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用人艺术通鉴 中》求取 ⇩

第六编 育人之方747

第一章 育人的准则一、优化道德747

二、树立理想749

三、培养意志752

四、启发自知756

五、鼓励冒尖759

第二章 育人的方法一、聚焦育人法762

二、顺势育人法764

三、修剪育人法765

四、反助育人法766

五、就学深造法767

六、易地成才法769

七、一荐二帮法771

八、实践育人法772

九、基层锻炼法773

十、逆境育人法774

十一、台阶培养法776

十二、工作压力法778

十三、适时提升法779

第三章 育人的艺术一、澄源清流781

二、养苗去秽782

三、教而不语783

四、借古诫今783

五、引而不发784

六、戒于未然786

七、因任施教786

八、经堑长智787

九、险不重蹈788

十、润物无声789

十一、擂鼓助威790

十二、建功立名791

第四章 育人的禁忌一、忌吝惜教育投资793

二、忌脱离市场需求795

三、忌重“能”轻“德”796

四、忌耀“权”恃“势”798

五、忌压制下属员工800

六、忌使员工产生自卑感801

七、忌“庸妒症”803

育人夜话805

尧舜禅让留芳805

伊尹义补太甲806

老子的“道”与成才方法论807

王孙圉论人才808

人才是宝中之宝809

燕王让位子之810

刘邦以贤补贤810

刘秀劝解冤家结友811

胡质消除二将积怨812

吕蒙苦学自补813

李世民妙用“谋”、“断”814

李世民遇物则诲815

武曌调和重臣矛盾816

韩愈论人才816

王维苦心育韩干817

韩愈惜才助贾岛818

后周世宗与臣下论用人819

范仲淹解囊助孙复820

王安石诱导苏东坡821

陈省华逼子退金821

叶适的人才管理思想822

宋江促成对头姻缘823

元世祖忽必烈重才824

朱元璋以俭育后824

朱元璋的人才观825

戚景通严以律子826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827

毛泽东关照李苦禅828

育人箴言830

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830

二、成才之道,唯学之至835

三、育才有鉴,后人之师838

第七编 励人之策843

第一章 励人的准则一、赏罚分明843

二、奖赏务速846

三、赏罚据实847

四、功过不抵850

第二章 励人的方法一、目标感召法851

二、需要满足法853

三、动机强化法854

四、表率影响法856

第三章 励人的艺术一、诚信不疑858

二、厚爵重禄862

三、有职有权864

四、赏罚分明865

第四章 励人的禁忌一、忌普施甘霖872

二、忌奖励失公允873

三、忌奖励失信义875

四、忌奖励有私情876

五、忌奖励模式化877

六、忌奖“此功”抵“彼过”878

七、忌绝对化、简单化879

八、忌以罚代管880

九、忌“大锅饭”式分配881

十、忌物质激励代替一切883

励人夜话886

秦穆公出城迎败将886

晋文公特赦寺人披887

楚庄王灭灯绝缨888

孟尝君惜才忍辱889

秦皇封甘罗889

李斯死谏留客卿890

刘帮破例会书生891

汉明帝云台画功臣892

昭帝明察保霍光893

进贤者受上赏894

左雄周举砥砺为贤895

蔡邕倒履迎王粲896

孔明精心护蒋琬896

王粲论人才与事业897

曹操焚书稳军心898

孙权竭诚待吕蒙898

孙仲谋数伤敬美酒899

曹操重郭嘉900

唐太宗为相送终900

武则天谅贤用刘苑901

戴胄任少卿902

唐宣宗用人问政绩903

武则天感化婉儿904

石勒大度慰旧邻905

王安石抱病救苏轼906

左公刚毅砥砺书生906

张兆栋秉公用才907

李更生董门跪雪908

周总理公评杨度909

总理智救司令员910

毛主席厚待陈外长911

励人箴言913

一、奖惩并用,刚正严明913

二、赏以兴功,罚以禁奸917

第八编 用人之鉴925

第一章 知人得士一、魏文侯尊贤任能创辉煌925

二、秦始皇得人得天下927

三、汉宣帝重用贤臣长治久安929

四、马上皇帝文治朝纲930

五、皇帝出“新招儿”931

六、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的建立932

七、罗斯福重用霍普金斯933

八、李光耀是怎样组建内阁的933

九、柯达王国辉煌之源934

第二章 选贤任能一、庭燎之礼成匡合之功936

二、平原君不计私怨荐赵奢937

三、诸葛亮注重携后贤938

