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实验模型及评价方法》求取 ⇩

第一篇医学科研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1

一、医学科研常用实验动物简介1

(一)1

(二) 家兔1

(三) 小白鼠2

(四) 大白鼠2

(五) 蟾蜍和青蛙3

(六) 纯系动物简介3

二、常用实验动物年龄、健康判定、个体选择和性别辨认3

(一)哺乳类动物健康的一般判定法3

(二) 动物年龄的判断4

(三) 性别辨认5

三、常用实验动物的正常生理生化数值6

四、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6

(一)家兔的捉拿和固定7

(二) 狗的捉拿和固定8

(三) 大白鼠的捉拿和固定9

(四) 小白鼠的捉拿和固定9

(五) 蛙类的捉拿和固定10

五、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10

六、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11

(一)注射给药11

(二) 经口给药13

(三) 其它途径给药14

七、实验动物编号标记方法16

(一)颜料涂染法16

(二) 烙印法17

(三) 号牌法17

八、实验动物的随机分组方法17

九、小实验动物麻醉基础知识18

(一)实施麻醉的一般原则18

(二) 常用麻醉药物及给药途径19

(三) 判断麻醉深度的指征19

(四) 麻醉的术后护理20

十、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20

(一)动物给药量的确定20

(二) 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方法21

(三) 人与动物及各类动物间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21

十一、实验动物采血方法22

(一)小鼠、大鼠采血法24

(二) 豚鼠采血法25

(三) 兔采血法25

(四) 狗、猫采血法26

(五) 猴采血法27

(六) 羊采血法27

(七) 鸡、鸽、鸭采血法27

(八) 小动物多次微量采血法28

附:常用体外抗凝剂的配制28

十二、急性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手术方法29

(一)兔、狗颈部手术29

(二) 兔、狗股部手术31

十三、常用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31

(一)常用的测量和记录仪器31

(二) 血压测量和记录方法32

(三) 呼吸的描记33

十四、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33

(一)化学方法处死33

(二) 物理方法处死33

十五、实验动物病理解剖操作技术34

(一)了解实验目的和临床情况34

(二) 活杀方法34

(三) 剖检操作和观察程序34

(四) 组织块切取和标本固定36

(五) 解剖记录和诊断37

(六) 小动物器官体积计算方法37

十六、标本灌注固定技术37

(一)动物尸体灌注固定37

(二) 主要脏器灌注固定及组织匀浆38

十七、实验动物组织标本的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38

(一)固定39

(二) 脱水39

(三) 透明39

(四) 浸蜡39

第二篇显微形态测量基本技术41

一、显微镜视野大小的计算方法41

(一)有关概念41

(二) 常用目镜的视场数、放大倍率、视场直径和面积41

(三) 显微镜视野大小与细胞计数的实际应用41

二、显微测微尺的标定方法41

(一)直线式测微尺的标定42

(二) 方网式目镜测微尺的标定42

三、显微摄影放大倍数计算43

(一)显微镜观察放大倍数计算43

(二) 显微照像底片上的图像放大倍数计算43

(三) 放大或扩印照片的放大倍数计算43

(四) 显微投影时放大倍数的计算45

四、形态计量学基础知识45

(一)测试系统结构45

(二) 基本测试方法49

(三) 测试系统的使用和制作方法55

(四) 测微尺使用方法57

五、常用指标测算57

(一)体积密度的测算57

(二) 截面面积和平均截面积的测算58

(三) 表面积密度的测算58

(四) 面数密度的测算59

(五) 平面上线长的测算59

(六) 截面周长和平均周长的测算59

(七) 长度密度的测算60

(八) 平均曲密度的测算60

(九) 数密度的测算61

(十) 其他参数的测算62

六、CMIAS—008B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简介62

(一)功能简介62

(二) 系统专项软件介绍63

(三) 系统可选的测量参数64

第三篇器官血量、水量、血管变化及其评价方法66

一、器官血流(容)量评价66

(一)32P标记红细胞测量全身血容量66

(二) 51Cr标记蛙红细胞测量器官血流量67

(三) 氢气清除法测量器官血流量67

(四)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测量器官血流量68

二、脏器含水量评价68

(一)样本处理68

(二) 计算公式68

(三) 意义68

三、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的评价69

(一)血管基底膜完整性测定69

(二) 血管内皮转运能力测定69

(三) 131I标记蛋白测定毛细血管通透性70

(四) 125I标记蛋白测定血脑屏障72

(五) 细血管损伤的超微结构评价73

(六) 血管(含血脑屏障)通透性高低的免疫组化评价73

