和生物合成288

(二)肾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290

1.舒血管作用290

2.排钠利尿作用290

(三)肾前列腺素分泌的调节290

(四)肾前列腺素与肾素的关系291

四、肾脏的激肽291

(一)肾脏的激肽及其生成291

(二)肾脏激肽生成的调节291

(三)肾脏激肽的生理作用292

第八节尿的排出292

一、输尿管生理292

(一)输尿管的结构特点292

(二)输尿管的神经支配293

(三)输尿管的蠕动293

二、膀胱生理294

(一)膀胱的结构特点294

(二)膀胱和括约肌的神经支配294

1.膀胱和括约肌的运动神经294

2.膀胱、尿道和会阴部的感觉神经295

(三)排尿的反射中枢和节段上通路295

(四)膀胱的充盈和节制力296

(五)正常排尿活动297

第十八章体温调节和环境生理299

第一节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299

第二节 家畜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300

一、各种家畜的正常体温300

(一)身体各部的温度梯度300

(二)直肠温度300

二、家畜体温的正常变动301

(一)体温的年龄和性别差异301

(二)体温的昼夜变动301

(三)影响体温的其它因素302

第三节 体温调节的原理302

一、热能的产生、储存和散失303

(一)热能的产生303

(二)热能的储存303

(三)热能的散失303

1.辐射散热304

2.传导和对流散热304

3.蒸发散热305

(四)三种散热方式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305

二、家畜对热和冷的生理反应306

(一)皮肤血液循环306

(二)血管的逆流热交换306

(三)内分泌活动307

(四)出汗307

(五)呼吸急促和喘息308

(六)唾液分泌308

(七)颤抖308

(八)竖毛状态309

(九)行为变化309

三、产热和散热的调节309

(一)产热的调节(化学性体温调节)309

(二)散热的调节(物理性体温调节)310

第四节体温调节的机理311

一、温度感受器及其传入通路311

(一)外周温度感受器311

(二)中枢温度感受器312

二、体温调节中枢312

(一)体温调节中枢的定位312

(二)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313

(三)体温调节中枢的传递物质313

三、散热和产热调节的机理314

(一)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和神经体液通路314

(二)皮肤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314

(三)汗腺活动的调节机理314

(四)颤抖的调节机理315

四、大脑皮层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15

第五节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环境的反应316

一、动物对高温环境的反应316

(一)动物的耐热能力316

(二)空气湿度对动物耐热能力的影响317

(三)水分消耗对动物耐热能力的影响317

(四)营养水平对动物耐能力的影响317

二、动物对低温环境的反应318

(一)动物的耐寒能力318

(二)动物对长期低温的反应318

1.冷服习318

2.风土驯化318

3.气候适应319

(三)空气湿度对动物耐寒能力的影响319

三、体温过低和冻僵319

(一)体温过低和冻僵320

(二)冻伤320

四、发热320

(一)发热的过程321

(二)发热的原因321

(三)致热原的作用机理322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与特殊感官322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322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22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323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324

二、神经系统的生物化学324

(一)神经组织的化学组成324

1、糖类324

2、脂类325

3、蛋白质325

4、核酸326

5、无机质326

(二)神经组织的代谢特点326

1、糖代谢和能量代谢326

2、脂类代谢326

3、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328

4、核酸代谢329

三、神经元329

(一)神经元的形态329

1、神经元的胞体331

2、神经元的胞突331

(二)神经元的类型331

1、按胞突的数目分类333

2、按胞突的长短分类333

3、按经神元的功能分类333

(三)神经元的再生333

四、神经胶质细胞334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分类334

1、星形胶质细胞334

2、少突胶质细胞334

3、小胶质细胞335

4、室管膜细胞335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化学组成335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336

1、形成髓鞘336

2、营养作用337

3、血脑屏障作用337

4、参与神经元的电活动337

5、吞噬作用337

五、脑脊液337

(一)脑脊液的性状和化学组成337

1、脑脊液的理化特性338

2、脑脊液中的无机质含量338

3、脑脊液中的有机物含量338

4、脑脊液中的酶338

5、脑脊液中的有形成分348

(二)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和循环340

1、脑脊膜的结构340

2、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341

3、脑脊液的循环341

(三)脑脊液的生理功能342

1、保持颅腔内压力的相对恒定342

2、缓冲保护作用342

3、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恒定内环境342

4、参与脑脊髓的物质代谢342

5、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342

六、血脑屏障342

(一)血脑屏障的结构特点343

1、脑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343

2、脑毛细血管周围的超微结构特点343

3、脉络丛的超微结构特点344

(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344

1、被动扩散345

2、易化扩散345

3、主动转运346

4、分泌活动346

(三)影响血脑屏障的因素346

1、物质分子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346

2、屏障系统的生物转化作用346

3、屏障系统的病理变化346

第二节神经纤维347

一、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347

(一)神经纤维的结构347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348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349

(一)兴奋性的概念349

(二)刺激与神经纤维兴奋的关系349

1、电刺激349

2、刺激强度与神经纤维兴奋的关系350

3、刺激作用时间与神经纤维兴奋的关系350

4、强度时间曲线350

5、兴奋性的衡量指标351

(三)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变化351

三、神经纤维的生物电现象352

(一)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352

1、静息电位的概念352

2、产生静息电位的机理352

(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353

1、动作电位的过程353

2、双相和单相动作电位354

3、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355

4、产生锋电位的机理357

5、产生后电位的机理358

四、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358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359

