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求取 ⇩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二、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内容3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奋斗3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5

第一节 阴阳学说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6

(一)阴阳的对立斗争6

(二)阴阳的互根6

(三)阴阳的转化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8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8

第二节五行学说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0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1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1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1

附:用现代科学研究阴阳学说简介12

第二章藏象14

第一节 脏腑生理功能15

一、心与小肠15

(一)心15

(二)小肠16

(三)心与小肠的关系16

二、肝与胆17

(一)肝17

(二)胆18

(三)肝与的胆与关系19

三、脾与胃19

(一)脾19

(二)胃20

(三)脾与胃的关系21

四、肺与大肠21

(一)肺21

(二)大肠23

(三)肺与大肠的关系23

五、肾与膀胱23

(一)肾23

(二)膀胱25

(三)肾与膀胱的关系26

附一:脑26

附二:女子胞26

附三:命门27

附四:三焦27

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28

一、脏腑与脏的关系28

(一)心与肺28

(二)心与脾29

(三)心与肝29

(四)心与肾29

(五)脾与肺29

(六)肝与肺30

(七)肾与肺30

(八)肝与脾30

(九)脾与肾30

(十)肝与肾30

二、腑与腑的关系31

三、脏与腑的关系31

附:用现代科学研究藏象部份情况简介32

第三章气、血、津液、精33

第一节气33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33

(一)元气33

(二)宗气33

(三)营气34

(四)卫气34

(五)脏腑、经络之气34

二、气的功能34

第二节血35

一、血的生成35

二、血的功能36

三、气血间的关系36

四、血的运行37

第三节 津液37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37

二、津液的功能38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38

(一)津液与气的关系38

(二)津液与血的关系39

第四节精39

一、先天之精39

二、后天之精39

小结39

第四章经络4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组成41

一、经络的概念41

二、经络的组成41

第二节十二经脉44

一、名称分类44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病证44

(一)手太阴肺经44

(二)手阳明大肠经45

(三)足阳明胃经47

(四)足太阴脾经49

(五)手少阴心经50

(六)手太阳小肠经51

(七)足太阳膀胱经52

(八)足少阻肾经53

(九)手厥阴心包经55

(十)手少阳三焦经56

(十一)足少阳胆经58

(十二)足厥阴肝经60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61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61

(二)在体表分布规律62

(三)表里关系62

(四)流注次序63

第三节奇经八脉63

一、名称分类及特点63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症候64

(一)督脉64

(二)任脉65

(三)冲脉66

(四)带脉68

(五)阴跷脉、阳跷脉68

(六)阴维脉、阳维脉69

三、作用71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7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3

(一)沟通内外73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73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73

(一)由外传里73

(二)内病传外74

(三)经络、脏腑病互传74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74

一、在诊断方面的应用74

(一)经络诊案74

(二)切脉诊断74

二、在治疗方面的应用75

(一)针灸治疗方面75

(二)气功推拿治疗方面75

(三)药物治疗方面76

小结76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76

第五章病因病理78

第一节 发病78

第二节 病因80

一、六淫80

(一)风81

(二)寒82

(三)暑83

(四)湿84

(五)燥84

(六)火(热)85

二、疫疠86

三、七情87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87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88

四、饮食劳逸88

(一)饮食88

(二)劳逸89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89

六、痰饮、瘀血89

(一)痰饮89

(二)瘀血91

七、寄生虫92

第三节 病机92

一、邪正斗争92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93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93

二、阴阳失调94

三、升降失常94

四、小结95

附:情志发病机理研究、探讨简介96

第六章预防与治则、八法98

第一节 预防98

一、未病先防98

二、既病防变99

第二节 治则99

一、治病求本100

(一)治病求本100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00

(三)正治与反治100

二、治标与治本101

(一)标本缓急101

(二)扶正与祛邪102

三、调整阴阳103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04

(一)因时制宜104

(二)因地制宜104

(三)因人制宜104

第三节 八法105

一、汗法105

二、吐法106

三、下法106

(一)攻下法106

(二)润下法106

(三)逐水法106

四、和法106

五、温法107

六、清法107

(一)清热生津107

(二)清热泻火107

(三)清营透热107

(四)清热凉血107

七、补法107

(一)补气法107

(二)补血法108

(三)补阴法108

(四)补阳法108

八、消法108

(一)消坚化积108

(二)消食导滞108

(三)消痰化饮108

(五)消水散肿108

1983《中医基础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智孚主编;欧阳群,高家信,王永林,王双英编;杨智孚,蒋庚太 1983 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基础(1973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沈阳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学( PDF版)
中医基础学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1972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2 长沙市卫生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1994 PDF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
1994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1979 PDF版)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
197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5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学(1991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4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1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8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