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3

(一)唯物论观点3

(二)辩证法思想4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6

五、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的一些思维方法7

(一)援物比类7

(二)以表知里8

(三)试探和反证8

六、《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9

第二章 阴阳五行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1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2

(一)阴阳对立13

(二)阴阳互根13

(三)阴阳消长13

(四)阴阳转化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6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1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9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1

(一)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1

(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22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23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和展望25

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联系和区别25

二、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的展望26

第三章 藏象29

第一节 五脏30

一、心30

(一)心的基本功能31

(二)心与志、液、体、窍的关系32

附 心包络33

二、肺34

(一)肺的基本功能34

(二)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36

三、脾37

(一)脾的基本功能37

(二)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39

四、肝40

(一)肝的基本功能40

(二)肝和志、液、体、窍的关系42

五、肾43

(一)肾的基本功能43

(二)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46

附 命门47

第二节 六腑48

一、胆48

二、胃49

三、小肠50

四、大肠50

五、膀胱50

六、三焦51

第三节 奇恒之腑52

一、脑52

二、女子胞53

附:精室54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54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54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58

三、脏与腑的关系58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64

第一节 精64

一、精的基本概念64

二、精的生成64

三、精的生理功能65

第二节 气66

一、气的基本概念66

二、气的来源和生成67

三、气的生理功能67

四、气的运动69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70

(一)元气70

(二)宗气70

(三)营气71

(四)卫气72

(五)真气73

第三节 血73

一、血的基本概念73

二、血的生成73

三、血的生理功能74

四、血的运行75

第四节 津液7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7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76

三、津液的功能7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78

一、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78

二、气和血的关系79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80

四、血和津液的关系81

第五章 经络8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86

一、经络的概念8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86

第二节 十二经脉87

一、名称分类87

二、循行分布规律88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88

(二)分布规律88

(三)表里关系89

(四)气血流注次序89

三、循行分布部位90

(一)手太阴肺经90

(二)手阳明大肠经90

(三)足阳明胃经90

(四)足太阴脾经91

(五)手少阴心经92

(六)手太阳小肠经92

(七)足太阳膀胱经93

(八)足少阴肾经93

(九)手厥阴心包经94

(十)手少阳三焦经94

(十一)足少阳胆经94

(十二)足厥阴肝经95

第三节 奇经八脉95

一、名称及循行分布特点96

二、循行分布部位96

(一)督脉96

(二)任脉96

(三)冲脉96

(四)带脉97

(五)阴跷脉与阳跷脉97

(六)阴维脉与阳维脉97

附 经别、别络的循行分布部位97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03

一、经络各部分的生理作用104

(一)十二经脉104

(二)奇经八脉104

附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生理作用104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105

第六章 病因110

第一节 六淫111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11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112

三、六淫诸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12

(一)风112

(二)寒113

(三)暑113

(四)湿114

(五)燥114

(六)火热115

第二节 疠气115

第三节 七情116

第四节 饮食、劳逸118

第五节 寄生虫、外伤119

第六节 痰饮、瘀血120

第七章 病机124

第一节 发病机理124

一、正气邪气与发病124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125

第二节 病变机理126

一、邪正盛衰126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26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27

二、阴阳失调128

(一)阴阳偏胜128

(二)阴阳偏衰129

(三)阴阳互损130

(四)阴阳格拒130

(五)阴阳亡失131

三、气血津液失常131

(一)气的失常132

(二)血的失常133

(三)津液代谢失常133

(四)气、血、津液失常的相互影响135

四、内生“五邪”135

(一)风气内动136

(二)寒从中生136

(三)湿浊内生137

(四)津伤化燥137

(五)火热内生137

第八章 防治原则141

第一节 预防141

一、未病先防141

二、既病防变143

第二节 治则144

一、治病求本144

(一)正治145

(二)反治145

二、标本缓急146

三、扶正祛邪147

四、调整阴阳148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49

1992《中医基础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护生主编 1992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下(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下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上(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上(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