四、血管厚度、口径及数量的评价73

(一)主、肺动脉主干厚度的测量74

(二) 小动脉测量74

(三) 毛细血管测量74

五、组织中血管数量的评价75

(一)血管密度的检测75

(二) 血管直径的检测75

(三) 血管截面积指数的检测75

第四篇炎症、免疫功能及其评价方法76

一、炎症的基本病变及评价76

(一)急性炎症的局部现象及评价76

(二) 急性炎症渗出现象及评价77

(三) 炎症灶局部组织细胞增生(肉芽肿性炎)及评价77

(四) 白细胞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及评价77

二、实验性发热及评价78

三、实验性败血症(腹膜炎)及评价80

四、实验性皮肤脓肿及伤口愈合及评价81

五、实验性腹膜包囊虫病及评价83

六、机体免疫功能的评价83

(一)形态学评价83

(二) 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84

(三) 体液免疫功能的评价86

(四)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87

(五) 巨噬细胞细胞化学与形态学的评价87

(六)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评价88

(七)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评价89

七、细菌易位的评价90

(一)肠系膜淋巴结、肝、脾样本处理及评价90

(二) 盲肠标本处理90

(三) 评价指标90

八、肠道免疫功能的评价91

九、变态反应性炎症的评价91

(一)单纯计数92

(二) 分类计数92

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的评价92

(一)阳性细胞计数法92

(二) 阳性面积估计法93

(三) 半定量计量法93

(四) 全自动计量法94

十一、脾脏形态学的评价94

(一)脾脏指数94

(二) 脾小体、红髓、淋巴鞘的体积密度94

(三) 脾脏生发中心及核分裂计数95

十二、淋巴结形态学的评价95

(一) 淋巴结生发中心及核分裂计数95

(二) 淋巴结坏死程度的评价95

十三、胸腺形态学的评价96

十四、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炎性介质损伤的评价96

(一)内皮素免疫组化法96

(二) 热休克蛋白免疫组化法96

(三) TSP检测法97

(四) 组织蛋白酶-D检测法97

(五) 细胞间粘连分子检测法97

十五、单核巨噬细胞损伤的评价98

十六、氧自由基损伤的评价98

第五篇中毒、创伤及其评价方法100

一、实验性氰化物中毒及评价100

二、实验性铅中毒及评价100

三、实验性汞中毒及评价100

四、实验性四氯化碳(CCl4)中毒及评价102

五、实验性乙醇中毒及评价102

六、实验性硫化氢(H2S)中毒及评价103

七、实验性石油液化气中毒(急性CO中毒)及评价103

八、可卡因(毒品)中毒及评价104

九、实验性烟雾吸入性损伤及评价105

十、实验性烧伤及评价105

(一)电烙法105

(二) 热水法106

(三) 蒸汽法106

(四) 凝固汽油法(或烧伤混合燃料法)106

附:实验性烧伤参考资料106

十一、实验性电击伤及评价109

十二、实验性冷冻伤及评价109

附:实验性冻伤参考方法112

十三、实验性肌肉损伤及评价115

十四、实验性肢体缺血及评价116

十五、实验性骨折及评价117

十六、骨关节疾病基本病变的形态学评价117

(一)成熟骨的评价117

(二) 骨样组织的评价118

(三) 新生骨的评价118

(四) 肿瘤性骨的评价118

(五) 死骨的评价119

(六) 骨吸收的评价119

(七) 骨软化的评价120

(八) 骨质疏松的评价120

(九)软骨变性坏死及增生的评价120

十七、骨形态测量计量分析120

(一)结构测量120

(二) 表面测量121

(三) 骨动力学测量122

(四) 计算机图像处理骨形态测量123

(五) 四环素双标法测量骨形态123

十八、骨缺血坏死的组织学评价125

(一)样本制备125

(二) 评价指标125

十九、股骨头血流量评价125

(一)放射性样本制备125

(二) 计算股骨头血流量125

二十、实验性创伤愈合及评价(一、二)126

二十一、肠吻合伤口愈合及评价129

二十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的评价129

(一)组织学评价129

(二)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评价129

(三) 超微结构评价130

第六篇放射病及其评价方法132

一、实验性急性放射病132

(一)机理132

(二) 方法132

(三) 注意事项134

二、评价方法136

(一)一些病理变化的相对定量136

(二) 冲击伤伤情的病理判断141

第七篇实验性肿瘤及其评价方法144

一、实验性肿瘤144

(一)机理144

(二) 方法144

二、评价方法149

(一)BTdULI法150

(二) Ki-67PCI法150

(三) AgNOR法150

(四) PCNA法151

(五) 肿瘤性核分裂计数法152

(六) 核分裂分级的评价152

(七) 显微镜视野内细胞数的估算152

(八) 恶性肿瘤细胞相关核仁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价153

(九) 肿瘤的形态计量评价153

(十) 肿瘤分化程度的基本评价155

(十一) 肿瘤侵犯的基本评价156

(十二) 肿瘤转移的评价157

(十三) 肿瘤DNA含量检测及评价158

第八篇神经系统疾病及其评价方法160

一、实验性脑缺血及评价160