1、冲动传导的生理完整性359

2、传导冲动的绝缘性359

3、传导冲动的不衰减性359

4、传导冲动的双向性359

(二)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机理360

1、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360

2、跳跃传导361

(三)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361

1、影响冲动传导速度的因素361

2、各种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速度362

五、神经纤维的代谢和再生363

(一)神经纤维的代谢363

1、钠、钾泵运转和能量消耗363

2、神经纤维代谢的热能变化和耗氧量364

(二)神经纤维的损伤变性和再生364

1、外周神经纤维的变性364

2、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变性365

3、外周神经纤维的再生365

4、中枢神经纤维的变性和再生366

第三节 突触传递366

一、突触的分类和结构366

(一)突触的分类366

(二)化学传递性突触的结构368

1、突触前成分368

2、突触后成分369

3、突触裂隙369

4、突触囊泡生成的膜再循环学说369

(三)电传递性突触的结构370

1、紧密连接或裂隙连接370

2、桥粒状连接或粘合斑370

二、突触传递的电生理学371

(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371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71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71

1、侧支性抑制373

2、反回性抑制373

(四)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后超极化373

1、神经元的动作电位373

2、神经元的后超极化374

(五)突触前抑制374

(六)电传递性突触的冲动传递375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和条件376

(一)突触传递的特征376

1、单向传递376

2、突触延搁376

3、总和作用676

4、对药物的特异敏感性376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76

(二)突触传递的必需条件377

1、突触在空间分布上必须有一定密度377

2、突触活动在时间上必须集中377

四、神经介质377

(一)神经介质的检定标准和分类377

1、神经介质的检定标准377

2、神经介质的分类377

(二)乙酰胆碱378

1、乙酰胆碱的分布和含量378

2、乙酰胆碱的合成378

3、乙酰胆碱的储存和释放379

4、乙酰胆碱的灭活380

(三)儿茶酚胺381

1、儿茶酚胺的分布与含量381

2、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途径382

3、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调节383

4、儿茶酚胺的储存、释放和摄取384

5、儿茶酚胺的分解代谢386

6、儿茶酚胺的生理功能387

(四)5-羟色胺和组胺389

1、5-羟色胺和组胺的分布与含量389

2、5-羟色胺的生物合成和代谢389

3、5-羟色胺的生理功能390

4、组胺的代谢和功能390

(五)抑制性氨基酸类介质392

1、抑制性氨基酸的种类和活力392

2、γ-氨基丁酸(GABA,γ-氨酪酸)392

3、甘氨酸394

(六)兴奋性氨基酸类介质394

(七)p物质(生物活性肽)395

1、p物质的化学和代谢395

2、p物质的分布395

3、p物质的中枢径路396

4、p物质的生理功用396

(八)神径介质的相互作用396

1、5-羟色胺系统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交互抑制作用396

2、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相互作用397

3、γ-氨基丁酸与多巴胺的相互作用397

4、5-羟色胺与多巴胺、乙酰胆碱的相互作用397

5、p物质与中枢介质的相互作用397

五、受体学说397

(一)神经介质受体概述398

1、受体的变构学说398

2、介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398

(二)胆碱能受体399

1、胆碱能受体的分类399

2、胆碱能受体的结构和性质399

3、 N型胆碱能受体的作用机理400

4、M型胆碱能受体的作用机理401

(三)肾上腺素能受体401

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和分布401

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构和性质403

3、儿茶酚胺的分子结构与α-、β-受体的关系403

4、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机理403

(四)多巴胺受体和其它受体404

1、多巴胺受体404

2、其它受体405

(五)突触前受体405

1.突触前α-接体405

2.突触前β-受体405

3.突触前多巴胺受体406

4.突触前胆碱能受体406

5.其它突触前受体406

第四节β反射407

一、反射的基本概念407

(一)反射学说407

(二)反射弧408

1、反射弧的概念408

2、感受器408

3、神经中枢408

4、效应器410

(三)神经中枢内的神经元联系410

1、辐散式联系410

2、聚合式联系410

3、平行式联系410

4、反馈式联系410

(四)反射的分类410

二、反射的基本特征412

(一)单向传导412

(二)中枢延搁412

(三)总和作用412

(四)冲动节律的改变412

(五)后放作用413

(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413

三、反射的协调413

(一)反射协调的概念413

(二)反射协调的表现形式414

1、交互抑制414

2、扩散414

3、反馈414

4、优势原则415

5、最后公路原则415

6、感受器的冲动对反射协调的作用415

7、大脑皮层在反射协调中的作用416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416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416

(一)感受器及其基本生理特性416

1、感受器的选择性敏感性416

2、感觉单位和感受野417

3、感受器的分类417

4、感受器的能量转换器作用417

(1)刺激强度与感受器反应的关系418

(2)感觉单位的募集效应418

(3)适应作用419

(4)感受器的冲动发放419

(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前行传导系统420

1、脊髓内的前行传导径路420

2、脑干内的前行传导径路420

3、丘脑在前行传导系统中的作用421

4、特异性投射系统421

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422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423