四、宗泽慧眼擢岳飞939

五、杨溥为国推贤选才940

六、黄孔昭荐才唯贤940

七、康熙知遇施琅941

八、曾国藩:“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942

九、艾森豪威尔厉斥巴顿944

十、徐文荣的引凤工程946

第三章 以礼招贤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948

二、秦昭王计听张禄949

三、刘秀与严光同吃同眠951

四、刘邦下士,酒徒骋才951

五、刘备如鱼得水952

六、唐太宗推诚待贤953

七、余玠设立招贤馆954

八、成吉思汗用人不计恩怨955

九、广揽贤才956

十、毛泽东委傅作义重任957

十一、皇太极善待降将958

十二、周恩来亲自部署迎回钱学森960

十三、主欲知过,必借忠臣961

十四、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961

十五、君暗臣谀,危亡不远961

十六、孜孜不倦,欲尽臣下情962

十七、不能受谏,安能谏人962

十八、为君不易,为臣极难963

十九、耳目外通,下无怨滞963

二十、借古鉴今963

二十一、臣欲谏,何惧死亡963

二十二、一人听断,安能尽善964

二十三、及其满盈,无所复谏964

二十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964

二十五、百姓闻之,必怨吾君965

二十六、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965

二十七、论今引古,远献直言965

二十八、言过激,心真谏966

二十九、求而得之,不足贵966

三十、进药石之言,以药石相报966

三十一、“一定改正”966

第四章 因材选任一、奴仆中的良相967

二、赵王知人委大任968

三、五张羊皮的故事969

四、汉文帝识将细柳营971

五、光武帝随才任使972

六、智收姜维973

七、唐太宗因材选任973

八、廊柱屏风记君名974

九、朱元璋请刘基出山975

十、周恩来甘当伯乐提拔将才976

十一、努尔哈赤与范仲淹的后代976

十二、“赌王”的用人观977

十三、燕昭王深明招贤士978

十四、丙吉晓理赦车夫979

十五、王猛顺势赦人979

十六、魏元忠任强盗为使者979

十七、廉希宪礼贤下士979

十八、范仲淹不拘小节任文士980

十九、徐存齐认错980

二十、屠公包涵酒色之士980

二十一、尹源上书救刘涣980

二十二、忍小耻而成大业980

二十三、随处尽力,服务人民981

二十四、牺牲自己,成全别人981

二十五、坚守门风做善事981

二十六、萧何的远见981

二十七、董公劝汉王981

二十八、国家安危抛私仇981

二十九、刘备巧教马超识礼节982

三十、真实不欺可堪大用982

三十一、吕夷简办事得体982

三十二、古弼冒犯君主983

三十三、后唐秦王的败亡983

三十四、唐高祖收揽民心984

三十五、为人臣者不能专权984

三十六、冯谖买义984

三十七、王旦出计保皇圣明985

三十八、胡宗伯识大体得状元985

三十九、丞相的职责985

四十、宦达必副其名986

四十一、法度行则国治986

四十二、小事糊涂大事灵通986

四十三、有才无位,难成大事987

四十四、论赏当守“吝”字诀987

四十五、罚须罪有该当987

四十六、鞭子与胡萝卜987

四十七、不施恩夸惠988

四十八、寻才的诀窍988

四十九、有人才则安988

五十、中立派的诤言988

五十一、转移民怨的箭头989

五十二、猎人之功与猎犬之功989

五十三、一生一死,方识人989

五十四、孔子劝识人990

五十五、听其言观其行990

五十六、礼厚必有诈990

五十七、人主唯一心,攻之者众991

五十八、有容,德乃大991

五十九、推赤心置人腹中991

六十、昭信守于列国992

六十一、遵守与属下之约992

六十二、厉色与温颜992

六十三、晏婴巧言劝景公993

六十四、贪心的农夫993

六十五、将计就计劝谏法993

六十六、武帝收回成命993

六十七、拒谏为最不祥994

六十八、忌不用忠臣994

六十九、不慎其前,必悔其后995

第五章 用其所长一、“以九职任万民”996

二、决定楚汉之争胜负的内因997

三、诸葛亮与“五虎上将”998

四、王猛收人所长成大功998

五、用人如器,取其所长1000

六、毛泽东用人的高明之处1003

七、周恩来“用得其当”1006

八、奇怪的名单——马歇尔的用人之道1007

九、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1008

