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求取 ⇩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1、形成的时间1

绪论1

2、形成的基础2

3、形成的标志3

4、基础理论的发展3

(一)整体观念4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5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6

(二)辨证论治8

1、辨证论治的概念8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8

3、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10

第一章 阴阳五行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1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12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13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5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1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一)五行的特性17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18

2.相乘与相侮1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19

1、相生与相克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0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21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1

第二章 藏象23

第一节 五脏23

一、心23

(一)心的生理功能24

1、主血脉24

2、主神志24

(二)心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24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4

二、肺25

(一)肺的生理功能25

1、主气、司呼吸25

2、在窍为舌25

[附]心包络25

2、主宣发与肃降26

3、通调水道26

(二)肺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27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7

2、在窍为鼻27

(一)脾的生理功能28

1、主运化28

三、脾28

2、脾气主升29

3、主统血29

(二)脾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29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9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29

四、肝30

(一)肝的生理功能30

1、主疏泄30

(二)肝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31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31

2、主藏血31

2、在窍为目32

五、肾32

(一)肾的生理功能32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32

2、主水液33

3、主纳气34

(二)肾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34

1、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34

2、在窍为耳及二阴35

〔附〕女子胞35

第二节 六腑35

一、胆35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36

三、小肠36

二、胃36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36

(一)主受盛和化物37

(二)泌别清浊37

四、大肠37

五、膀胱37

(二)在局部方面38

3、下焦38

2、中焦38

1、上焦38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38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38

(一)在整体方面38

六、三焦38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39

一、脏与脏的关系39

(一)心与肺39

(二)心与脾39

(五)肺与脾40

(六)肺与肝40

(三)心与肝40

(四)心与肾40

(七)肺与肾41

(八)肝与脾41

(九)肝与肾41

(一)心与小肠42

(二)肺与大肠42

(三)脾与胃42

二、脏与脏的关系42

(十)脾与肾42

(四)肝与胆43

(五)肾与膀胱43

三、腑与腑的关系43

〔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44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47

第一节 精47

第二节 气47

一、气的生成47

(四)固摄作用48

(三)防御作用48

(一)推动作用48

二、气的生理功能48

(二)温煦作用48

(五)气化作用49

三、气的运行49

四、气的分类49

(一)元气49

(三)营气50

(四)卫气50

(二)宗气50

第三节 血液51

一、血液的生成51

二、血液的功能51

三、血液的循行51

第四节 津液52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52

(一)气能生血53

二、气与血的关系53

(二)精与血53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5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53

二、津液的功能53

(一)精与气53

(二)气能行血54

(三)气能摄血54

(四)血为气母54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54

(一)气能生津54

(二)气能行(化)津54

(三)气能摄津、津能载气54

四、血和津液的关系55

第四章 经络5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57

一、经络的概念5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57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58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58

第二节 十二经脉58

(二)分布规律59

二、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59

(一)表里关系59

(二)流注次序59

三、十二经脉循行部位60

(一)手太阴肺经60

(三)足阳明胃经61

(二)手阳明大肠经61

(四)足太阴脾经63

(五)手少阴心经64

(六)手太阳小肠经65

(七)足太阳膀胱经65

(八)足少阴肾经67

(九)手厥阴心包经68

(十)手少阳三焦经68

(十一)足少阳胆经69

(十二)足厥阴肝经71

一、督脉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72

二、任脉73

三、冲脉74

四、带脉75

五、阴跷脉、阳跷脉75

六、阴维脉、阳维脉77

(三)感应传导作用78

(二)能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78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7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78

(四)调节机能平衡79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意义79

(一)说明病理变化79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79

第五章 发病与病因81

第一节 发病81

一、六淫82

第二节 病因82

(一)风83

(二)寒83

(三)暑84

(四)湿84

(五)燥85

(六)火(热)85

三、七情内伤86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相互关系86

二、疫疠邪气86

(二)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87

(三)常见的情志病证87

四、饮食失调88

(一)饥饱失常88

(二)饮食不洁88

(三)饮食偏嗜88

五、劳逸失度88

(一)过劳88

(一)痰饮89

(二)过逸89

六、痰饮、瘀血89

(二)瘀血90

七、外伤90

第六章 病机94

第一节 邪正盛衰94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94

(一)正胜则邪退95

(二)邪胜则正衰9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95

第二节 阴阳失调96

一、阴阳偏盛96

(一)阳偏盛96

(二)阴偏盛96

二、阴阳偏衰97

(一)阳偏衰97

(二)阴偏衰97

(二)阳盛格阴98

(一)阴盛格阳98

五、阴阳亡失98

(一)阴损及阳98

四、阴阳格拒98

(二)阳损及阴98

三、阴阳互损98

(一)亡阳99

(二)亡阴99

第三节 气血失常99

一、气的失常99

(一)气虚99

(二)气机失调100

二、血的失常101

(一)血虚101

(二)血瘀101

(三)血热101

三、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101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102

(五)气血不荣经脉102

(二)气不摄血102

(三)气随血脱102

(一)气滞血瘀102

(四)气血两虚103

一、津液不足103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03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104

(一)津停气阻104

(二)气随液脱104

(三)津亏血燥104

(四)津亏血瘀104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106

第一节 预防106

一、未病先防106

(一)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106

第二节 治则107

(二)防止传变107

(一)早期诊治107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107

二、既病防变107

一、治病求本108

(一)正治与反治108

(二)治标与治本109

二、扶正与祛邪110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110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110

(二)补其偏衰111

四、调整脏腑功能111

三、调整阴阳111

(一)损其偏盛111

五、调理气血关系112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12

(一)因时制宜112

(二)因地制宜113

(三)因人制宜113

1986《中医基础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中医学院编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下(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下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上(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上(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