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求取 ⇩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绪论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

(二)阴阳的依存互根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辨主法思想2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

(一)阴阳的对立斗争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3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4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4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4

(一)整体观念4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二)辨证论治5

第二节 五行学说5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5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5

四、《中医学基础的》的主要内容6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6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6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7

五、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7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7

第二章 脏腑10

第一节 脏腑10

一、五脏10

(一)心10

附:心包10

(二)肺11

(三)脾12

(四)肝13

(五)肾14

二、六腑16

(一)胆16

附:命门16

(二)胃17

(三)小肠17

(四)大肠17

(五)膀胱17

(六)三焦17

附一:脑1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9

(一)脏与脏19

附二:女子胞19

(二)脏与腑21

(三)腑与腑22

第二节 气、血、津液22

一、气22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22

(二)气的功能23

(三)气的运行24

二、血24

(一)血的生成24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25

三、津液25

(三)血的循行25

(二)血的功能25

(二)津液的功能26

(三)津液的分类26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26

(一)气与血的关系2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27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28

二、经络的组成29

一、经络的概念2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29

第三章 经络29

第二节 十二经脉30

一、名称分类30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病证30

(一)手太阴肺经30

(二)手阳明大肠经30

(三)足阳明胃经32

(四)足太阴脾经33

(五)手少阴心经34

(六)手太阳小肠经34

(七)足太阳膀胱经35

(八)足少阴肾经36

(十)手少阳三焦经37

(九)手厥阴心包经37

(十一)足少阳胆经38

(十二)足厥阴肝经39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40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40

(二)分布与表里关系41

(三)流注次序41

附:《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原文42

一、督脉43

第三节 奇经八脉43

二、任脉44

三、冲脉44

四、带脉45

五、阴跷脉、阳跷脉45

六、阴维脉、阳维脉47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48

一、经络的生理49

二、经络的应用49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50

第一节 发病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52

第二节 病因53

一、六淫54

(一)风54

(二)寒55

(三)暑56

(四)湿56

(五)燥57

(六)火(热)58

三、七情59

二、疫疠59

四、饮食劳逸60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61

六、痰饮、瘀血62

第三节 病机63

一、邪正斗争63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63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64

二、阴阳失调64

三、升降失常65

(一)望神66

一、望全身情况66

第一节 望诊66

第五章 诊法66

(二)望色67

(三)望形体68

(四)望姿态68

二、望局部情况69

(一)望头与发69

(二)望目69

(三)望耳69

(四)望鼻69

(六)望皮肤70

(五)望唇、齿、咽喉70

三、望舌71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71

(二)舌诊的内容71

(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74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75

(五)望舌的注意事项75

五、望小儿指纹76

(四)小便76

(三)大便76

(二)呕吐物76

(一)痰涎76

四、望排出物76

(一)望指纹方法77

(二)望指纹内容77

第二节 闻诊77

一、听声音77

(一)语声77

第三节 问诊78

二、嗅气味78

(四)呃逆、嗳气78

(三)咳嗽78

(二)呼吸78

一、问寒热79

(一)恶寒发热79

(二)但寒不热79

(三)但热不寒80

(四)寒热往来80

二、问汗80

(六)头汗81

(七)半身汗81

(五)战汗81

(八)手足心汗81

(二)自汗81

(三)盗汗81

(一)表证辨汗81

(四)大汗81

三、问痛82

(一)疼痛的部位82

(二)疼痛的性质83

四、问睡眠83

(一)失眠83

(一)口渴与饮水84

(二)食欲与食量84

(二)嗜睡84

五、问饮食口味84

(三)口味85

六、问二便85

(一)大便85

(二)小便85

(二)带下86

八、问小儿86

七、问经带86

(一)月经86

第四节 切诊87

一、脉诊87

(一)脉诊的部位87

(二)脉诊的方法88

(三)正常脉象88

(四)病脉与主病88

(五)相兼脉与主病92

(六)脉证顺逆与从舍92

(二)按手足93

(三)按脘腹93

二、按诊93

(一)按肌表93

(四)按俞穴94

附一:舌诊现代研究简介94

附二: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95

附三:脉象现代研究动态简介95

附四:败脉诊法96

第六章 辨证97

第一节 八纲辨证97

(二)里证98

一、表里辨证98

(一)表证98

(三)表里证的鉴别99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99

二、寒热辨证99

(一)寒证100

(二)热证100

(三)寒热证的鉴别100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0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102

三、虚实辨证102

(一)虚证103

(二)实证103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03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104

四、阴阳辨证105

(二)气陷证106

(一)气虚证106

(三)气滞证106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06

一、气病的辨证106

(四)气逆证107

二、血病的辨证107

(一)血虚证107

(二)血瘀证107

(三)血热证108

(二)气血两虚证109

(三)气虚失血证109

(一)气滞血瘀证109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109

(四)气随血脱证110

四、津液病的辨证110

(一)津液不足110

(二)水液停滞110

第三节 脏腑辨证112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3

(一)心气虚、心阳虚113

(二)心血虚、心阴虚113

(三)心火亢盛11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4

(一)肺气虚114

(四)痰迷心窍、痰火扰心114

(五)心血瘀阻114

(二)肺阴虚115

(三)寒邪犯肺115

(四)热邪壅肺115

(五)燥邪犯肺115

(八)大肠液亏116

三、脾与胃病辨证116

(七)大肠湿热116

(六)痰湿阻肺116

(一)脾胃气虚117

(二)脾阳虚117

(三)脾气下陷117

(四)脾不统血117

(五)寒湿困脾118

(六)脾胃湿热118

(七)胃寒证118

(八)胃火(热)证118

四、肝与胆病辨证119

(一)肝气郁结119

(九)食滞胃脘119

(十)胃阴不足119

(二)肝火上炎120

(三)肝血不足120

(四)肝阳上亢120

(五)肝风内动120

(六)寒滞肝脉121

(七)肝胆湿热121

(八)胆郁痰扰121

(一)肾阳虚122

(二)肾阴虚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2

(三)肾气不固123

(四)肾精不足123

(五)膀胱湿热123

六、脏腑兼病辨证124

(一)心肾不交124

(二)心肾阳虚124

(三)肺肾气虚(肾不纳气)124

(四)肺肾阴虚125

(五)肝肾阴虚125

(六)脾肾阳虚125

(九)肝脾不调126

(七)心肺气虚126

(八)脾肺气虚126

(十)肝胃不和127

(十一)心脾两虚127

(十二)肝火犯肺127

第四节 六经辨证127

一、太阳病证128

(一)太阳中风证128

(二)太阳伤寒证128

(二)阳明腑证129

三、少阳病证129

(一)阳明经证129

二、阳明病证129

四、太阴病证130

五、少阴病证130

(一)少阴寒化证130

(二)少阴热化证130

六、厥阴病证13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131

一、卫分证131

三、营分证132

二、气分证132

四、血分证133

第六节 三焦辨证133

一、上焦湿热134

二、中焦湿热134

三、下焦湿热135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136

第一节 预防136

一、未病先防136

第二节 治则137

二、既病防变137

一、治病求本138

(一)正治与反治138

(二)治标与治本139

二、扶正祛邪139

三、调整阴阳140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40

(一)因时制宜140

(二)因地制宜141

(三)因人制宜141

附录 参考方剂142

1978《中医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基础(1973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沈阳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学( PDF版)
中医基础学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1972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2 长沙市卫生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1994 PDF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
1994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1979 PDF版)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
197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5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学(1991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4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1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8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