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化合物1与2的1H-和13C-NMR数据(600/150 MHz,CD3OD)》

《表1 化合物1与2的1H-和13C-NMR数据(600/150 MHz,CD3OD)》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墨旱莲中1个新的豆甾醇糖苷类化合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化合物1:白色粉末,15%硫酸-乙醇溶液薄层显色为天蓝色,[α]D24-19.4°(c 0.15,CH3OH);ESI-MS m/z:625.5[M+Cl]-。HR-ESI-MS显示m/z613.407 5[M+Na]+峰,确定其分子式为C35H58O7,不饱和度为7。分析其1H-NMR(600 MHz,CD3OD)和13C-NMR(150 MHz,CD3OD)数据(表1),明显观察到1个β-葡萄糖基片段[δH 4.41(d,J=7.8Hz);δC 102.5,78.1,77.9,75.1,71.7,62.8],通过酸水解和进一步制备糖的(S)-(-)-1-phenylethylamine衍生物并与D-葡萄糖和L-葡萄糖标准品的衍生物进行液相分析对比确定为D-葡萄糖。进一步分析其苷元部分,1H-NMR谱(表1)中,观察到3个双键氢信号[δH 5.30(1H,t,J=2.3 Hz),5.21(1H,dd,J=15.1,8.8 Hz)和5.07(1H,dd,J=15.1,8.8 Hz)]、2个单峰甲基氢信号[δH 1.11(3H,s)和0.77(3H,s)]、3个双重峰甲基氢信号[δH 1.07(3H,d,J=6.7Hz),0.90(3H,d,J=5.5 Hz)和0.84(3H,d,J=6.3Hz)]和1个三重峰甲基氢信号[δH 0.85(3H,t,J=7.3 Hz)]。其苷元部分的13C-NMR及DEPT谱显示,29个碳分别归属于2对双键(1对是三取代双键、1对是双取代双键)、6个甲基、8个sp3亚甲基、9个sp3次甲基(2个连氧)和2个sp3季碳。以上NMR数据与化合物2(7α-羟基-豆甾醇-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非常相似(表1),主要的差异在于B环上的信号;其中1的C-7信号为δC 73.8,而2的C-7信号为δC 65.9,说明二者C-7位的羟基构型可能不同。通过分别比较1和2及7β-羟基豆甾醇(C-7δC 73.3)和7α-羟基豆甾醇(C-7δC 65.3)的核磁数据[19],确定了化合物1为2的C-7位差向异构体;同时1的C-9和C-14信号由于γ旁氏效应的减弱而向低场有较大位移[19]。在二维ROESY谱中,H-7与H-9α和H-14α显示了关键相关信号,进一步证实H-7是α朝向的(图2)。深入分析其2D NMR(HSQC、1H-1H COSY、HMBC和ROESY)数据进一步确证了化合物1的平面结构和构型(图2)。因此,化合物1鉴定为7β-羟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为1个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