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两种版本中医术语“痈”“疽”的翻译比较》

《表1 两种版本中医术语“痈”“疽”的翻译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医文化传播战略构建中翻译与出版策略再审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中为生物医学名词的原意。其中,生物医学中的Carbuncle“痈”,是指一般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感染,以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皮脂腺和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为临床特征,与中医“痈”的概念不同。

在归化翻译中常用生物学术语表达中医概念,尤其是病名的翻译。但用生物医学术语来诠释经典的中医病名往往会模糊其中原来所蕴含的重要信息,或者曲解其本意[6]。典型的例子如“风火眼”翻译成“acute conjunctivitis(直译:急性结膜炎)”(异化翻译方式为“wind-fire eye”)。归化翻译方式借用了精确的解剖名词来定位病位,似乎这样对西方人来说更熟悉更容易理解,而实际上反而失掉了中医术语中对诊治十分重要的病因信息(wind风邪、fire火邪),造成了有用信息的损失,并且破坏了中医病证的经典术语结构。再比如,中医术语“痈”“疽”原本指的是有各自不同阴阳属性的两种脓疡病证:“痈”红肿高大,多属于阳证,“疽”平塌色暗,多属于阴证[7]。如果用生物学名词来进行归化翻译的话,这种带有双重含义的术语结构就被破坏了。如表1所示,在归化翻译中,痈、疽都套用了现代医学的病名,读者从译语中得到的是现代医学的疾病信息,而中医对“痈疽”的区分在译语中没有得到体现。异化翻译是用welling,flat来区分痈疽的不同症状特点,再对不同类型的痈疽直接冠以发病部位名称进行直译。笔者认为,这样得到的翻译术语读者并不会感到难以理解,并且忠实的传达了来源术语的原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