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种分子克隆方法的比较》

《表1 各种分子克隆方法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无限制克隆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DNA克隆技术是指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特定的质粒中形成重组质粒,进而实现目的基因的扩增、转录或翻译的一种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中该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1].传统的分子克隆方法由于采用酶切连接的方式,会受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和DNA连接酶连接效率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克隆成功率较低且耗时长、耗费高[2-3].为高效地克隆目的基因[4],近年来各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根据自身需要,发展出了多种基于重组的新克隆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千秋,亦有相应的不足(表1).其中以通用载体质粒融合系统(UPS)[5]等为代表的位点特异性重组克隆技术,主要适用于大规模基因的高通量克隆、表达载体及文库构建[6-8].该方法在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等不同宿主的载体中均可应用,通过借助重组酶及其特异识别位点,实现高效、靶向性强的基因克隆.然而由于位点特异性重组酶和辅助因子等的使用,导致实验成本较高.此外,由于特异识别位点的限制,该方法无法实现多个DNA片段的无缝克隆,亦不适用于涉及高复杂性或多片段克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而以辅助交配遗传整合型克隆法(MAGIC)[9]等为代表的体内外同源重组克隆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文库的构建及多DNA片段组装[10-14].该类方法既不需要使用位点特异性重组酶,也无需DNA的预处理,仅通过体内重组系统即可完成重组克隆.但MAGIC法需要准备供试菌株,基于细胞提取物的无缝连接克隆法(SLiCE)需要制备细胞提取物,基于PCR的IVA和OEPR克隆法可组装的片段长度和效率也会受到限制.再者,不依赖基因序列和连接反应克隆法(SLIC)[15-17]等基于单链退火拼接的克隆技术,主要应用于高通量克隆或多DNA片段组装的合成生物学研究[18-27].这几类方法不受限制性酶切位点的限制,无需附加特定的重组位点,理论上均可实现无缝克隆.当然,其中一部分方法需要专利重组酶等,导致费用高昂,还有一部分方法需要对载体与目的基因进行预处理,产生单链同源突出末端,操作繁琐.更重要的是,其组装效率和正确率亦会随着DNA组装片段的增多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