1、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423

2、大脑皮层内的神经元联系423

3、大脑皮层的感觉区425

二、皮肤感觉428

(一)触觉428

1、皮肤机械感受器428

2、触觉的特点429

3、痒和搔429

(二)皮肤温度感觉430

1、皮肤温度感受器及其活动规律430

2、皮肤温度感觉的特点430

(三)皮肤触觉和温度觉的传入径路431

1、皮肤温度觉的传入径路431

2、皮肤触觉的传入径路431

3、头部皮肤感觉的传入径路431

(四)皮肤痛觉432

1、痛感受器(伤害感受器)432

2、痛觉传导433

(1)特异学说433

(2)型式学说433

(3)闸门控制学说433

3、中枢痛敏神经元434

4、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和吗啡受体434

三、本体感觉435

(一)肌梭与肌觉435

1、肌梭的结构435

2、肌梭的生理功能437

(二)腱梭与腱觉437

(三)关节小体与关节觉438

(四)肌肉的高阈值感受器438

(五)本体感觉的传入径路439

(六)前庭迷路感觉439

1、前庭器官的结构439

2、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440

3、壶腹嵴的生理功能441

4、囊斑的生理功能441

5、前庭感受器的传入径路442

四、内脏感觉442

(一)内脏感受器442

1、消化管粘膜中的化学感受器442

2、中空脏器的牵张感受器443

3、流量感受器443

4、压力感受器443

(二)内脏感觉的特点443

(三)内脏痛觉444

1.浆膜痛和脏器痛444

2.内脏痛觉的感受野和传入径路444

3.内脏感觉的皮层代表区444

4.牵涉性疼痛445

第六节视觉445

一、眼的结构445

(一)纤维膜446

(二)血管膜446

(三)视网膜447

(四)屈光系统448

二、眼屈光系统的功能449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象形成的原理449

(二)视觉调节450

1.晶状体的调节450

2.瞳孔的调节451

3.眼球会聚451

三、眼感光系统的功能451

(一)视细胞和光感受器的结构451

(二)视色素453

1.视色素的分类453

2.视色素的化学组成453

3.视色素的光化学反应454

(三)光觉455

1.光觉的敏感度455

2.光觉的适应455

(四)色觉456

1.颜色的基本特征456

2.色觉的敏感度456

3.色觉学说456

四、视网膜的电活动450

(一)视网膜电图458

(二)感受器电位458

(三)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无足细胞的电活动459

(四)神经节细胞的电活动459

(五)神经节细胞的抑制现象460

(六)视网膜内的突触传递450

五、视觉传导径路和皮层视觉区461

(一)视觉传导径路461

(二)视网膜中的传出性纤维461

(三)皮层视觉区462

六、双眼视觉463

(一)视野和双眼视野463

(二)视网膜的相称点454

(三)立体视觉464

(四)视敏度464

第七节听觉464

一、耳的结构465

(一)外耳的结构465

(二)中耳的结构496

(三)耳蜗的结构466

(四)螺旋器的结构466

二、耳的传音系统468

(一)鼓膜的作用468

(二)听小骨和听肌的作用468

三、耳的感音系统469

(一)听觉的行波学说469

(二)耳蜗的电生理活动470

1.耳蜗静息电位470

2.耳蜗感受器电位471

3.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471

四、听觉传导径路和皮层听觉区472

(一)听觉传导径路473

(二)中枢对耳蜗的传出性控制472

(三)皮层听觉区473

五、听觉的敏感度473

(一)听觉阈473

(二)差别阈473

(三)听觉的空间定位473

(四)复杂声音的听觉474

(五)听觉的适应和疲劳474

(六)聋474

第八节味觉和嗅觉475

一、味觉475

(一)味蕾的结构和分布475

1.味蕾的结构475

2.味蕾的分布476

(二)味觉的传入径路476

(三)味觉的作用机理476

(四)味觉的个体差异477

(五)味觉的种间差异478

1.鸟类478

2.反刍动物478

3.猪478

4.猫和狗479

5.马和兔479

(六)味觉的敏感度和生理意义479

1.味觉的敏感度479

2.味觉的生理意义479

二、嗅觉480

(一)嗅觉感受器的结构480

(二)嗅觉的传入径路481

(三)嗅觉的作用机理481

(四)嗅觉的敏感度和生理意义482

1.嗅觉敏感度482

2.嗅觉的生理意义482

第九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3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3

(一)牵张反射483

1.腱反张483

2.肌紧张484

(二)伸长反射484

(三)屈反射484

(四)对侧伸肌反射485

(五)伸肌推冲反射485

(六)脊髓的节间反射485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5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牵张反射的调节485

1.脑干网状结构的构造485

2.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486

3.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易化系统486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487

1.状态反射487

2.翻正反射488

3.静位运动反射489

三、小脑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9

(一)小脑的结构489

1.小脑的分叶489

2.小脑皮层的结构491

3.小脑皮层内的神经联系491

4.小脑中央核及其传入纤维492

(二)小脑与脑其它部位的神经联系493

1.小脑的传入纤维493

2.小脑的传出纤维494

(三)小脑的功能494

1.原始小脑的功能494

2.旧小脑的功能494

3.新小脑的功能494

四、纹状体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96

(一)纹状体的结构496

1.尾状核496

2.豆状核496

(二)纹状体的神经联系497

1.纹状体的传入纤维497

2.纹状体的传出纤维497

(三)纹状体的生理功能497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99

(一)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99

(二)皮层的辅助运动区499

(三)皮层的抑制区500

(四)锥体系统500

(五)锥体外系统501

(六)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控制运动的机理502

第十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03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征和结构503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征503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504