(一)急性160

(二) 慢性160

(三) 脑干缺血160

二、实验性脑缺血缺氧(脑低氧血症)及评价160

三、实验性脑梗死(多发性)及评价161

四、实验性脑出血及评价162

五、实验性脑脓肿及评价162

六、实验性创伤性脑水肿及评价163

七、实验性颅脑创伤及评价163

八、实验性脊髓损伤及评价163

(一)切割损伤法163

(二) 打击法163

九、实验性脑挫裂伤及评价163

十、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评价165

十一、实验性周围神经损伤及评价166

十二、实验性抗衰老及评价166

(一)小鼠抗应激实验166

(二) 小鼠记忆力实验167

十三、实验性亚急性衰老及评价168

十四、脑局部血流量评价169

十五、脑微血管形态学评价169

(一)脑小血管的分级判定169

(二) 脑小血管形态学测量170

十六、脑水肿的评价170

(一)脑肿胀度(%)评价170

(二) 脑组织含水量评价171

十七、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171

(一)脑组织水含量测定171

(二) 伊文氏蓝(CT—1824)测定171

十八、神经活动功能评价172

十九、神经性分化的评价172

(一)超微结构172

(二) 免疫组化172

二十、神经组织脱髓鞘的评价173

二十一、脑损伤的大体评价173

二十二、脑损伤的免疫组化评价173

二十三、大脑皮层微量成份评价173

(一)大脑皮层TXA2(血栓素)、6-Keto-PGF1α(前列环素)含量测定173

(二) 大脑皮层电解质含量测定174

(三) 大脑皮层水含量测定174

二十四、脑血供及耐缺氧抗疲劳作用的评价174

二十五、实验性热应激或热休克及评价175

第九篇心血管疾病及其评价方法178

一、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178

二、实验性心肌梗死及评价181

三、实验性房室传导阻滞及评价184

四、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性心绞痛)及评价185

五、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及评价186

六、实验性离体心脏心肌缺血及评价187

七、实验性心肌炎及评价188

八、实验性室性心动过速及评价188

九、实验性休克及评价188

(一)失血性休克189

(二) 创伤性休克189

(三) 烧伤性休克189

(四) 心源性休克190

(五) 过敏性休克191

(六) 急性缺氧复合失血性休克191

(七) 败血性(感染性)休克192

十、实验性休克肺及评价193

十一、实验性休克小肠及评价194

十二、实验性失血性休克合并肠源性感染及评价195

十三、实验性DIC及评价195

十四、实验性多器官衰竭及评价196

十五、血液凝固性评价指标196

十六、血液动力学评价指标197

十七、血液流变学评价指标197

十八、血气评价指标198

十九、心肌小血管血容量评价198

二十、心肌血供状态的评价199

二十一、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形态学评价200

二十二、心肌损伤的综合评价200

(一)大体评价200

(二) 酶组织化学染色评价201

(三) 组织学评价202

(四) 超微结构评价202

(五)心肌组织与全血离子改变的评价202

(六) 心肌细胞Ca+++定位的超微结构评价203

(七) 心功能早期异常的评价203

第十篇呼吸系统疾病及其评价方法206

一、实验性结核杆菌感染及评价206

二、实验性气管粘膜损伤及评价206

三、实验性慢性气管炎及评价(一、二)206

四、实验性哮喘及评价210

五、实验性尘肺及评价210

六、实验性肺气肿及评价211

七、实验性肺炎及评价213

八、实验性肺水肿及评价213

九、实验性烟雾吸入损伤及评价215

十、实验性肺脂肪栓塞及评价215

十一、实验性汽油吸入损伤及评价215

十二、实验性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评价216

十三、实验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及评价217

十四、肺泡炎症程度的评价217

十五、实验性肺纤维化及评价218

十六、肺萎陷的评价219

十七、肺水肿程度的评价219

十八、肺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低的评价220

十九、肺泡Ⅱ型细胞的形态学评价221

二十、肺泡表面张力评价222

二十一、肺组织损伤的生化学评价223

(一)TXA2、PGI2测定223

(二) MDA测定223

(三) SOD测定224

(四)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AM)计数224

(五) 髓过氧化物酶(MPO)测定224

(六) 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测定224

(七) 血浆和肺组织(糖皮质激素GC)含量测定224

(八) 肺组织磷脂酶A2(PLA2)测定225

二十二、呼吸动力学评价225

二十三、肺出血程度评价226

二十四、肺血液动力学评价227

二十五、肺血管及其病变的评价227

第十一篇泌尿生殖疾病及其评价方法230

一、实验性化学药物性肾脏损伤及评价230

二、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评价230

三、实验性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评价231

