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实验流程: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干预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一个田野准实验研究》

《表1 实验流程: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干预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一个田野准实验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干预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一个田野准实验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D:个体人口属性调查;B:各类行为参与程度或意愿的调查;P:对各类心理变量的调查;X1:环保宣传;X2:经济激励

课题组在每个社区都随机抽取了100户家庭,并对其中的成年居民进行招募,共招募了225位居民。所有参与者均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在招募过程中,实验员仅告知居民这是一项关于垃圾分类的研究,而不透露实验的真实目的,以进一步保障实验的质量。在正式干预前,实验员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一次前测,测量内容包括:(1)被试的人口属性;(2)垃圾分类、节电等多类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3)环境关心度与认同感等两类心理变量的认知水平。由于社区中的居民无法被重新组织并进行随机处理,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由于不同实验组被试之间互动所导致的“交互干扰”问题,居住在同一社区的被试被统一分入“环保组”(受环保宣传干预的实验组)、“经济组”(受经济激励干预的实验组)或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随后,实验组的参与者开始接受行为干预:对“环保组”,实验员每月进行一次入户访谈,传递有关垃圾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垃圾分类行为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等信息,每次访谈大约0.5小时;对“经济组”只是给予直接的物质奖励。(2)当为期三个月的干预结束后,实验员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第二轮关于各类行为与心理变量的调查,题项内容与前测完全一致。两次测试均通过实验员上门邀请参与者填写问卷完成。表1展示了实验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