1.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504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505

3.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506

4.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结构上的差别507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508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轴突反射和神经节反射508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509

(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509

(四)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510

(五)植物性神经末梢释放的介质513

三、脊髓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13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13

(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14

1.调节心率和血压的中枢514

2.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514

3.调节排尿反射的中枢515

4.脑干对糖代谢的调节516

5.脑干内的其它植物性中枢516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16

(一)下丘脑的结构516

(二)下丘脑的传入纤维517

(三)下丘脑的传出纤维518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20

(一)皮层躯体运动区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20

(二)边缘系统的结构520

1.边缘系统的组成成分520

2.边缘系统各部的联系521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522

1.边缘系统的一般功能522

2.杏仁核的功能522

3.海马结构的功能523

第十一节觉醒与睡眠523

一、觉醒和睡眠的电生理学524

(一)大脑的自发电位524

(二)脑电图的波形与觉醒和睡眠的关系524

(三)脑电波形成的机理525

(四)皮层的诱发电位525

二、觉醒状态526

(一)前行激动系统对觉醒的作用526

(二)弥散性投射系统对觉醒的影响526

(三)脑其它部位对觉醒的影响528

三、睡眠528

(一)睡眠的一般生理变化528

(二)睡眠的周期性529

(三)睡眠的时相变化530

(四)睡眠的发生机理530

1.抑制扩散学说530

2.睡眠中枢学说530

3.神经介质学说531

4.睡眠化学物质学说531

(五)睡眠的生理意义531

第十二节 条件反射532

一、条件反射及其形成机理532

(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532

(二)自然条件反射和人工条件反射533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533

1.条件反射的非条件抑制533

2.条件反射的内抑制534

(四)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535

1.暂时性联系的接通定位535

2.暂时性联系的接通机理536

二、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536

三、动力定型537

四、神经活动的类型538

(一)家畜的基本神经型538

1.兴奋型538

2.活泼型538

3.安静型538

4.抑制型539

(二)神经型与生产性能的关系539

(三)神经型的形成539

(四)神经型理论的实践意义539

第二十章内分泌541

第一节 概述541

一、畜禽体内的内分泌器官和组织541

(一)下丘脑-垂体系统541

(二)受腺垂体控制的内分泌腺542

1.甲状腺542

2.肾上腺皮质542

3.性腺542

(三)神经-化学换能器官542

1.松果腺542

2.肾上腺髓质543

(四)不直接受神经系统调控的内分泌腺和组织543

1.胰岛543

2.甲状旁腺543

3.胃肠道内分泌组织543

4.肾脏内分泌细胞543

5.胸腺543

(五)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内分泌细胞543

二、激素544

(一)激素的念概544

(二)激素的共同特性544

(三)激素的分类545

(四)激素的转运、分泌和灭活546

(五)内分泌活动的周期规律547

第二节激素的作用机理548

一、通过细胞膜受体的作用机理548

(一)细胞膜受体548

1.肽类激素细胞膜受体的种类548

2.激素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和化学本质548

3.激素对膜受体的调节作用549

(二)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550

1.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特性550

2.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的后果550

3.腺苷酸环化酶551

(三)第二信使551

1.环—磷酸腺苷(cGMP)551

2.环—磷酸鸟苷(cAMP)和鸟苷酸环化酶552

3.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第二信使作用553

4.其它第二信使554

5.cAMP和cGMP的其它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556

(四)蛋白质磷酸化作用557

1.蛋白质磷酸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调节方式557

2.蛋白质磷酸化系统的功能类型557

3.cAMP-蛋白激酶系统的催化作用557

4.不依赖cAMP的蛋白磷酸化作用558

(五)肽类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559

二、通过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理559

(一)胞浆受体559

1.胞浆受体的本质和作用特点560

2.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变构和转移560

(二)激素-受体复合物与靶细胞核的反应560

(三)活性复合物的生理作用561

(四)活性复合物发挥生理效应的机理561

第三节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活动563

一、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结构563

(一)下丘脑的两个神经内分泌系统563

1.大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系统563

2.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系统563

(二)正中隆起的结构564

(三)脑室膜细胞和脑室系统与内分泌的关系564

(四)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564

二、下丘脑促垂体激素566

(一)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种类和分布566

1.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种类566

2.下丘脑体促垂体激素的分布566

(二)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化学结构567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生物合成568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568

(一)促甲状腺释放素的生理作用568

(二)促性腺释放素的生理作用569

(三)生长抑制激素的生理作用569

四、下丘脑激素的分泌调节570

(一)反馈性调节570

1.长反馈调节570

2.短反馈调节570

3.超短反馈调节570

(二)神经性调节570

第四节垂体的内分泌活动572

一、垂体的形态和位置572

(一)垂体的位置和分部572

(二)垂体的神经支配573

1.腺垂体的神经支配573

2.神经垂体的神经支配573

(三)垂体的血液供应573

1.垂体的动脉573

2.垂体的静脉573

二、垂体的组织结构574

(一)远部(前叶)的组织结构574

1.嗜酸性细胞574

2.嗜碱性细胞575

3.嫌色细胞575

(二)中间部的组织结构576

(三)神经部的组织结构576

三、垂体前叶的激素576

(一)生长激素576

1.生长激素的化学576

2.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577

3.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578

(二)催乳素579

1.催乳素的化学579

2.催乳素的生理作用579

3.催乳素分泌的调节579

(三)促甲状腺激素580

1.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580

2.促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581

3.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581

(四)促性腺激素582

1.促性腺激素的化学582

2.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582

3.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583

(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84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584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585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585

