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求取 ⇩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2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4

三、《中医学基础》的基本内容4

四、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5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8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8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8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8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9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9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9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0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0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0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1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2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12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2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3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3

第三节 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14

小结14

第二章 脏腑16

概说16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神17

一、精17

二、气17

(四)卫气的生成和功能18

(三)营气的生成和功能18

(一)元气的生成和功能18

(二)宗气的生成和功能18

三、血19

四、津液19

五、神19

第二节 脏与腑20

一、五脏20

(一)心20

【附】心包21

(二)肺21

(三)脾23

(四)肝24

(五)肾25

【附一】命门27

【附二】女子胞27

【附三】有关肾阴肾阳问题的研究资料27

(二)胃28

(一)胆28

二、六腑28

(三)小肠29

(四)大肠29

(五)膀胱29

(六)三焦29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30

(一)脏与脏30

(二)脏与腑32

(三)腑与腑33

四、饮食、水液、血的生化34

(一)食物的吸收和输布34

(二)水液代射与调节34

(三)血液的生化和循行35

小结35

二、经络的组成37

一、经络的概念3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作用37

第三章 经络37

三、经络的作用38

第二节 十二正经39

一、名称分类39

二、经络循行部位及主要病症40

(一)手太阴肺经40

(二)手阳明大肠经41

(三)足阳明胃经42

(四)足太阳脾经43

(五)手少阴心经44

(六)手太阳小肠经44

(七)足太阳膀胱经45

(八)足少阴肾经47

(九)手厥阴心包经48

(十)手少阳三焦经48

(十一)足少阳胆经49

(十二)足厥阴肝经50

三、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51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51

(二)表里关系52

(三)流注次序52

第三节 奇经八脉53

一、督脉53

二、任脉54

三、冲脉54

四、带脉55

五、阴跷脉、阳跷脉56

六、阴维脉、阳维脉57

【附一】经脉交会脏腑简表58

【附二】十五别络分布表58

【附三】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59

小结60

第四章 病因、病理61

第一节 发病61

第二节 病因62

一、六淫致病63

(一)风63

(二)寒64

(三)暑65

(四)湿66

(五)燥67

(六)火67

(一)情志致病的特点68

三、情志致病68

二、疫疠68

(二)情志与内脏的关系69

(三)情志所致的病证69

四、饮食劳倦70

(一)饮食70

(二)劳倦70

五、痰饮、瘀血71

(一)痰饮71

六、外伤和虫兽伤害72

(二)瘀血72

七、寄生虫73

第三节 病理73

一、邪正消长73

二、阴阳失调74

三、升降失常75

小结75

第五章 诊法77

第一节 四诊77

一、望诊78

(一)望全身情况78

(二)望局部情况80

(三)望舌81

【附】舌诊理代研究的资料简介85

(四)望排出物86

(五)望小儿指纹86

二、闻诊87

(一)闻声音87

【附】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87

(二)嗅气味88

三、问诊88

(一)问一般情况89

(二)问起病89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89

(四)问现在症状89

【附】十问歌92

(一)脉诊93

四、切诊93

【附一】二十八脉分类简表99

【附二】脉象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100

(二)按诊100

第二节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101

一、寒热101

(一)发热恶寒101

二、汗102

(四)但寒不热102

(三)但热不寒102

(二)寒热往来102

三、疼痛103

(一)头痛103

(二)胸胁痛103

(三)胃脘痛104

(四)腹痛104

(五)腰痛104

(六)疝痛105

(七)关节痛105

四、便秘与泄泻105

(一)大便秘结105

(二)大便泄泻105

五、小便不利与过多106

(一)小便不利106

(二)小便过多106

八、口渴107

七、失眠107

六、眩晕107

九、纳呆与多食108

十、呕吐108

(一)实证108

(二)虚证108

十一、黄疸108

(一)水肿109

(二)腹胀109

十二、肿胀109

十三、咳喘110

(一)咳嗽110

(二)哮喘110

十四、痉搐111

十五、失血111

(一)吐血111

(二)咳血111

十六、麻木112

(六)尿血112

(四)齿衄112

(五)便血112

(三)鼻衄112

十七、心悸113

小结113

【附】病历记录格式114

第六章 辨证115

第一节 八纲辨证115

一、八纲116

(一)表里116

(二)寒热116

(三)虚实117

(四)阴阳117

二、八纲相互关系119

(一)相互联系119

(二)相互转化120

(三)相互错杂120

(四)证候真假12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23

一、气的病证123

(一)气虚123

(二)气滞123

(三)气逆124

二、血的病证124

(一)血虚124

(二)血瘀124

(三)血热125

(四)出血125

三、津液的病证125

(一)津液不足125

(二)水液内停125

第三节 脏腑辨证126

一、脏病辨证126

(一)心病辨证126

(二)肺病辨证129

(三)脾病辨证131

(四)肝病辨证132

(五)肾病辨证135

二、腑病辨证136

(一)胆病辨证136

(二)胃病辨证136

(三)小肠病辨证137

(四)大肠病辨证137

(五)膀胱病辨证138

三、脏腑兼病辨证138

(一)心肺气虚138

(二)心脾两虚139

(三)心肾不交139

(四)肺脾两虚139

(五)肝火犯肺139

(八)肝胃不和140

(九)脾肾阳虚140

(七)肝脾不调140

(六)肺肾阴虚140

(十)肝肾阴虚141

第四节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141

一、六经辨证142

(一)太阳病证142

(二)阳明病证144

(三)少阳病证144

(四)太阴病证145

(五)少阴病证146

(六)厥阴病证147

二、卫气营血辨证147

(一)卫分证148

(二)气分证148

(三)营分证149

(四)血分证150

三、三焦辨证151

(二)中焦湿热152

(一)上焦湿热152

(三)下焦湿热153

小结153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155

第一节 预防155

一、无病先防155

二、既病防变156

第二节 治则156

一、调动两个积极性156

(二)标本缓急157

二、抓主要矛盾157

(一)治病求本157

(三)扶正祛邪158

(四)补虚泻实159

(五)正治反治160

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61

(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61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62

小结162

附录 参考方剂163

1974《中医学院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197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