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年级学生对教材印象最深刻部分统计表》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对教材印象最深刻部分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族农村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供给侧改革研究——以《社会科学基础》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民族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客观需求,而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宽厚通识性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科学基础》的课程使命即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选择什么课程内容、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如何评价课程内容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具体来说,课程内容深受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程度、文本设置、实施者的学科背景等因素影响。首先,252人认为课程内容本身(很)重要。其中,认为“很重要”的121人(占44.98%)、“比较重要”的131人(占48.7%),认为“不重要”或“不清楚”仅有17人(6.32%)。足见,对的认知度均较高。其次,教材文本在整体编排、知识系统性等方面仍需提升。三届学生目前均使用戴兆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系列———《社会科学基础》教材,“本教材内容编排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将教材分成“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8大学科门类”。[6]其中,171人(占63.57%)认为教材文本的可读性需要改进,148人(占55.02%)认为教材文本与教育学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142人(占52.79%)认为需要增加知识的系统性,141人(占52.42%)认为这种教材整体编排需优化。最后,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单薄,课程内容的实施能力有待加强。现代大学分科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致使一般教师很难驾驭《社会科学基础》等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难以实施高质量教学。对承担本课程教学的G老师、W老师进行访谈,他们说:“与自己专业相关和自己熟悉的内容就多讲,不熟悉的内容就通过视频、视频、发动学生等方式开展教学”、“教材内容太杂,有点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被调查者对“你觉得《社会科学基础》教材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部分”的回答也能提供佐证(表2),2015、2016两级学生的本门课由G老师教授,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哲学(38/41.69)%(频次/频率。以下同)、文学(27/30.94)%、历史学(26/30.2%),与G老师硕士专业为中国哲学,酷爱历史学、文学与艺术学等因素关系密切。2017级由W老师教授本课程,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哲学(18/18.75%)、历史学(15/15.63%)、经济学(14/14.58%),W老师本科期间辅修了哲学、经济学课程,并熟悉中外历史等高度关联。教材文本设置、教师学科背景限制等因素导致课程内容封闭孤立,缺乏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融合,加之课程认识度与现实之间的断裂,缺乏跨学科的宏观整合,不利于小学全科教师掌握通识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