四、实验性庆大霉素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评价231

五、实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评价232

六、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及评价233

七、实验性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及评价234

八、实验性微小肾病及评价235

九、实验性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评价235

十、实验性尿路结石及评价236

十一、肾小球病变的组织学评价236

十二、肾小管病变的组织学评价237

十三、肾脏损伤的大体评价238

十四、急性肾脏损伤的免疫组化评价238

十五、肾缺血性损伤的酶学评价239

十六、肾脏疾病的超微结构评价239

十七、IgA肾病的形态学评价240

十八、睾丸损伤的评价240

十九、睾丸组织移植后的形态学评价243

第十二篇胃肠疾病及其评价方法246

一、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及评价246

二、实验性化学剂性胃粘膜损伤及评价246

三、实验性胃溃疡及评价247

四、实验性十二指肠溃疡及评价248

五、胃溃疡癌变的评价248

六、胃幽门弯曲菌感染程度的评价248

(一)涂片标本249

(二) 培养标本249

(三) 组织切片标本249

七、胃炎的组织学评价249

八、胃粘液层厚度的大体测量方法250

九、胃粘液层厚度的显微镜下测量方法250

十、胃粘膜损伤的大体评价250

十一、胃粘膜损伤的组织学评价251

(一)综合评价251

(二) 分部分层评价251

(三) 分部计分评价252

(四) 评价表示方法252

十二、胃肠粘膜损伤的扫描电镜评价253

十三、胃腺体细胞增殖活性评价254

(一)同位素标记法254

(二) AgNOR计数法255

(三) DNA含量及细胞频率检测法255

(四) 细胞核形态测量256

(五) 核/腺比值测量256

(六) PCNA免疫组化染色256

十四、胃粘膜血流量评价257

十五、胃粘膜血管通透性的评价258

十六、实验性肠缺血及评价258

十七、实验性腹膜炎及评价259

十八、肠粘膜通透性高低的评价259

(一)125I-白蛋白法(Parks法)259

(二) 荧光素钠含量测定法(Tagesson法)260

(三) 尿乳果糖、甘露醇测定法260

十九、肠道血流量评价261

二十、肠粘膜损伤的大体评价261

(一)损伤程度评价261

(二) 肠出血评价(Hackel法)261

(三) 肠重量评价(Zapata法)262

(四) 肠水含量评价262

二十一、肠粘膜损伤的组织学评价262

(一)Chiu分级法262

(二) 隐窝深度、绒毛高度、粘膜厚度评价263

(三) 肠粘膜炎症反应程度评价263

(四) 肠粘膜病变的形态计量学评价263

二十二、肠粘膜损伤的超微结构评价264

二十三、肠粘膜损伤的生化学评价264

(一)小肠组织蛋白检测264

(二) 胃肠粘膜能量代谢检测265

(三) 肠粘膜粘液性质检测265

(四) 肠粘膜酶活性检测267

二十四、肠道免疫功能的评价267

二十五、肠粘膜上皮增殖活性评价267

二十六、肠粘膜上皮再生能力评价267

二十七、实验性空肠溃疡及评价268

第十三篇肝、胆、胰疾病及其评价方法271

一、实验性全肝缺血及评价271

二、实验性部分肝缺血及评价271

三、实验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及评价271

四、实验性半乳糖中毒性急性肝损伤及评价272

五、实验性阻塞性黄疸及评价273

六、实验性急性胆道感染及评价273

七、实验性胆固醇性结石及评价274

八、实验性胆红素钙结石及评价276

九、实验性肝纤维化及评价277

十、实验性门脉性肝硬化及评价277

十一、实验性肝炎后性肝硬化及评价278

十二、实验性慢性肝淤血及评价279

十三、实验性门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及评价279

十四、实验性肝性脑病及评价280

十五、肝原位灌洗液化学成分检测280

十六、肝匀浆液化学成分检测281

十七、肝脏损伤的组织学评价281

(一)中性粒细胞计数法281

(二) 肝细胞坏死的组织学评价281

(三) 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评价282

(四) 综合评价282

十八、肝纤维组织增生的评价282

(一)组织学评价282

(二) 生化学评价282

(三)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评价283

(四) ?脂细胞计数评价283

十九、肝组织结晶沉积的评价284

二十、肝糖原沉积的评价284

二十一、肝(脾)组织铁质沉积的评价284

二十二、肝血流量的评价285

二十三、肝血管与肝内胆管的评价285

二十四、慢性肝炎及肝炎急性活动的评价285

二十五、肝细胞结构不良的评价285

二十六、肝细胞中毒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评价286

二十七、肝细胞损伤的生化学评价286

(一)酶学检测286

(二) 微量成分检测286

(三) 肝细胞微粒体成分检测286

(四) 肝细胞膜电位测定287

(五) 肝细胞氨基酸代谢检测287

(六) 抑制乳酸产生的检测288

(七) 胆汁流量检测288

(八) 肝腺嘌呤核苷酸和能量交换检测288

(九) 肝细胞色素P4502E1酶活性检测288

二十八、肝细胞再生能力的评价289

(一)肝称重法(肝系数)289