十、以御史之职行丞相之权1011

十一、唐太宗治吏1011

十二、魏文侯尊贤任能创辉煌1012

十三、秦始皇得人得天下1013

十四、皇帝出“新招儿”1015

十五、庭燎之礼成匡合之功1016

十六、成吉思汗用人有方1017

十七、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1018

十八、皇太极爱惜将才1019

十九、李朔以诚待人1021

二十、赵充国伐羌1022

二十一、元世祖重用董文忠1023

二十二、文帝任贤1024

二十三、八使同拜,张纲饮誉1025

二十四、不负朝廷厚望1026

二十五、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1028

二十六、闻人有善,若己有之1030

二十七、预见后事1031

二十八、楚汉之争胜负的内因1031

二十九、逆境中的人才1032

三十、模糊语言1033

三十一、林则徐代主受过1034

三十二、“苍鹰”郅都1036

三十三、徐杲纳言郑晓时1037

三十四、康伯可的中兴十策1039

三十五、李纲拒外守内1039

三十六、明孝宗重任刘大夏1040

三十七、沈晦上书宋高宗1040

三十八、不用贤臣,自取灭亡1040

第六章 以诚待下一、秦穆公一霸西戎1042

二、乐羊灭中山1043

三、陈琳骂曹操与魏种倒戈1045

四、孙氏兄弟霸踞江东1046

五、唐太宗驭臣洞然不疑1047

六、辽太祖用叛臣不疑1047

七、康熙收复台湾1048

八、周恩来的用人原则1049

九、尼克斯道夫善用能人1050

十、松下用人有方1051

十一、“丰田精神”1051

十二、统御大将之才1052

十三、善用人才1052

十四、人为国之本1053

十五、用人不疑1053

十六、用人必详其本1053

十七、为政杜私情1053

十八、民有余就是国富1053

十九、为政须先正己1054

二十、唯才是举,不以小失大1054

二十一、更重才干1054

二十二、息壤之约1055

二十三、刘邦的“定心丸”1055

二十四、慧眼识才1055

二十五、五百两买一匹死马1056

二十六、楚庄王嬉游辨忠臣1056

二十七、明而有智1056

二十八、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1057

二十九、天子与百姓同1057

三十、私意行则国乱1057

三十一、乱世之奸雄1058

三十二、非常之人,超世之杰1058

三十三、吴下阿蒙1059

三十四、煮酒论英难1059

三十五、狼子野心1060

三十六、王佐之才1061

三十七、弘毅而宽厚1061

三十八、有勾践之奇英1062

三十九、善应变展其所长1062

四十、猜忌而权变多1063

四十一、三顾之礼1064

四十二、鱼水之交1064

四十三、吾得卿,谐也1065

四十四、待将如养虎1065

四十五、能断大事,应变无方1066

四十六、闻人有善,若己有之1067

四十七、参谋帷幄,剖断如流1068

四十八、魏征:抗直无所屈挠1068

四十九、激浊扬清1070

五十、三千轻骑,深入虏庭1070

五十一、容貌懦弱,志性刚烈1071

五十二、临敌应变,动合事机1072

五十三、见事敏速,性甚慎至1073

五十四、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1073

五十五、读符牒不暇,安能求贤1074

五十六、都督刺史,理乱所系1074

五十七、何患无贤,患在不知1074

五十八、如何获得人才1074

五十九、知人之事,自古为难1075

六十、必先试人方能用人1075

六十一、选众授能,非才莫举1075

六十二、知心者智,自知者明1076

六十三、知臣莫若君1076

六十四、李纬拜尚书1078

六十五、利之所在,谗言不惜1078

六十六、为政无信,万物不生1079

六十七、无法遁逃于天地之间1079

六十八、升迁不可求1080

六十九、大建宅邸,落地生根1080

七十、逢迎者必有所求1080

七十一、理小事与成大事1080

七十二、老板的困惑1080

七十三、因材施教1081

七十四、阵前换将中敌计1081

七十五、先安其心1081

七十六、计赚曹操1081

七十七、障眼擒儿1081

七十八、目标第二号人物1082

七十九、大量订货,适时中止1083

八十、老姜辛辣1083

八十一、流水清浊在其源1084

八十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084

八十三、皆魏征之力1085

