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绪言1

第二章阴阳12

第一节阴阳的基本概念12

第二节阴阳的具体运用16

附:五行19

第三章整体观念22

第一节人体的组成22

一、脏腑22

(一)脏腑的概念22

(二)五脏是构成五个生理系统的中心23

(三)五脏之间的整体性25

二、经络28

(一)经络的概念28

(二)经络的内容28

(三)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31

附:经络实质的研究动态32

三、气、精、血、津液33

(一)气34

(二)精37

(三)血40

(四)津液42

(五)气、精、血、津液的整体性43

第二节人与自然45

二、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46

一、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46

三、自然环境与治疗48

第四章病因与预防51

第一节病因51

一、六因53

附:疫疠59

二、精神因素60

三、劳倦与饮食61

四、虫积62

五、痰63

七、物理因素64

六、创伤与虫兽伤64

第二节预防65

第五章诊法与辨证纲要71

第一节诊法71

一、望诊72

(一)全身情况72

(二)局部情况75

(三)舌诊76

二、闻诊83

(一)听声音83

(一)寒热84

三、问诊84

(二)嗅气味84

(二)汗85

(三)头、身躯85

(四)饮食、口味87

(五)二便87

(六)睡眠88

(七)妇女经、带、胎、产88

(八)小儿88

四、切诊89

(一)切脉89

(二)其他切诊95

第二节辨证纲要97

一、八纲辨证97

(一)寒热98

(二)虚实100

(三)表里102

(四)阴阳105

二、卫气营血辨证108

(一)卫分109

(二)气分109

(三)营分112

(四)血分113

(一)太阳病116

三、六经辨证116

(二)阳明病118

(三)少阳病119

(四)太阴病121

(五)少阴病122

(六)厥阴病123

(七)六经传变及其相互关系124

四、几种常用辨证方法的相互关系126

一、生理与病理131

(一)心131

第一节心与小肠131

第六章脏腑证治131

(二)小肠133

附:心包络133

二、辨证论治134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134

(二)心阴虚与心血虚135

(三)心火上炎136

(四)胸阳不通,心血瘀阻137

(五)痰蒙心窍137

(六)痰火扰心138

(七)小肠虚寒139

(八)小肠气痛140

一、生理与病理141

(一)肝141

第二节肝与胆141

(二)胆143

二、辨证论治143

(一)肝气郁结144

(二)肝经实火144

(三)热动肝风145

(四)血虚风动146

(五)阴虚阳亢,肝风内动147

(六)寒滞肝经148

(七)胆实证148

(八)胆虚挟痰证149

(一)脾150

一、生理与病理150

第三节脾与胃150

(二)胃152

二、辨证论治153

(一)脾胃虚弱153

(二)脾胃虚寒154

(三)中气下陷155

(四)脾不统血156

(五)湿困脾阳156

(六)脾蕴湿热157

(七)胃阴不足158

(八)胃中湿热159

(十)食滞胃脘160

(九)胃火炽盛160

第四节肺与大肠161

一、生理与病理161

(一)肺161

(二)大肠163

二、辨证论治164

(一)肺气虚164

(二)肺阴虚164

(三)肺燥咳嗽165

(四)痰浊阻肺166

(五)风寒犯肺166

(七)肺热咳嗽167

(六)外寒里饮167

(八)大肠虚证168

(九)大肠热结169

(十)大肠湿热169

第五节肾与膀胱170

一、生理与病理170

(一)肾170

(二)膀胱173

附一:命门173

附二:三焦174

二、辨证论治175

(二)肾气不固176

(一)肾阳亏虚176

(四)肾虚水泛177

(三)肾不纳气177

(五)肾阴亏虚178

(六)阴虚火旺179

(七)膀胱虚寒179

(八)膀胱湿热180

第六节脏腑合病181

一、心脾两虚181

二、心肾不交182

三、肝脾不和183

四、肝胃不和183

六、肝火犯肺184

五、肝胆湿热184

七、肺脾两虚185

八、脾肾阳虚186

九、肺肾阴虚186

十、肝肾阴虚187

第七章治疗法则189

第一节治疗原则189

一、治病求本189

二、标本缓急190

三、因势利导192

四、治分阶段193

五、因人制宜194

六、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196

第二节常用治法197

一、解表法197

二、涌吐法200

三、泻下法201

四、和解法203

五、表里双解法204

六、祛风法205

七、温里回阳法206

八、祛暑法208

九、祛湿法209

十、润燥法211

十一、清热泻火法212

十二、理气法215

十三、理血法216

十四、祛痰法218

十五、消导化积法220

十六、驱虫法221

十七、开窍通关法222

十八、重镇安神法223

十九、平熄内风法224

二十、固涩法225

二十一、补益法226

二十二、治痈疡法228

1975《中医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成都中医学院编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基础(1973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沈阳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学( PDF版)
中医基础学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1972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2 长沙市卫生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1994 PDF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
1994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1979 PDF版)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
197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5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学(1991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4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91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8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