(六)黑素细胞刺激素585

1.黑素细胞刺激素的化学585

2.黑素细胞刺激素的生理作用586

3.黑素细胞刺激素分泌的调节586

(七)促脂激素587

1.促脂激素的化学587

2.促脂激素的生理作用587

四、垂体后叶的激素587

(一)垂体后叶激素的化学587

(二)垂体后叶激素的合成、转运、储存和释放588

1.后叶激素的合成588

2.后叶激素的转运和储存588

3.后叶激素的释放588

(三)加压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589

1.加压素的生理作用589

2.加压素分泌的调节590

(四)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590

1.催产素的生理作用590

2.催产素分泌的调节560

第五节甲状腺的内分泌活动590

一、甲状腺的形态和结构590

(一)甲状腺的结构特点590

(二)甲状腺的血液供应691

(三)甲状腺的神经支配591

二、甲状腺激素591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591

1.甲状腺激素的化学结构591

2.甲状腺球蛋白的化学结构592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592

1.聚碘作用592

2.碘的氧化592

3.碘化作用和碘化酪氨酸的缩合593

(三)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和释放594

1.甲状腺激素的储存594

2.甲状腺激素的释放594

(四)甲状腺激素的转运和代谢594

1.甲状腺激素的转运594

2.甲状腺激素的代谢594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596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性效应596

1.对氧化产热和温度调节的作用596

2.对水和离子转运的影响596

3.对糖代谢的作用597

4.对脂类代谢的作用597

5.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597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长发育性效应598

1.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598

2.对骨胳和牙齿生长发育的影响598

3.对皮肤和被毛的影响598

4.对生殖的作用598

5.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598

(三)甲状腺功能异常599

1.甲状腺切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599

2.甲状腺功能亢进599

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600

(一)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600

(二)甲状腺激素的自身反馈调节600

(三)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600

(四)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其它因素600

五、降钙素601

(一)降钙素的化学601

1.降钙素的化学结构601

2.降钙素的代谢601

(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602

1.对骨胳的作用602

2.对肾脏的作用602

3.对肠道的作用603

(三)降钙素分泌的调节603

1.血钙浓度的影响603

2.胃肠胰激素的影响603

第六节甲状旁腺的内分泌活动603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和结构603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603

(二)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604

二、甲状旁腺激素及其前体的化学604

(一)前甲状旁腺激素的化学604

(二)甲状旁腺激素的化学604

三、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605

(一)对骨胳的作用605

(二)对肾脏的作用606

(三)对肠道粘膜的作用606

四、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调节606

五、甲状旁腺功能障碍607

(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07

(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607

第七节肾上腺的内分泌活动608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结构特征608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608

(二)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608

1.球状区或弓状区608

2.束状区608

3.网状区609

(三)肾上腺髓质的组织结构609

(四)肾上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609

1.肾上腺的血管和淋巴管609

2.肾上腺的神经60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61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610

1.糖皮质类固醇610

2.盐皮质类固醇610

3.皮质性激素611

(二)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611

1.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611

2.主要天然皮质激素的结构和化学名称611

3.与皮质激素生物活性有关的基团613

(三)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613

(四)皮质激素的运输、降解和排泄613

1.皮质激素的运输613

2.皮质醇和皮质酮的降解与排泄614

3.醛固酮的降解和排泄615

(五)糖皮质激素的生理、药理作用615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615

2.对某些组织器官的作用616

3.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617

(六)醛固酮的生理作用617

1.对肾脏的作用617

2.对肾外组织的作用618

(七)皮质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18

1.糖皮质激素的分泌618

2.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619

3.醛固酮的分泌及其调节619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619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种类619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619

1.对心血管的作用620

2.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621

3.对代谢的作用621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21

第八节胰岛的内分泌活动622

一、胰岛的组织结构622

(一)胰岛内的细胞类型622

(二)胰岛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622

二、胰岛素的生物化学623

(一)胰岛素的理化性质623

(二)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623

1.胰岛素的一级结构623

2.胰岛素一级结构的种族特异性623

3.胰岛素的空间结构623

(三)胰岛素的生物合成624

(四)胰岛素的储存、运输和代谢624

三、胰岛素的生理作用625

(一)对糖代谢的作用625

(二)对脂肪代谢的作用626

(三)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626

(四)对无机质代谢的作用626

四、胰岛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26

(一)胰岛素分泌626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627

1.血中代谢物质的影响627

2.激素的作用627

3.神经系统的作用628

五、胰高血糖素628

(一)胰高血糖素的化学628

1.胰高血糖素的一级结构的理化特性628

2.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628

(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628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628

2.对心肌和胃肠道的作用629

3.对内分泌腺的作用629

(三)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629

1.代谢物质的影响629

2.其它激素的影响630

3.植物性神经的影响630

第九节松果腺和胸腺的内分泌活动630

一、松果腺的内分泌活动630

(一)松果腺的结构特点630

1.松果腺的细胞成分630

2.松果腺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630

(二)松果腺的吲哚类激素—降黑素631

1.降黑素的化学631

2.光照对降黑素合成的影响632

3.松果腺的昼夜规律及其调节632

4.降黑素的生理作633

(1)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633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633

