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

《表1《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核心素养下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与信念主要强调“确信”相比,态度更加强调对某种事物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个体即使对某个说法非常相信,但也未必一定会产生行动上的意向。关于态度,其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在1862年提出,即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目前比较流行的是Freedman提出的态度三成分学说,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对此,马先明等人对态度的三成分学说的定义进行了总结,认为态度就是以主体对特定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为特征的心理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分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两种[9]。即使不同学者对态度的定义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态度体现为一种带有意向性的心理倾向。由此可知,健康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健康相关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活动,包括对健康本身的态度以及对健康知识学习的态度。前者是指学生对健康的功能、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后者是学生在学习健康知识时的认识层次、努力程度、理解深度等。态度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语,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学习而言,积极的态度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意味着敷衍与失败。因此,学生应该要形成积极的健康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