(二) 体积计算法289

(三) 肝脏重量估计法290

(四) 线粒体、肝糖原、AgNOR染色法290

(五) 核分裂计数法290

(六) 核仁边聚和双核细胞计数法290

(七) DNA含量检测法290

(八) 胆汁廓清指数检测法291

(九) 超微结构评价291

二十九、实验性乙醇性肝损伤及评价291

三十、实验性水肿性胰腺炎及评价293

三十一、实验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及评价293

三十二、实验性糖尿病及评价294

(一)四氧嘧啶性血糖过高及糖尿病294

(二) 根皮苷糖尿和血糖过高295

(三) 链脲佐菌素法295

(四) 评价指标296

三十三、慢性胰腺炎的组织学评价296

第十四篇医学著作的形式与写作298

一、研究报告298

二、综述300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缮写301

(一)抄写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1

(二) 处理论文图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2

(三) 投寄论文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3

(四) 处理论文校样和修回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3

第十五篇常用统计方法305

一、χ2(卡方)检验305

(一)使用范围305

(二) 运用实例305

二、t检验311

(一)使用范围311

(二) 运用实例312

(三) 进行t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322

三、方差分析323

(一)使用范围323

(二) 运用实例323

四、直线回归333

(一)直线回归的概念333

(二) 回归方程的求法334

(三) 作回归分析图时应注意的问题337

五、科研设计337

(一)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337

(二)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338

(三) 常用的几种实验分组方法339

1998《医学科研实验模型及评价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应堂等主编 1998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医学科研方法学(1992 PDF版)
医学科研方法学
1992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科学实验研究方法  分册( PDF版)
医学科学实验研究方法 分册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及细胞系研制与应用(1984 PDF版)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及细胞系研制与应用
1984
医学科研基本方法( PDF版)
医学科研基本方法
川北医学院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1996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
1996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1991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
1991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1995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
1995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临床科研方法与实例评价(1993 PDF版)
临床科研方法与实例评价
1993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验方及实例(1959 PDF版)
中医验方及实例
1959 人民铁道出版社
实用临床科研方法学  设计、衡量、评价(1990 PDF版)
实用临床科研方法学 设计、衡量、评价
1990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医学动物实验方法(1980 PDF版)
医学动物实验方法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医学科研方法学(1990 PDF版)
实用医学科研方法学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高分子材料的试验方法及评价(1988 PDF版)
高分子材料的试验方法及评价
1988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1993 PDF版)
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
1993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  方法及实例(1984 PDF版)
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 方法及实例
198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