(三)松果腺的多肽类激素—8-精催产素和8-赖催产素633

二、胸腺及其内分泌活动634

(一)胸腺的结构特点634

(二)胸腺与免疫的关系634

(三)胸腺的激素635

1.胸腺激素的种类635

2.胸腺激素的生理作用635

3.胸腺激素的作用机理636

4.胸腺激素合成的调节637

第十节消化道激素637

一、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637

(一)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类637

(二)APUD系统638

二、消化道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方式639

(一)消化道激素的分类639

(二)消化道激素的作用方式639

三、胃泌素-缩胆促胰素族的消化道激素639

(一)胃泌素639

1.胃泌素的种类和分子结构639

2.胃泌素的生理和药理作用640

3.胃泌素分泌的调节641

(二)缩胆促胰素641

1.缩胆促胰素的化学641

2.缩胆促胰素的生理作用641

3.缩胆促胰素分泌的调节641

(三)蛙皮素641

四、胰泌素-胰高血糖素族的消化道激素642

(一)胰泌素642

1.胰泌素的化学642

2.胰泌素的生理和药理作用642

3.胰泌素分泌的调节642

(二)胰高血糖素642

(三)肠抑胃肽(GIP)642

1.肠抑胃肽的化学643

2.肠抑胃肽的生理作用643

3.肠抑胃肽的分泌643

(四)舒血管肠肽(VIP)643

1.舒血管肠肽的化学643

2.舒血管肠肽的生理作用643

3.舒血管肠肽的分泌644

五、其它消化道激素644

(一)肠高血糖素644

(二)胃动素644

(三)生长抑素645

(四)胰多肽645

(五)P物质645

(六)脑啡肽645

(七)神经降压素645

第十一节前列腺素646

一、前列腺素的结构、分类和分布646

(一)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和分类646

(二)前列腺素的分布647

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648

(一)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648

(二)前列腺素的转运和代谢649

三、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650

(一)对生殖系统的作用650

1.对雄性生殖的作用650

2.对雌性生殖的作用650

3.对妊娠和分娩的作用651

(二)对神经系统的作用651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652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652

