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白酒糟饲料化传统加工技术方法》

《表4 白酒糟饲料化传统加工技术方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及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资料来源于汪善锋等(2003)。

由于白酒糟水分含量高且含有大量不易于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谷壳类纤维,直接饲喂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脱壳、去水、粉碎等加工处理。而传统的加工技术方法(表4)如挤压分离法等,又多存在分离率低、工艺复杂、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高等缺点(汪善锋等,2003),制约了白酒糟饲料化加工产业的发展。美国等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对白酒糟饲料化加工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已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机械加工的酒糟对其原有营养成分提升不大且在水分烘干过程中因耗能过大导致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据报道其生产成本高达500元/t,因此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此外,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白酒糟资源饲料化开发利用的研究多集中于白酒糟营养成分的分析(周招洪等,2018;谢正军等,2014)与评价(付洋洋等,2018;李倩等,2018;徐建,2011;薄玉琨等,2011),不同比例下的白酒糟饲喂效果对比分析(田璐等,2017;杨艳红,2016;张兴会等,2008),白酒糟对育肥牲畜生产性能影响(王伦学等,2016;冯堂超等,2015;陈洪雷,2011;周福等,2009)等方面,仅有部分学者对白酒糟的饲料化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如烘干脱壳技术(汪善锋等,2003)、青贮技术(赵碧刚,2008)、微生物发酵技术(张玉诚等,2016;宋善丹等,2015;张博润等,1997)等进行了探究。但对白酒糟中乙醇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牲畜的毒性作用及如何有效降解这些有害物质,减轻不利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