八十四、交友当如荀巨伯1085

八十五、生前身后,不负友托1086

八十六、卓公行千里赴约1086

八十七、只重一个字1087

八十八、真正的经营者1087

八十九、鲁宗道实话实说1088

九十、明山宾卖牛无欺1088

九十一、胡雪岩店悬匾不欺民1088

第七章 宽严相济一、赢政轻爵重士1090

二、朱买臣官场沉浮1092

三、冯唐善谏,文帝赦将1092

四、孝文帝“有功必赏,有过必罚”1093

五、英雄少年郎1094

六、皇太极重奖勇士1095

七、康熙治黄河1096

八、周恩来严宽得当服人心1098

九、“推”与“拉”1098

十、子产论政宽猛1099

十一、牧民如牧羊1099

十二、施权术以御权贵1100

十三、汉元帝宽柔并用1102

十四、封功责过1103

十五、赐书示罚1103

十六、“霸王道杂之”的真谛1104

十七、乾隆帝驭将信赏严罚1106

十八、李世民智驯尉迟敬德1108

十九、魏国为何人才最多1109

二十、柔道治国1110

二十一、屈伸相辅,以柔克刚1112

二十二、明太祖定云南1112

二十三、崔仁师纵囚1114

二十四、十年不赦1115

二十五、政治奇才隋炀帝1115

二十六、康熙帝治国良策1117

二十七、刘备避祸1119

二十八、张佳胤从容不迫1119

二十九、文景二帝简法轻刑1120

三十、形如死灰,心若铁石1121

三十一、宽不纵恶,猛不伤惠1122

三十二、大臣服丧,薄昭自杀1124

三十三、子产将死1124

三十四、一只瓶子一部书1124

三十五、失而复得的姓氏1124

三十六、受到宠爱的看家狗1126

三十七、让你死而无怨1126

三十八、晋文公度势行赏1127

三十九、汉昭帝明察保霍光1127

四十、笼络名流固东晋1128

四十一、刘邦的高明之处1130

四十二、成吉思汗嫁妹1131

四十三、三位蕃将女婿1132

四十四、吴越国王的命运1134

四十五、宋太祖袒护李汉超1135

四十六、赐须作药,收买臣心1135

四十七、焚稿祭灵,君臣遇合1136

四十八、感动叛逃者的人1137

四十九、何力不负重望1138

五十、宋太宗免“醉”1139

五十一、慧眼识才1139

五十二、保臣名节,知恩图报1139

五十三、以国事为重1140

五十四、宰相的适当人选1141

五十五、识人五要1142

五十六、事以密成,以泄败1142

五十七、平湖生波1143

五十八、见缝插针1143

五十九、陪着跳火坑1143

六十、遇洞灌水1144

六十一、天下为公,无私于物1144

六十二、唯才是任1144

六十三、忍小忿,存大信1144

六十四、无偏无党,王道浩荡1145

六十五、忠言逆耳利于行1145

六十六、以识取人1146

六十七、内举不避亲1146

六十八、白玉有瑕仍是玉1146

六十九、负荆请罪,刎颈之交1151

七十、楚庄王善解臣之过1152

七十一、韩信不报“胯下之辱”1152

七十二、以德报怨结好合1153

七十三、文彦博宽量息事宁人1153

七十四、魏仁浦宽仁为长者1154

第八章 育才造士一、孙权教将读兵书1155

二、冯谖弹铗报孟尝1156

三、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1158

四、叶适论“养士”1159

五、贾岛还俗1160

六、拿破仑授旗巴黎理工学校1161

七、毛泽东的育才措施1161

八、松下坚持出产品先出人才1163

第九章 好剑应砺一、宋仁宗苦心孤诣锤炼良才1165

二、朱元璋选才“老少参用”1166

三、勤教严绳育鸿章1167

四、甘地当伯乐1170

五、“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1170

六、快餐店的发迹经验1171

七、创建技校,储备人才1172

第十章 用人通论1174

一、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1174

二、领导应有的用人观1175

三、领导考察人才的原则1178

四、鉴人识才的秘诀1180

五、科学识才五法1182

六、选用人才的原则1184

七、选拔人才五法1188

八、选才误区及其避免1191

九、使用人才的方法和艺术1194

十、用人五法1200

十一、有效的部属培养法则1204

用人夜话1214

汉家“第四杰”1214

从奴仆到将帅1215

曹操求贤1216

高欢察而知人1217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1218

武则天比才选仕1219

左光斗惜才如子1220

雍正重视有才干的人1220