(五)对胃肠道的作用652

(六)对呼吸系统的作用653

(七)对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作用653

(八)对肾脏的作用653

四、前列腺素的作用机理654

(一)前列腺素E受体654

1.存在前列腺素E受体的证据654

2.PGE受体的特性655

3.PGE1和PGE2的作用特点655

(二)前列腺素F受体655

(三)前列腺素A受体656

第二十一章生殖657

第一节 性成熟和性季节657

一、性成熟657

(一)性成熟的概念657

(二)性成熟的时期及其影响因素658

(三)初次配种的年龄658

二、性季节659

(一)常年繁殖659

(二)季节性繁殖660

第二节 公畜的生殖660

一、睾丸的内分泌作用661

(一)睾丸的结构和血管神经分布661

1.睾丸的结构特点661

2.睾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661

(二)睾丸激素的种类和生物化学662

1.睾丸激素的种类662

2.雄激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662

3.雄激素的转运663

4.雄激素的代谢和排泄663

(三)雄激素的生理作用663

1.对胚胎发育的作用664

2.对睾丸生精功能的作用664

3.对副性器官的作用664

4.对性欲、行为和雄性副性征的作用664

5.对生殖系统以外的作用665

(四)雄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65

二、睾丸的精子生成作用665

(一)精子生成的过程665

1.精子生成的第一阶段666

2.精子生成的第二和第三阶段666

3.精子生成的第四阶段666

(二)精细管上皮周期667

(三)精子生成的激素控制667

(四)阴囊和温度调节668

三、雄性副性器官669

(一)附睾669

1.附睾的结构特点669

2.精子在附睾中的成熟669

3.附睾的吸收和分泌功能670

4.附睾的精子储存作用670

(二)输精管和副性腺670

1.输精管和壶腹腺670

2.精囊腺671

3.前列腺671

4.尿道球腺671

(三)尿道和阴茎672

1.尿道672

2.阴茎和射精672

四、哺乳动物的精液672

(一)精清673

1.精清的理化特性和成分673

2.精清的生理作用674

(二)精子的结构和运动674

1.头部674

2.尾部674

3.精子的运动675

(三)精子的代谢675

(四)影响精子在体外存活的因素676

1.pH、渗透压和电解质的影响676

2.气体状态和光线的影响676

3.温度的影响676

4.稀释的影响676

第三节母畜的生殖677

一、卵巢的内分泌作用677

(一)卵巢的组织结构678

1.生殖上皮678

2.卵巢基质678

3.卵泡678

4.黄体678

5.间质腺678

(二)卵巢激素的分类679

(三)雌激素676

1.雌激素的化学和生物合成678

2.雌激素的转运和代谢680

3.雌激素的生理作用681

4.雌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82

(四)孕激素682

1.孕激素的化学、生物合成、转运和代谢682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683

3.孕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684

(五)松弛素685

1.松弛素的化学685

2.松弛素的分泌685

3.松弛素的生理作用685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685

(一)生物钟学说685

(二)卵泡的发育686

1.初级卵泡686

2.次级卵泡686

3.成熟卵泡687

4.闭锁卵泡688

5.卵泡发育的调节688

(三)排卵688

1.排卵的过程688

2.排卵的机理688

(四)黄体的形成、维持和退化689

1.黄体的形成689

2.黄体的发育和维持689

3.黄体的退化689

三、发情周期690

(一)发情周期的分期690

1.发情前期690

2.发情期690

3.发情后期691

4.间情期691

(二)发情周期的类型691

1.诱发性排卵类型691

2.短周期的自发排卵类型691

3.长周期的自发排卵类型691

(三)发情691

(四)生殖道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693

1.阴道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693

2.子宫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694

3.输卵管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694

第四节生殖的历程695

一、交配和授精695

(一)交配695

1.勃起反射695

2.拥抱反射696

3.交配反射696

4.射精反射696

(二)授精696

1.授精的类型696

2.人工授精696

二、配子的运行和受精696

(一)精子在母畜生殖道内的运行、储存和存活696

1.精子的运行及其影响因素696

2.母畜生殖道内的精子储存库698

3.精子的受精能力和存活时间698

(二)精子的获能699

1.精子获能的过程和特征699

2.精子获能的机理700

(三)卵子的形态和生理700

1.卵子的形态700

2.卵子的运行701

3.卵子的可受精寿命702

4.卵子的迁移703

(四)受精703

1.精子与卵子相遇703

2.精子进入卵子704

3.卵子对精子穿透的反应704

4.原核的形成704

5.雌雄原核的配合704

三、胚胎的早期发育和附植706

(一)卵裂706

1.卵裂的正常过程706

2.卵裂期的营养供应706

3.卵裂的速度707

(二)附植707

1.胚胎在附植过程中的变化707

2.子宫在附植过程中的变化708

3.胚泡的延迟附植709

四、妊娠709

(一)母畜妊娠时的变化709

(二)家畜的妊娠期710

(三)胎盘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功能711

1.胎盘的类型和结构711

2.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712

(四)胎盘的内分泌功能712

1.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713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713

