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隐喻性质三维分类法[3]》

《表1 隐喻性质三维分类法[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交互主观性视阈下的概念隐喻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争——以诗歌隐喻创新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1可知,在语言层面,刻意性与隐喻的形式明暗没有必然联系;在概念层面,隐喻的刻意性与隐喻的常规性也没有直接关联,人们完全可以刻意地让常规隐喻或死隐喻复活,并再现其隐喻性。如“请你不要火上浇油,要火上浇水”中,发话者使用该话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突显死隐喻内部张力的方法让其复活。可见,语言表达是否作隐喻式解读的关键不是常规性,而是与发话者的意向性有关,取决于发话者是否刻意让受话者进行跨域映射。“刻意性隐喻是需要一定意识参与的话语策略,旨在取得特定的修辞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