比尔·盖茨的“四大天王”1222

孟尝君用人不拘一格1223

毛遂自荐1224

曹操唯才是举1225

诸葛亮破格擢拔王平1226

唐太宗与他的宰相1227

金世宗取才于暴君之朝1229

成吉思汗麾下将帅云集1230

安童十八岁任丞相1232

林则徐的“人才档案库”1233

拿破仑封将拜帅1234

亚当斯任人不避亲1235

周恩来的用人之策1236

敌将可赦仇者先封1236

寇恂登云台1237

荀彧离袁投曹1238

有才德则用,无才德则弃1239

“忠清强介”的巨奸1241

唐太宗偏爱之失1241

金章宗重用孝才治天下1242

化敌为友广揽人才1243

恺撒宽容政敌1244

林肯提拔酒鬼当统帅1244

约翰逊聘用罗宾逊1244

住友银行招考职员1245

用人警鉴1246

一、嫉贤妒才1246

二、心私则暗1261

三、不辨致失1320

附录1387

第一章 中国历代用人思想一、任人唯贤思想概述1387

二、中国远古时期任人唯贤思想的产生1393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任人唯贤思想1398

四、汉唐时期的任人唯贤思想1403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任人唯贤思想1412

第二章 中国历代选官思想一、世官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1419

二、察举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1422

三、科举制有合理的内核1424

第三章 中国历代名人论用人一、韩非“法、术、势”的用人术1427

二、汉文帝不以口辩用人1428

三、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1429

四、东方朔论得士1430

五、王褒论君主求贤1431

六、桓谭论人才乃国之大宝1431

七、王安石论举贤任能1432

八、叶适论“养士”“取士”与“任官”1433

九、刘基著书论人才1434

十、张居正选才六原则1436

十一、沈文奎论用人之道1437

第四章 中国历代名君求贤诏一、汉高帝下州郡求贤诏1439

二、汉武帝刘彻:求茂材异等诏1440

三、魏武帝曹操:唯才是举令1440

四、魏武帝曹操:取士毋废偏短令1441

五、魏武帝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1442

六、唐太宗李世民:让贤致仕诏1443

七、明太祖朱元璋:老少参用诏1444

八、清太祖皇太极:令选满、汉、蒙古诸官诏1445

九、清圣祖康熙:征博学鸿儒诏1446

第五章 中国历代名臣进贤表一、收逐客,任客卿(秦)李斯1448

二、兴太学,育英才(汉)董仲舒1450

三、亲贤臣,远小人(三国)诸葛亮1451

四、任贤能,善始终(唐)魏徵1452

五、信群贤,杜谗言(唐)魏徵1453

六、招贤才,图变法(宋)王安石1454

七、进王佐,举帝师(宋)苏轼1459

八、开贤路,选贤才(宋)张孝祥1460

九、重贤臣,讲诚信(宋)陈亮1461

十、重实绩,选真才(明)史可法1463

十一、重教化,尊师道(清)魏裔介1465

第六章 中国历代用人文献一、事业成与败关键在人才1466

二、用人宜听谏,拒谏食恶果1467

三、广开招贤路,厚待有才人1469

四、识才重本人,亲属不牵连1470

五、多方细了解,始能识高才1470

六、考察愈深入,真才愈易识1471

七、用才信谗言,人去悔莫及1472

八、识才办法多,定要细琢磨1473

九、对人重表扬多看其优长1473

十、失足人中瞅,人才同样有1474

十一、才能不外露,选荐切莫丢1474

十二、识才有学问,用人道理深1475

十三、放下官架子,捧出炽热心1477

十四、选才重品德,听言又观行1478

十五、人各有其长,梁材则作梁1479

十六、避人之所短,用人之所长1480

十七、以长补己短,以厚补己薄1481

十八、善于识人长,事业有希望1482

十九、内举不避亲,外举不记仇1484

二十、荐人重才能,资历宜看轻1487

二十一、被荐被重用,棱角不能平1490

二十二、选才不重表,只求本质好1490

二十三、用人限制多,手脚难灵活1491

1998《领导用人艺术通鉴 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立新,任治韬,天舒主编;高东明,彭忠华,刘志国等副主编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