(五)妊娠的激素需要714

1.孕酮和雌激素714

2.促性腺激素715

五、分娩715

(一)分娩的过程715

1.开口期716

2.胎儿排出期716

3.胎衣排出期717

(二)分娩的机理717

1.母体发动分娩的学说717

2.胎体发动分娩的学说719

(三)产后期720

1.子宫的恢复720

2.卵巢功能的恢复720

3.其它生殖器官的恢复720

第五节 家禽的生殖特点720

一、雄禽的生殖721

(一)雄禽的生殖器官721

1.睾丸和附睾721

2.输精管721

3.交尾器官721

(二)家禽的精子和精液721

1.家禽精子的形态和生理721

2.精液的特性721

(三)精子的发生和成熟722

1.精子的发生722

2.精子的成熟722

(四)与雄禽生殖有关的激素722

1.雄激素722

2.垂体促性腺激素723

3.其它激素723

(五)影响雄禽生殖的因素723

二、雌禽的生殖724

(一)雌禽的生殖器官724

1.卵巢724

2.输卵管724

(二)家禽的卵及其形成725

1.蛋的结构725

2.卵的发生和卵黄形成726

(三)排卵727

1.排卵的过程和规律727

2.影响排卵的因素727

(四)蛋的形成和产出728

1.蛋的组成728

2.蛋白层的形成728

3.壳膜的形成729

4.卵壳的形成729

5.蛋的产出729

(五)与雌禽生殖有关的激素720

1.卵巢激素730

2.垂体前叶激素730

3.垂体后叶激素731

第二十二章泌乳732

第一节 乳腺的结构及其生长发育732

一、乳腺的结构732

(一)乳腺的解剖结构732

1.乳腺的腺泡和导管系统732

2.乳腺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733

3.乳腺的神经支配734

(二)乳腺的显微结构734

1.腺泡的显微结构734

2.导管系统的显微结构735

二、乳腺的生长发育735

(一)乳腺生长发育的过程735

1.从出生到初情期的生长发育735

2.性成熟后的生长发育736

3.妊娠期的生长发育736

(二)乳腺的回缩737

1.乳腺的渐进性回缩737

2.乳腺的快速回缩738

3.乳腺回缩的生理意义738

(三)乳腺生长发育的调节738

1.卵巢激素的调节作用738

2.垂体前叶激素的调节作用738

3.其它激素的控制739

4.激素影响乳腺腺泡分化的过程739

5.神经系统的调控739

第二节乳和初乳739

一、乳及其化学成分739

(一)脂肪739

(二)蛋白质741

(三)糖类741

(四)无机质741

(五)维生素743

二、乳成分与幼畜特殊需要的关系743

(一)乳成分的种间差异743

(二)初乳743

第三节乳的分泌744

(一)机体在泌乳期间的代谢特点745

(二)乳分泌的过程745

1.乳脂的合成746

2.乳糖的合成746

3.乳蛋白的合成747

4.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747

5.无机质的分泌747

(三)发动泌乳的机理747

(四)乳分泌的调节748

1.发动泌乳的激素控制748

2.维持泌乳的激素控制749

3.乳分泌的反射性控制749

第四节 乳的排出750

一、乳的积聚750

二、排乳过程750

三、排泌的反射性调节751

(一)排乳反射的传入途径751

(二)排乳反射的传出途径751

(三)排乳的抑制752

第二十三章运动753

第一节 骨胳肌的特征和化学组成753

一、骨胳肌的结构753

(一)骨胳肌的一般结构753

(二)骨胳肌纤维的组织结构753

1.肌膜753

2.肌浆753

3.肌原纤维754

4.肌管系统754

二、骨胳肌纤维的化学组成755

(一)肌肉蛋白质755

1.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755

2.肌浆中的蛋白质755

(二)非蛋白含氮物755

1.肌酸和磷酸肌酸755

2.肌肽、鹅肌肽和肉毒碱756

三、骨胳肌的特性756

(一)骨胳肌的物理特性756

(二)骨胳肌的生理特性756

第二节 骨胳肌的收缩757

一、骨胳肌收缩的机械变化757

(一)骨胳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757

(二)单收缩757

(三)强直收缩758

1.强直收缩的特点758

2.强直收缩的形成758

3.强直收缩的形式758

(四)挛缩759

二、骨胳肌收缩的力学特征759

(一)骨胳肌的绝对力量759

(二)骨胳肌收缩的机械功760

1.肌纤维初长的影响790

2.肌肉收缩的速度761

3.肌肉负重的影响761

(三)骨胳肌的机械效率761

三、骨胳机活动时的电学变化762

(一)单条肌纤维的电活动762

(二)记录肌电图的原理762

(三)正常肌电图763

(四)异常肌电图763

四、骨胳肌收缩的能量代谢764

(一)骨胳肌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764

(二)骨胳肌收缩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765

(三)骨胳肌收缩的产热过程765

第三节骨胳肌活动的过程和机理766

一、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766

(一)骨胳肌纤维内的运动神经末梢766

(二)运动终板767

(三)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过程767

(四)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储存和破坏769

(五)影响神经肌肉间传递的因素769

二、骨胳肌收缩的机理769

(一)肌原纤维的超微结构769

1.粗微丝的超微结构769

2.细微丝的超微结构769

(二)骨胳肌纤维收缩的启动和滑动学说770

1.骨胳肌纤维收缩的启动770

2.骨胳肌纤维收缩的滑动学说771

(三)兴奋收缩偶联和肌纤维的舒张771

三、骨胳肌的类型和运动神经的营养性影响773

(一)骨胳肌的类型773

(二)运动神经的营养性影响773

第四节 躯体运动774

一、运动系统的力学装置774

二、躯体运动的类型775

(一)站立775

(二)就地运动775

(三)地面运动776

三、运动时机体的生理变化776

(一)运动对骨胳和肌肉的影响776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776

(三)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776

(四)运动对排泄系统的影响777

(五)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777

四、运动与训练的关系777

(一)训练的机理和原则777

(二)训练的生理效应777

五、疲劳778

(一)疲劳现象及其发生机理778

(二)防止或延缓疲劳的原则778

第二十四章皮肤780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780

一、表皮和真皮780

(一)表皮780

(二)真皮780

二、皮下组织782

三、皮肤的附属器官782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783

(一)皮肤的血管783

(二)皮肤的淋巴管783

(三)皮肤的神经783

第二节 皮肤的主要功能783

一、皮肤的防护功能784

(一)皮肤的物理性防护作用784

1.皮肤的机械性防护作用784

2.皮肤对日光照射的防护784

3.皮肤对其它物理刺激的防护作用784

(二)皮肤的化学性防护作用785

(三)皮肤对微生物的防卫作用785

二、皮肤的吸收功能785

(一)皮肤的通透性及其影响因素785

(二)皮肤的吸收途径785

(三)皮肤对各种物质的吸收786

三、皮肤的分泌和排泄活动786

(一)汗腺786

1.汗腺的结构、种类和分布786

2.汗腺的分泌活动和分泌物787

3.汗腺活动的调节787

(三)皮脂腺787

1.皮脂腺的结构和分布787

2.皮脂及其分泌788

3.皮脂腺分泌的生理意义788

4.绵羊的脂汗788

(三)其它皮肤腺789

第三节毛被和其它皮肤附属物789

一、毛被789

(一)毛被的一般结构789

(二)毛的组织结构790

1.毛干的组织结构790

2.毛根的组织结构790

3.毛球的组织结构791

4.毛囊的组织结构791

5.毛乳头791

(三)毛的生长发育792

(四)换毛792

1.经常性换毛和年龄性换毛792

2.周期性换毛793

3.影响换毛的因素793

二、皮肤和毛被内的色素794

(一)色素的生理功能794

(二)皮肤和毛被内的色素形成794

(三)影响黑色素形成的因素795

三、蹄、爪和角795

(一)蹄795

(二)爪795

(三)角795

1989《家畜生理生化学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向壔著 198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家畜生理学  下(1954 PDF版)
家畜生理学 下
1954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家畜生理化学(1978.10 PDF版)
家畜生理化学
1978.10 養賢堂
家畜の生理学(1958.01 PDF版)
家畜の生理学
1958.01 養賢堂
家畜家禽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PDF版)
家畜家禽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家畜生理学( PDF版)
家畜生理学
家畜病理生理学( PDF版)
家畜病理生理学
内蒙古农牧学院
家畜生理学(1912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12
家畜生理学(1980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80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病理生理学(1984 PDF版)
家畜病理生理学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下(1982 PDF版)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下
1982 国立编译馆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1989 PDF版)
家畜生理生化学 上
1989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1987 PDF版)
家畜生理学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家畜消化生理学(1952 PDF版)
家畜消化生理学
1952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原理(1954 PDF版)
家畜生理学原理
1954 北京:中华书局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下(1987 PDF版)
家畜解剖生理学 下
1987 合记图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