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I类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表1 I类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32-33],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在不同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R1和R3区域均高度保守,但R2区域具有明显不同,并依此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为两类[34]。A、D、F型为I类[33,35-36],其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约为16 kb[33],含有10个ORFs(GenBank accession nos.AF067175.2、CP003313[35]、AF302467),如表1所示。B和E型为II类[35-36],其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约为21 kb,含有15个ORFs(Gen Bank accession nos.AF169324、AF302466),如表2所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I类(II类)基因簇的R1区包含4个基因hex ABCD(或cex ABCD),编码形成的4个蛋白质分子能形成一种复合体,其功能是将胞内合成的GAG转运到细胞表面[34](表1,2),R3区包含2个基因phyAB(或lipAB),编码形成的蛋白质负责GAG的磷脂替换[33],使其锚定到细胞表面上[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